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同为广东自主创新献一策

《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华工大总支 刘波涛 黄少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时说: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在项目设计与项目管理中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自古英雄出少年,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都是年轻人首先提出来的。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型大学, 有一大批流动的高智商脑袋,这就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勇于挑战,是一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方针,设置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现称”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2003年启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以及资助优秀博士生科研创新和访学等。
  可是,目前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科研现状仍然堪忧,他们有的为起码的生计而奔忙,有的为未来的就业而担忧,而不是潜心学习和科研,更遑论有什么创新的热情。有些研究生即使搞一些科研,也是作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被使用。个人的能力被束缚,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并且常常由此激化师生矛盾,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上的一些浮躁心理影响到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力图做出创新性成果的研究生较少,而敷衍了事、随意应付的人却不少。他们把许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拓展社会关系和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以及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上,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开创自己的事业在社会关系和经济上做最充分的准备。
  二 由于没有刚性经费投入的要求,导师不论是否有研究项目和经费都可以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其结果导致无法很好地实现科研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不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平等的科学讨论氛围不够。比如有的研究生有比较好的想法,但是跟老师的想法不同,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不敢说,生怕冒犯了老师,结果闪光的思维火花就被窒息,更没法去实施。另外,受学术界权威概念的影响,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一定得和自己的学术一致,这也不利于平等讨论氛围的形成。
  四 高校对研究生大多用一个尺度要求,如发表多少论文,这种要求会使学生趋于功利化,在进行科研攻关的紧要关头退缩回来。有一些好学生,在重大问题突破的当口上,如果觉得两年跨越不过去,就会放弃研究,反正只要满足条件,就毕业了。这使得一些拔尖人才受功利化影响,不去做长时期的科研攻关。
  鉴于此,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就必须突破现今存在的阻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瓶颈,营造适宜的土壤环境,催生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坚持卓越创新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握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专业性、创新性的本质特征,摒弃与卓越创新理念相背的教育理念,操作上应将该理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对于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不要设置障碍。
  第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本学科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并举,只有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才能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激发有利于创新的师生关系。导师要鼓励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师对学生创新的努力给予重视和赏识。导师应注意培养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指导以点拨式和讨论式为主,要让他们自己克服困难,在困难中吸取教训,并培养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处理好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在科学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导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全盘扣在学生身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创新环境和空间。导师一定要鼓励研究生有新方法、新思路,把研究生当成创新的主力,而不是导师研究方案的实施者和劳动者。
  第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与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相结合,要构建大学科平台,彻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大学存在的科研资源分割、科技力量分散、科研目标偏小的局面。高水平的学科平台需要有一流的学科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良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工作条件,活跃的学术环境,而这些必将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五,确保研究生的培养有项目支持和经费保证,使导师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有更加明确的科研指向,实现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激发研究生教育的实施主体(导师)和接受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实在导师与研究生的利益关切上。对导师的经费投入要求更加明确和刚性,科研经费中整体用于资助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研究生的生活津贴要大幅度提高,其中,国家各级部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用于发劳务费的比率为10-20%,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可以用50-100%的科研项目经费发劳务费的水平。由于我们许多大学的研究硬件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不少大学实验室的仪器配置标准不亚于世界一流大学,从尊重人的劳动角度出发,应开始制定政策提高研究生研究工作待遇和劳务报酬,从而把研究生从廉价劳动的旋流中释放出来,体现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研究生阶段正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比较活跃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积极鼓励并创造机制,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创新性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