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同为广东自主创新献一策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与素质教育》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中大支部 常会友
 
  【摘要】 中小学学生“减负”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然而社会的普遍反应却是“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孩子们是不堪重负!”。与减负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方案和高考政策。究竟我们的教育出来什么问题呢?本文试图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一个诊断,进而提出治疗这些长期患疾的药方。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素质教育则是实现这项基本国策的关键一环。尽管我们长期以来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实施中小学教育,而事实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国中小学阶段教育的现实情况却更趋向于应试教育,有违教育的精神和国策的宗旨。从2000年教育部首次把中小学生“减负”列入重点工作项目以来,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可是学生们肩上的胆子依然没有显著得到减轻,减负问题仍然值得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值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
  与教育部大张旗鼓地提出 “减负”的口号以前相比,诚然,现在的中小学生们的境况确实是有所改善。该休息的日子,学校按规定放假了;不该补的课,学校也按要求停止了;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学校引入了大学才有的选修机制,更适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但是,学生们身上的压力依然是超出负荷的。学生们的负担,首先表现在精神上的沉重负担。无论处于求学的哪一个阶段,学生都面临着升学的问题。在我国,升学往往是与个人前途挂钩的。而升学这件人生大事,却又紧紧地与一场场考试结合着。于是,考试、个人的前途命运,这两个本不应该相关联的两个事物,却在学生和家长的心中等同起来了。精神的负担必然促使行为上的改变,备考的精神压力转化为了备考过程中的机械式的脑力劳动负荷。因此,学生们又不得不为了“似乎”要决定自己的未来的那些“中考”、“高考”们而努力奋斗。要想在选拔型考试中取胜,学生们不仅要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还得把应试技术练得炉火纯青。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要被题海所折磨着,被大大小小的练习和考试所折磨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却一点一点地被题海扼杀掉。这对于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要想现状得到改变,我们必须寻根找源。我国的教育之所以会形成以上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古代的“考取功名” 和现代的“上大学”、“上名校”都是个人前途的一个保证。与其说中国人一向重视教育,不如说中国人对功名和受教育的头衔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必然会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大人们强调“成绩胜于一切”的论调,学生自然从小就会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考试好,考试分数高就等同于成功,等同于有个美好未来。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大学”的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们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素质的培养,不但 “龙”、“风”没做成,就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基本要求也没达到。
  第二、奔走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的对学生教育的导向性错误。如何评定一位老师是否合格?看她或他所带学生的阶段考试成绩!如何衡量一间学校的教学水平?看它的中考、高考上线率、重点率甚至是状元人数!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达到政府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这一指标,制定一系列相配套的战略、措施和手段,而不计其余。教师由于学校的扭曲的考核机制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重要一环,支持应试教育机器高速运转,加工出一批批“不会提出问题的解题能手”,他们不会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思维。现在我们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根源在教育的失败。没有创新型人才,何来创新?
  第三、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是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由于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的不平衡,沿海比内陆发达,城市比农村发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提供给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远远高于欠发达的地区。相信大多优秀的教师或者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都更愿意选择一个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生活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地方进行任教。而欠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和农村的学校,长期得不到可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这首先就造成了教育人才的分配不均。其次,国家教育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还间接地扩大了资源分配不均。在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政府斥巨资筹办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等等,使得过多的教育投入流向了本来已经是充裕的地方。为什么贫困山区的孩子首先输在起跑线上?难道把重点中学的孩子送进大学比把贫困山区的孩子培养成人重要得多?
  第四、现行高校入学选拨机制的落后是造成减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无法全面推行的最直接原因。虽然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扩招和一波又一波的大学城建造热,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量上的跨越式发展。行内人士都非常清楚,量上的提高并非等同于质的飞跃。在师资等各种配套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的情况之下,读大学的人多了,但是能真正培养出人才的高校的数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多。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依然是稀缺资源。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同意,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学生和高校进行双向选择,这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有效手段。问题就出现在如何去评判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了实现相对意义上的公平,为了减少寻租的机会,我国仍然是采取高考这种 “一试定终身”的方式。站在公平的角度上,无论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你都有机会为自己争取优良的高等教育资源。因为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同一份考卷,是同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穷孩子,只要你够努力,他日定必可以“鲤鱼跳龙门”,改善未来的生活。正是这种动机促成了恶性的竞争,为了赢得考试,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提高解题能力。为了迎合选拔的需要,出题者又不得不增加题目的难度,大出偏题怪题。对高考有进行过研究的人会发现,高考的考题在这二十多年间有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难度增加不少,形式丰富了许多,但所谓体现考生素质的地方却寥寥可数。可以大胆地说,引领中小学教育的不是教育部的规定,更不是教育家们的精神,而是那份高考试卷!这种落后的选拔人才方式,却决定了初等教育的未来,决定了千千万万未来祖国栋梁的素质!
  综合以上这几点,我们还能单纯地认为只要我们提出减负的口号,只要我们明令禁止中小学补课、只要我们丰富了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我们就能把学生们的担子减轻,就能推行素质教育以获取大批富于创造、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人才么?
  要改善初等教育的状况,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实施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以笔者愚见,可以在以下的方面努力:
  首先,从社会全局生存环境考虑,政府应该努力完善社保、医保、就业保险制度,彻底地解决全体中国人的生存压力问题。我们不能让老百姓继续错误地认为,上大学就能够解决孩子们一辈子的生存问题。大学不应该承担这样一个责任,也承担不起这个重大的责任。
  其次,引入市场的机制,结合政府的“无形的手”的引导,逐步实现教育资源上的公平合理分配。所有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有享受公平义务教育的权利并由政府提供公平义务教育的机会。政府对中小学的资金投入应全部用于解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办重点中小学这类优质条件的学校应是民间资本做的事、应是私立学校老板考虑的事。哪些学生该上优质的中小学,可以让市场做出选择。我们的政府,应当竭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孩子能够实现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同时,政府有关财政部门应该担负起修正市场缺陷的作用,从待遇上解决公立中小学师资趋同的问题。同为人民教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却相差好几倍,政府应当运用财政手段来弥补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以杜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再次,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坚决反对“升学率”独大的考核制度。学校应该回归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根本的主旨:育人。我们的青少年,首先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然后再考虑成才。现行的初等学校绩效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和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德育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才能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学校和教师走向正确的素质教育之路。试问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还有哪位老师敢舍弃应试教育的方法,而把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上呢?地方政府不能再给学校下压升学指标,以此作为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这样学校就可以给在校的老师“松绑”,让他们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处于心智发育最重要阶段的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与此同时,政府教育部门还应努力实现公立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趋同,避免优质生源过于集中,以造成恶性循环。这样做一来可以解决极端竞争态势给重点学校学生的压力问题,二来解决了一般中小学对学生的放任自流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逐步改革高考制度,坚决废除落后的“以解题能力论高低”这种不合理的取材条件。正如前文所说,现行高考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有其暂存的理由,但绝对不能成为我们放缓改革脚步的借口。现行的高考制度一日不变,老师们和学生们的题海战术一天不止。中国人的考试能力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闻名了,著名的托福语言考试,正是因为中国人对题目的不断破解而不得不改变形式。因为国外的高校不愿意再见到有托福分数高得吓人,口中却说不出几句能让他们理解的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到他们那里求学。我们是否也意识到了,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解题好手,将他们送到了大学,却无法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发挥创造力,完成艰巨的科研任务呢?笔者很欣赏国内为数不多的高校实施的小规模的自主招生政策,这些高校从中挑选到了没有被高考所钝化了的创造性思维。但相对于千千万万的考生而言,这种小规模的措施似乎更像是形象工程,没有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实质的改变。不过,这应当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不仅仅是在高考题目中加入命题专家们所谓的能体现素质的千奇百怪的考题。笔者相信,当真正的素质教育来临之际,定必是现行高考制度寿终正寝之时。
  作为一名高校中的科研人员,我所看到的是高校学生创造力的缺失,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公民,我所担心的是祖国的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空喊“素质教育”口号并不能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根本的转变,请停下了,静心考虑,然后大胆地迈出革命性的一步,彻底地改革我们的基础教育体制,让学生们真正可以松绑,让我们的教育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宗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