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 共议建设和谐社会

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与运动人才的出路和增强群众体育相和谐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深圳民进 佘军标
 
  在奥运争光纲要的指导下,竞技体育一直是各地政府体育事业中重中之重的任务,从县(区)、市、省到国家的体育部门,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为围绕着奥运争光去培养人才,为奥运争光去搞运动会。在国内除了每年必有的各级各类单项比赛外,还有每四年一个周期的综合性大型运动会,如国家级的全运会、城运会,省级的省运会,市级 的市运会等等,由此相应的专业的和半专业的运动员人数和为竞技体育所用的专门训练场地也非常之多,其数量在全世界都可名列前茅。
  一、 竞技体育繁荣要与运动人才出路要相和谐
  在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成宝塔式,从区(县)到国家队一共有四个阶梯。虽然各项运动只能设有一个国家队,但是每个省都想为国家队输送人才,因此有多少省就有多少个省级的各类运动队(还不包括各个部队和一些部级单位的运动队),同样从区(县)到省也依次层层建立运动队,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运动人才队伍。作为体育强省的我省更是如此,除了省体育局的运动队外,另外全省每个市、区、县都建有各种层次的运动队,如深圳市的市、区两级的运动队,在训的半专业的和专业的运动员据不完全统计在 1500人以上,全省估计有4万人以上,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根本没有我国这样的专业运动队,像体工队和体校这样三集中(学习、训练、居住)的训练单位在国外更是很少听说,欧美一带大多数是纯业余的青少年单项运动俱乐部或成年人的职业队。
  竞技体育在我国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我国竞技体育步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2000年的奥运会我国金牌数位列全球第三,而今年又跃上第二的宝座。但是在竞技体育繁荣的背后,运动人才的可持续培养和运动人才的出路问题却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在像咱们广东省这样经济发达的地方,运动人才的进和出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以深圳市为例,其体育工作大队和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现在几乎全靠来自外省市,是看外省市体育部门人的脸色去招生,每年市体校的招生,深圳市本地的学生报名人数在逐年减少,这两年来,每年愿来市体校从事运动训练的本地学生不到10人。据《中国体育报》报导全国的各地的体校都面临着同样招生难的困境, 作为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运动训练。为什么在竞技体育越来越繁荣的今天其背后却会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来从事运动训练,其原因就是一个:运动员出路越来越没有。
  1、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运动员的出路
  16岁以下的运动员大都处在九年义务教育期,因此以16岁以下的青少年运动员为主体的体校都要开有必要的文化课。但这些体校大都是半天文化学习,半天训练,体校的文化课时只是普通学校的一半左右,而省市专业队的文化课时约只有普通学校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有些教练为了尽快出运动成绩还不惜大量占用本是已经很少的文化课时,还有比赛、外出集训等对文化课的影响,使得文化课变得越来越少,其次是体校对文化课的要求以及运动员和教练员本身对文化的认识与其他普遍学校相差太远,因此许多学生在招生升学考试中五门课总分只能拿一百多分也不足为怪。在欧美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只是课余后的事,学习是一点不能担搁,而在我国恰好相反,训练是一点不能担搁,文化学习其实成了业余。文化知识的欠缺成了我国运动员的弱点和特点,大多数成年运动员退役时的文化水准能达到普通中学的初三毕业水平也就算好的了。
  2、社会对专业运动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减少
  运动技能是弱势知识,市场需求少,然而体育运动人才又相对太多。每年除了体校和专业队退役下来的运动员外,每个地级市的师专或学院的体育科(系),每个省的师范学院(大学)的体育系(院),再加上全国十六所的体育学院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时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可想而知,而只有中专学历的体校和体工队运动员就更没有市场,以深圳体校为例,从2001年至2004年,中专毕业生没有1个是能正常分配就业的,大多数的就业其实是打工。深圳市体工队这些年来退役的运动员有上百人,社会上一个也没给安置,只有很小一部分靠体育局内自我消化了,但大部分的还在挂着空中无着落。有资料报导,作为体育大省的辽宁省,从97至2002年,运动员的退役安置率从35%降到8%左右,这些不能安置的运动员大多数是拿过全运会等以上级别运动会的奖牌,都是些体育精英。其次运动员就业难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那些没有工作的运动员和其家人谁没有一股子怨气。
  就业困难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运动人才的来源,尤其是一些体校和专业队只顾完成上级交给的比赛任务,而不考虑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更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现在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子女上体校做运动人才来培养是持不积极态度,连有些农村子女的家长也要求教练员保证其子女的前途才肯让子女上体校,《中国体育报》报道山西太原的一些县区级体校已经是门可罗雀了。
  建议:
  1、取消运动会的排名意识和行为:取消全运会、省运会各省各地争名次的做法,有利于运动人才的正常培养,这种内耗式竞争是造成我国运动员过多、训练时间过多、文化学习过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减少内耗也可为地方和国家节省一笔大的不必要的开支,减少内耗有利运动员文化和其它素质的正常发展。地方政府和体育部门应把为国家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要有为国家输送运动员为主搞比赛、争名次为辅的思想,要把奥运争光与运动人才的培养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运动人才可持续培养和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作为全国的体育大省广东更是要如此和谐发展,要不然以后广东省的运动人才将面临断层的危机,而目前利用地域经济差招进外地运动员的做法也将因各地运动人才的减少和各地经济的振兴而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样面临运动人才短缺的外省市将越来越不会同意其优秀的运动人才外流,这种局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届时势必影响广东省作为全国体育大省的地位。
  2 切实实行科学选才和科学训练:为了避免较高的学生运动员的淘汰率,一定要切实实行科学选才和科学训练。运动训练就是挖掘人的遗传能力,做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是一定要有天赋的。完全靠经验选才只会是浪费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也将使许多没有天赋的运动员在慢慢淘汰中浪费了时间和热血,而通过科学仪器等综合测试的科学选才方式却能避免这种浪费和牺牲。
  3、运动人才的培养层次要分明:从县区级体校、市省级体校到省市专业队,运动人才的年龄层次、运动水平层次一定要分明。例如现在13岁左右年龄段的运动员在我省是县区级体校有,省市级体校有,省市体工队也有,较低运动等级的运动员也是从县区级体校到省运动队都有。各级训练单位的年龄段和运动技术等级的不分造成了运动员的重复培养,经费的重复投资,客观上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浪费。
  4、我省各级体校应取消中专部改为高中性质:体校的学生毕业不应是在校学习期的终点,应是中点,应允许体校生参加高考。具有师范性质的体校中专已经失去意义了,应改中专为高中性质,建议体校生参加高考还应根据其作的贡献大小和运动等级给以一定的相应分数的加分,在欧美是有较突出的运动成绩和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学生都是优待上大学,而且上学期间是施以各种优惠,提出各种优惠条件是各名牌大学争夺体育人才的措施。在我国一些高校也向国外名校看齐,在高校建有高水平运动队,这无疑对体校生的出路给了一条阳光大道,我省要抓住这种机会来培育运动人才,使得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人才培养比翼双飞。
  二、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运动和提高体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目前我省各地的大众体育文化设施和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是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1 、人均体育用地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体育用地人均约6平方米,而我省的人均不到0.6平方米。在我省各市、县的政府投入建设的体育场馆,绝大部分成了运动队的训练场所,为竞技体育所服务,像深圳市的体育中心和笔架山综合训练馆等许多体育场馆却只能为运动队等极少数人使用,而作为广大纳税人(其实也是投资人)的市民百姓却无缘其中,有些场馆虽有部分的开放,要么门票很高,要么就是搞展览、演出等与体育无关的经营活动,而市民们想参加体育活动却苦于很难找到便利的活动场所。
  2、全民键身的科学指导不够:现我省各地每年都有举行一次全民体质的普查,但是往往普查后公布一下结果,就完事。从普查结果来看,人民体质总体不高,少年儿童的肥胖率在增加,中青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在下降。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有不同疾病和对身体有不同要求的人对体育健身有不同的方法,老百姓们很想有人去为此指导,采用什么样的健身方法最适宜,但是作为各地的体育部门几乎从没有作过这方面工作,无视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需要。
  3、对外来人口的群众体育关心不够:广东省是个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外来人口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像深圳市常住人口的700万人口中,就有500多万人口是外来人。这些外来人大多是年轻人,正是喜欢体育活动的时期,但是在深圳一方面大众型的体育场所少,另一方面是少数的高消费的体育健身场所,限制了外来人口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外来人口在我省一直觉得没有归属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业余时间没处可去。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主要区别不是在上班的时间,而是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他们在业余时间除了会会老乡,就是逛公园,如果能提供大量的大众型的体育活动场所,一则可以释放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时增加体质,二则可以让他们感到在家一样的自由,感到和谐,就会自然而然地溶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去,这样也有利营造一个祥和的、团结的社会局面,在国际上体育能促进友谊,在一个城市体育何尝不是人们相互亲近的最好的方法。
  4、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得不够: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目前是市民呼吁的重点,一则是学校一般在社区里或其周围,路途短近便于健身;二则是我省约有67%的体育场地是在学校里,而学生只占总人口的21%左右,加上寒暑两假期的闲置,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浪费严重。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不但可以解决市民健身场地少的问题,而且因为大大地方便了居民的体育健身,提高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若加上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性的指导,还可以解决市民长期来体育锻炼缺乏技术性和科学性指导的困境,同时学校因体育资源合理使用,使物尽其用,并可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有利于增加和提升学校的体育设施。
  5、学校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不够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到体育场馆消费的人群中,有80%左右的人是因为受在学校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影响,可见体育习惯对体育消费有着重要作用。现在正是国家大力提倡学校素质教育的时期,而体育素质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可目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2001年规模浩大的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表明,学生的体能素质、肺活量下降及肥胖率和近视眼患病率上升,学生身高、体重、胸围、营养有所增长。认为造成身体不好的原因:体育锻炼不够 56.7%、睡眠不足50.3%、精神紧张28%。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前三位:怕累、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从学校开始,从小培养学生体育素质是学校目前面临的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学校是培养人终身体育的开端和重要阶段,是关系到全民族强盛的大事。
  6、群众体育宣传不足 体育宣传是促进体育运动和消费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能锻炼身体是人人皆知,但体育活动对人体究竟有那些重要作用,尤其是缺少体育锻炼对人体生命有那些不利,人们却不是真正很了解,正是因为这些不甚了解,降低了体育锻炼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去年我国体育健身类的消费还不到300亿人民币,而全国保健品的消费却达到2000多亿人民币,但市场上的保健品真正于人体有利的却很少,这也是保健产品淘汰快又多的原因,而保健品市场销售额每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就是其有着强大的广告宣传,导向了人们的消费。
  所以宣传和导向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政府部门要加强体育宣传,尤其是体育健身的意义和方法及科学根据要广泛宣传,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把体育作为重要内容,这不但能活跃社区生活,形成社区聚集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市民体质,对国家经济建设就会做出更多贡献,日本有位专家多年研究表明身体素质提高一分,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二分。
  7、体制的制约影响了群众体育的发展 现国有的与个体私营的体育产业同处市场上,由于政府投资的很少考虑成本和税收,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影响了私营和个体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其次资金筹措难是影响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金融政策方面,体育经营企业几乎得不到任何支持,现两个正规的金融市场,即银行借贷市场和股票证券市场对个体私营企业是很少开放,所以个体私营的体育产业要进一步扩展是受资金上很大的制约。政府直接经营体育产业是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其结果是破坏了体育市场的良性发展,现在国有的体育场馆被个人或小集体承包后,是以较高的门票价格出现在市场上,使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并且促使了非国有的体育场馆的门票报以更高的门票价格,影响了更多的中低收入的市民体育消费积极性。建议
  (1) 大力开展社区体育和逐步开放学校体育场所。根据生活小区规模大小建立相适应的体育场馆和逐步开放学校体育场所,从根本上可以解决体育场地少等因素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体育的魅力是竞赛,要在社区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比赛,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
  (2)体育部门要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和咨询服务:用运动保健去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科学健身、运动处方、体质检查等需要,指导人们去科学健身,使人们在科学健身中真正获益。
  (3) 大力宣传和培养国民的康体、健身意识 认识上的不足大大削弱了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地位,宣传与培养是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有力的必要措施,要把宣传工作做到基层、社区。
  (4) 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法规 尽快制定法规,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激励,各级政府要加强文体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接受人大、政协等代表的监督。
  (5) 培养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 发展假日体育消费,把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竞赛观赏作为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来发展群众体育。
  (6) 建造体育公园,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现有公园、广场增加文体设施。
  (7)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对私营、个体体育经营企业的融资要给予支持。
  (8) 体育管理部门职能要转变 要以全民健身和培育体育市场为重心,要从以往主要搞比赛为主转向为指导和协助社区、企业的体育建设,体育比赛可交民间体育协会来办,经费可以向社会筹措。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