筑桥者——在群山之间架起希望的星河
——记广州民进会员陈壹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位筑桥者的故事。他在群山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希望的星河。故事的主人公是民进会员、边阳中学校长陈壹明。
第一座桥:跨越山海的帮扶之桥
年过五旬的陈壹明,本是广州空港实验中学副校长。去年8月,他主动申请到“最落后、最偏僻、矛盾最突出”的乡村支教。为通过体检,他生吃近200斤的洋葱来调节自己的血脂,并且说服年迈母亲,带着妻子奔赴这所黔南州唯一办在乡镇的普通中学。
初到边阳中学,他每天徒步走遍校园,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有人问他图啥,他笑着用不正宗的罗甸话说道:“教育是棵树,得把根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第二座桥:激活课堂的创新之桥
陈壹明的课堂总带着打破常规的创新活力。他秉持“快乐教育,哪壶先开提哪壶,成功乃成功之母”理念,不搞“满堂灌”,围绕高考评价体系让学生来当课堂的主角。
他说山里的孩子像蒲公英,给点风就能飞。那个总低着头的布依族女孩,第一次回答问题时声音细若蚊吟。陈壹明没催促,指着窗外梯田轻声说:“稻穗越饱满越弯腰,你试着像唱山歌那样把心里的话亮出来”,此后,女孩逐渐自信,早读发声、课堂举手。今年上半年,边阳中学期末考试成绩跃入黔南州前十。
这阵暖风,真让蒲公英飞了起来。
第三座桥:温暖心灵的守护之桥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陈壹明把东西部协作基金支持改造的边阳中学心理指导中心,变成了全校2518名师生的“心灵港湾”,每周接待80多人次,还牵头培训全县中小学心理教师。
他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推行“扁平化“管理,倾听老师需求、放权赋能,让老师们干劲十足。每个周末,他都会揣着笔记本家访,10 个月磨穿两双鞋,走访了50多户学生家庭,最远的村寨要走3小时山路,一天六七万步更是常事。他说:“家校得像拧麻花,拧得紧,孩子才站得稳。”
看!这桥,载满了懂与爱的温度。
第四座桥:传承精神的薪火之桥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他带领教师搞师徒结对,毫无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组织毕业班老师外出跟岗学习,让好方法在大山里扎根。
年轻的吴老师说:“陈校长办事公道,心里装着学校的每一个人。”在他影响下,年轻老师跟着家访、主动承担心理课,教育家精神就在这样的传帮带中薪火相传。
就在上个月,这位连轴转的校长在新高三发展研讨会上突发脑梗住院。可他架起的桥,仍稳稳地连着山海与心灵。
不管是“帮扶之桥”“创新之桥”“守护之桥”,还是“薪火之桥”,它们都架在了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教育者的心上。陈壹明常说:“山里的孩子像春笋,给点阳光雨露就能长直。”而他,就是那默默滋养的泥土。
站在民进成立八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马叙伦先生“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嘱托,再看陈壹明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架起的桥,我忽然懂了:民进人从来都是筑桥者。从叶圣陶先生统编教材,到如今无数会员深耕各领域,我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誓言。
这些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更连接着教育者的初心与孩子们的梦想。就像陈校长说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愿我们都做传火人,让教育家精神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燎原,让更多人踏着这些桥,把梦想种在更广阔的天地里。
注:作者系民进黔南州委员会李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