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归来仍少年
人生已近半百。岁月长河中,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电影《少林寺》是其中之一。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电影《少林寺》到村里放映时,用万人空巷来形容毫不夸张。为了抢占一个好地段,天还未黑,我们这些山里娃就跑去数里开外的晒谷坪,用板凳占地儿。那时文化活动少,武侠电影又让人耳目一新,大家看一次不过瘾,还要看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中有的人追着放映员翻山越岭,看了几十次,仍感觉不过瘾。
我特别喜欢少林功夫,也想像里面的和尚一样,练就一身绝世武功,以后仗剑走天涯,除暴安良,造福一方。
那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父亲为了养育我们兄妹四人,没日没夜在黄土地里辛勤劳作,日子过得很窘迫。当时年幼无知,哪管家里穷不穷,一心想练少林功夫,而且说干就干,在屋后面的树林里找了一块宽敞的地方,吊沙袋、安树桩、削木棒、制大刀……模仿电影,在腿上绑沙袋,凌晨四五点便出去跑步;双手握拳,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拳头在沙袋上打出一层又一层老茧;还像猴子一样在树桩上跳来跳去,说是练梅花桩;听说铁砂掌可以天下无敌,便用手劈红砖、青砖,以致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练了几天功夫,以为自己已是少林武僧,有事没事,找人打架,差点被学校开除。
《少林寺》对我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我一直在想,少林寺在哪里?我可否去少林寺看看?那里还有十八罗汉吗?还有一指禅和铁砂掌吗?如此等等,太多问题缠绕着我,让我深思,让我着迷,让我蠢蠢欲动。
最早想去少林寺看看是高中毕业后,那时没有考上大学。我曾想,考不上大学,就去习武,练一身绝世武功,实现儿时的梦想,何不美哉?只是想归想,但真去习武,纵使我同意,父亲也不会同意。再后来,我南下打工,又想去少林寺习武,只是囊中羞涩,无钱购买去少林寺的车票。真正成行,是前不久去河南出差,利用空余时间,专程去了一趟少林寺。
从深圳出发,飞抵郑州,一位朋友来机场接我,说我来河南这么多次,不去少林寺看看,怪可惜的。他说他小时候也喜欢少林功夫,好打架,差点被学校开除,后来他用心学习,考上大学,先是当记者,现在在出版社供职。相差无几的年龄、趣味相投的爱好、如出一辙的经历,加上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化人,我俩越聊越投机,完全不像第一次见面,反而像故友。
我们火速朝少林寺出发。到了嵩山脚下,眼前的少林寺像屹立在盛开的莲花中,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和不染世尘的洒脱。高高耸立的武僧雕像,似乎在告诫天下信众,此乃佛门重地,以谦卑为怀,不可随意撒野。那锐利的眼睛、紧握的拳头、健壮的胸肌和横扫千斤的双腿,寓意着真枪实弹的硬功夫。
朋友乃中原人士,来少林寺多次,对少林文化了解较多。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堂、钟楼、鼓楼、千佛殿、初祖庵、达摩洞……他如数家珍。从侧门进入寺内,只见红墙黑瓦,庄严肃穆,颇有皇家气派。少林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与斗争史的缩影。虽说寺庙不惹红尘,可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这里怎么可能脱离世俗纷争?庆幸的是,经历1500多年风风雨雨,少林寺依旧坚强、完好地屹立着,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与伟大复兴。
来到一处碑刻前,我和朋友说,我想打一套少林拳。他笑道:“真敢班门弄斧啊?”我说:“弄斧不到班门,怎么称得上厉害?”朋友于是拿出相机记录了下来。只是我把照片发到网上后,网友们笑了,说以我这身子骨去除暴安良,肯定打谁谁赢,众人皆乐。
在少林寺游览两个多小时,感触良多。如今,少林寺已经不只是佛事活动与武术训练的场所,更是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播的地标。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真正的高手不是挥舞拳头,以武制胜,而是文以载道,以柔克刚。从少林功夫到少林文化,是使命所在。
参观少林寺的时间是短暂的,留下的记忆却是永恒的。以前问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而今归来,发现少林未老,少年亦未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19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