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英荟萃

为人民而写——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胡明树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24-07-05
字体: [大] [中] [小]

图片1.jpg

  胡明树(1914—1977),原名徐善元,曾用名徐力衡,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广西桂平县大罗村人。1948年加入民进,民进港九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曾任民进广西筹委会副主委、广西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候补委员等。

以笔为矛,投身国家救亡

  1929—1932年胡明树在广州读书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古子坚等人共同创办进步刊物。1934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在学习和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其间,结识了日本进步作家藏原惟人、秋田雨雀、槙木楠郎等,常为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赤旗报》等报刊写诗。

  1937年8月全面抗战开始后胡明树回到国内,在广西桂平与人合办《诗》月刊并担任主编。1938年来到桂林,任教的同时投身抗战,通过文学创作和创办文学刊物活跃在桂林文化圈,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其间把《诗》月刊迁到桂林并继续担任主编。这一时期,是胡明树创作高峰期,创作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及杂文,作为“一位多面手的作家”,他的笔下有战乱中的中国大地上人们的苦难生活,更有对反抗的歌颂和胜利的展望,激励人们在黑暗中坚定必胜信念。他在小说《宇宙之光》的结尾写道:“太阳挂在中天,阳光洒在大地,宇宙间的一切,都受到它的光泽”,用太阳象征为中华民族独立奋勇而战的中国军人形象;他在诗《夜路》中用“走我底夜路/不停步地走着走着/去迎接我从未迎接过的/然而却是久欲迎接的黎明呢”的信念,激励国人坚信胜利在前。作者有感于广西学生军缝补队队员们为部队士兵缝补衣服的感人场景,创作诗歌《一针,二针…》“一针、二针/针引线/她——/缝补着破碎的山河”,表达了全民族团结战斗夺取胜利的必胜信心。

图片2.jpg

胡明树创办《诗》月刊封面

  反抒情诗派的代表诗人

  胡明树与严杰人、阳太阳等一起代表了八桂诗人群体,与七月诗人群、岭南诗人群一道,成为中国抗战时期诗歌领域中特别的一个诗人群体,在中国抗战文学史上占据特殊地位。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评价:“这批左翼诗人先后以《广州诗坛》《诗群众》《诗》杂志等为阵地,在坚持为抗战而歌的同时,热心地探求着新形式”。这一群体所创作的诗歌被定义为“一个左翼现代主义的诗歌流派”,其独特的知性诗风,体现了政治洞察力和艺术先锋性之非同凡响的结合,也被称为“反抒情诗派”,胡明树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对诗歌有一段论述:“抒情仍是存在的,因为人仍存在,而抒情是天赋的本能。但抒情之外当仍有诗存在,因为抒情可以不是诗的决定因素。抒情以外的诗表面看来是毫无‘感情’的,殊不知那感情是早就经过了极高温度的燃烧而冷却下来了的利铁。”从中可以看到胡明树对于诗歌参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坚定态度和诗歌表达背后深层的、心系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炽热情感。

图片3.jpg

胡明树的诗“致礼不降的兵”

  胡明树的诗,在1948年闻一多亲选的《现代诗抄》中有五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新诗选》中有八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占有相当份量。

为正义呐喊的激情译者

  胡明树将一批日本进步反战作家的作品或是反压迫反剥削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传播,让文学肩负起呼喊的使命,在文学翻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抗战时期,他翻译出版《海涅政治诗集》和《海涅政治诗》及《猫仔的审判》等三部作品,期刊上发表《中野重治诗二首》《告春来莫斯科河之流冰》《蕃仔鸡》《雨》《为了市民之故》《我的创作经验》等译作,在报纸上发表译文《故乡的回忆》;在其散文集《良心的存在》中翻译了日本短歌诗人渡边顺三的短歌《归乡》和日本童话作家、童谣诗人槙本楠郎的《青的囚衣》;在议论文《“同路人”云者》中翻译了日本人秋田雨雀的《关于文学上的所谓“同路人”》,在议论文《“鬼”与“鬼门”》一文中翻译了日本人江口涣民的《“日本”支配阶级与“鬼门”》。他主张“直译和意译各有其优”“译者要有良心”“译诗工作要迎难而上形成外国诗歌工作的重工业运动”等翻译心得和理念较有特色,是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译者队伍中译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

参加民进港九分会,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胡明树赴香港,积极参加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先后创办、编辑过《儿童周刊》《学生文丛》《少年时代》等期刊、丛书。1947年他在香港《时代批评》(复刊号)撰文指出,“中国必须成为一个人人有饭吃的民主独立的富强国家,中国人应该朝着这方向努力。”1948年他加入民进港九分会,期间与港九分会成员陈芦荻、范兴登等合作出版《学生文丛》,曾在《小先生》发表儿童小说《少年英雄》,还在香港《文汇报》发表《关于柏林斯基给果戈里的信》《日本文讯拾零》《鲁迅的‘壕堑战术’和‘钻网战术’》等文学评论文章。1949年他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编印的《知识分子的道路》撰文,指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是蕴藏着的,现在这伟力已经使独裁者震惊了,伟大的作品将要在中国翻新了的土壤中诞生”;他在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的年会上发言,盛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呼吁文艺要为大众服务,要“为人民而写,也要为人民之子而写”。

热情拥抱火红的年代

  从香港返广东,他先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教导营集训,广州解放后即到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0年响应中共号召参加广西工作团回到广西,与周钢鸣、林焕平等创立广西文联。1950—1953年任广西文联筹委会副秘书长。1954—1957年任广西文联副主席、民进广西筹委会副主委、广西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候补委员。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胡明树投身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中,奔跑在共和国建设的一线,经历时代、感受时代、展望时代。曾经以笔为矛的呐喊者,成为紧随时代步伐的行动实践者。其间,参与了清匪反霸和农村土改运动,担任清匪反霸工作组组长。剿匪期间在《广西文艺》上发表了《活捉匪首黄仁堂》一文。1952年4月胡明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邕宁县老口村举办《土地改革展览》,用诗、画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推动土改运动的开展。1954年,胡明树参加广西省文化局与省文联组成“广西省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走访桂平金田、紫荆等地,访问了291位老人,记录了8万字原始资料,形成《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并出版发行。

  胡明树主导推动建立广西民进地方组织,为民进地方组织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回到广西后,他首先在南宁联系了一些文教界无党派爱国人士。1951年春,作为民进华南分会的代表与中共广西省委统战部取得联系,征询在广西建立民进组织的意见。此时,民进中央理事会理事雷洁琼正在南宁作关于赴朝慰问志愿军情况的报告,胡明树当即向雷洁琼汇报了拟在南宁建立组织的设想。同年8月11日,民进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新分会组织的决议》,把南宁列在其中。同年10月,胡明树邀请他所联系的7位无党派爱国人士座谈,酝酿了发展会员、建立组织问题。经与中共广西省委统战部协商,1952年1月29日,民进南宁小组成立,胡明树任组长,刘牧(原民进华南分会成员)为组员。6月,接受中共广西省委统战部建议,民进南宁小组改称为“民进广西小组”,并在同日与广西省各民主党派联合发表《纪念朝鲜人民抗美战争两周年》的声明。1953年5月31日,民进广西省分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胡明树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5月25日在《广西日报》发表谈话,支持中苏朝越四国外长在日内瓦会议发表“关于朝鲜问题”的正确主张。1954年根据民进中央理事会的要求,胡明树、刘牧、张惠民等参加了中共广西省委统战部召开的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会议,并在报刊发表了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谈话,代表民进参加“广西省宪法起草讨论委员会”并担任委员。

朴实真诚的“老胡”

  在广西作家陆地为胡明树历史小说遗稿《冯云山》所作序言中,提到1950年在广西初识胡明树时的印象:“和这几位在抗战时期于桂林、香港等地成名的作家就此相与认识起来。显然,他们几位的派头和我们从解放区来的土气迥然两样。唯有胡(明树)一人却特别:显得憨厚、老成,活像村学塾师;按说岁数不至太大,看样子却不大像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头回在会上见他,规规矩矩端坐于不显眼的末座,眼睁睁地注视他人神气活现,高谈阔论,自己则守口如瓶,似乎是始终也没哼声。”胡明树的特别,显然让陆地印象深刻。

  在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联主席韦其麟的《忆念胡明树先生》中,记录了初次登门拜访当时担任广西文联副主席、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胡明树时的印象:“记得他的宿舍也很一般,没有客厅,就在卧室也是书房里相见,他坐在床边,床前放一张写字桌,我坐在桌旁和他交谈。他颇关心我的情况,问我又写了些什么,我说正忙于毕业论文。知道我那年暑期就毕业,很郑重地建议我回广西文联工作,说回广西对我的创作会更有好处,等等。在半小时左右的匆匆会晤中,他毫无架子,也没有客套话,他给我那种敦厚、朴实、亲切、真诚的感觉很深。”

  1957年,胡明树在整风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在时代的波涛里,所带给他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老胡”有自己特别的应对方式,当然也不失为一种退守,依然矢志不渝,勤耕笔墨。1963年10月,他在《世界文学》发表《一封祝贺胜利的信——致铃木信等二十位“松川事件”代表》的署名文章,依然关注着现实世界。他用了大量时间默默收集太平天国冯云山的有关史料,写作历史长篇小说,留下一部三十多万言的书稿《冯云山》,后经好友徐君慧给予加工、修订、增补而最终完稿。

  在韦其麟的《忆念胡明树先生》中,还写到“老胡”生命中最后几个小时的情况(会议期间胡明树突发脑淤血经抢救无效逝世)。1977年11月,文艺界开始“拨乱反正”,广西文艺创作办公室召开全区文艺创作会议,“老胡”受邀参会,中午小休时,“印象很深的是他的确很兴奋,一个多小时的闲谈,他时不时地坐下又站起来,走走又坐下,面带微笑,我真的从未见过他那样容光焕发。”

  在大家眼中朴实、真诚、激情的“老胡”,一生都在用诗文歌唱,因爱而歌,为爱而歌,谱写了一首首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歌。

  胡明树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体裁多样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等。据百度词条的统计,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失意的洋服》(1937年)、《甘薯皮》(1944年),诗集《朝鲜妇》(1939年)、《难民船》(1940年)、《良心的存在》(1942年)、《原上草》(1941年)、《若干人集》(1941年),中篇小说《江文清的口袋》(1948年)、《初恨》(1948年),长篇童话《小黑子失牛记》(1947年),《小黑子流浪记》(1949年)、《渔滩上的装甲部队》(1948年),童话集《大钳蟹》(1947年),儿童诗集《微薄的礼物》(1947年),少年小说《模范团员毛美珍》(1954年),史学著述《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1956年),以及《论文艺通讯员》(1956年)等。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有:《海涅政治诗集》(1944年),日本作家槙木楠郎童话《三只红蛋》(1957年)。其遗作已出版的有《胡明树作品选》《冯云山》。

  斯人已去,但是幸好还有赤诚的文字在。


主要参考书目:

  《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散文卷(上下册)》刘铁群黄伟林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文强桂丛书桂林抗战文化城翻译家研究》袁斌业黄伟芳秦琼芳文雅兰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学综论(第一卷)》胡大雷著漓江出版社

  《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史论》熊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王学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学艺术大家回忆录②:艺术的召唤》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桂学应用研究——文化调研与文化利用(第七卷)》胡大雷著漓江出版社

  《陆地文集》陆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忆念胡明树先生》韦其麟载《广西文史》2007年4期

作者:郝红英,民进广州市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作者:郝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