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携手同庆百年华诞 同心共创复兴伟业 > 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徐正芳:信仰的召唤,真理的味道 ——学党史红色起点《共产党宣言》有感

信息来源:民进珠海市委会 时间:2021-06-30
字体: [大] [中] [小]
  
  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稿诞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乡村。朗朗上口的文字,点亮了无数人的信仰之光。回首望去,这个稿子被称为“信仰的召唤,真理的味道”——“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旧欧洲有权利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怪物,加入了神圣同盟,罗马法王、俄国皇帝、梅特涅、基佐、法国激进党、德国侦探、都在这里面”。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叫陈望道,当他1920年开始翻译这段文字时,《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了73年。作为译者,彼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这篇译文将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中国。 
  此前三年,这个让统治者仇视的“怪物”,在欧洲徘徊了70年后,终于颠覆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俄国“十月革命”把曾只是空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变成了现实,这现实虽遥远,却让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救国图存的另一种可能。 
  但是,在当时被各种思潮撕扯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极为有限。系统地了解它,成为进步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热望。正在日本留学的陈望道,也同样感受着“十月革命”带来的震撼。他看到了国内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体会过弱国小民在异国的种种艰辛。这让他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而他正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可能就是那条变革之路。 
  1920年春天,精通日语、英语,且中文修辞功底深厚的陈望道,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开始以“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翻译《共产党宣言》。刚刚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陈望道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没有认知便难以改变。这一年,他29岁。有产者、无产者、阶级、压迫......这些看似陌生又直指社会本质的词语跃然纸上。朗朗上口的文字,让被压迫者手中,有了反抗压迫的理论武器。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封面选择了1875年马克思在伦敦拍摄的半身照,整体基调为红色,当时因秘密赶印,首版时连书名都被印错。即便如此,一经推出便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也是在这一年,众多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在全国各地成立。这本小册子回应了彼时中国觉醒的声浪,点亮了无数人的信仰之光。 
  首版后的六年里,中文首译版相继进行了17版数十万册,其再版的速度远超同时代的任何一本图书。在陈望道之后,《共产党宣言》还有多个中文译本问世,但首印版无疑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红色起点。 
  1936年,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坦诚:“有三本书,特别深的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排在这三本书之榜首的即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在1949年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见到与会的陈望道。面对众多代表对他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也特别提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依然生动地讲述着92年前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吧?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啊,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旁边一碗红糖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于是由此呢,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经典。《共产党宣言》译文出版百年之后的今天,91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始终是这种精神的忠实传人。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是重要政治任务——把《共产党宣言》这个红色起点当成浩瀚星河中最明亮的星,了解这个重要的节点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个重要节点是怎样一代代影响我们的——这个伟大意义,让我们看到红色征途的起点,回望历史,开创未来,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一步步、坚实地、走向红色征途的未来。
作者:徐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