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强化政治担当助力脱贫攻坚 > 学习体会

多管齐下 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信息来源:民进潮州市委会 时间:2020-07-21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总结扶贫经验,形成一整套中国模式扶贫体系,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党政主导,强化组织保障。强化党对农村社会的引领,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找到脱贫办法,保障全面脱贫奔小康。二、发展引领,打出造血输血组合拳。探索积累经验,只有多管齐下,建立“大扶贫”模式,发挥市场、政府、市场和政府合力作用,才能达到脱贫的目的。三、法治先行,精准监督扶贫工作。推行法治扶贫,用法治力量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加强政治监督,最大化挤压腐败滋生空间,将扶贫监督落到实处。四、防范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防范返贫,走持续发展小康之路。

  关键字:中国模式 多管齐下 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40年来,我国奋发有为,推动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崛起,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在消除贫困方面,也找到了成功之路,2020年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全国将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扶贫事业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求,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让全国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

  打赢这场硬仗,首先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全党全社会对脱贫攻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希望全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的日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翻越贫困这座高山,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国上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总结扶贫经验,形成一整套中国模式扶贫体系,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党政主导,强化组织保障

  上至中央,下至村级,各级政府,各级干部调动起来帮扶。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党全社会要时刻关心和帮助贫困人口和有困难的群众,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在脱贫攻坚准备阶段,由县(区)级派出工作组,会同村级精准识别贫困户,多次入户核查,彻底摸清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贫困现状、致贫原因、享受项目、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及收入情况,建档立卡,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且在帮扶过程中,通过入户摸排,针对逐类逐项逐户逐人情况制订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和完成帮扶时限,确保贫困村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脱贫致富离不开党组织引领,基层党组织与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以共建促党建,以党建带脱贫。选派县(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成为建强基层组织、推动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自上而下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建立驻村工作队伍专职脱贫帮扶,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部门联系帮扶贫困县、贫困村,东西部协作扶贫,动员国企、民企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助困。

  结对帮扶,帮扶干部是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是帮扶对象的贴心人,更能落实责任,更易发现问题症结,及时解决问题。坚强有力的帮扶队伍能够为农村发展建设注入活力,能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突出问题,强化党对农村社会的领导、推动富民强村、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谐稳定以及培养锻炼干部,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找到脱贫办法,对脱贫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政体制起了关键作用,制定和执行各种发展的规划和扶贫的规划。

  二、发展引领,打出造血输血组合拳

  尽管贫困因素千千万,每家每户各不同,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突出,过度依靠政府,思想深处的“精神贫困”才是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经过多年的扶贫探索,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脱贫攻坚是一项浩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传统救济式帮扶只治标不治本,只有通过经济发展、经济开发才能达到脱贫的目的。需多管齐下,建立“大扶贫”模式,发挥市场、政府、市场和政府合力作用。要解决贫困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扶志做起,帮助贫困户建立脱贫信心,有了志气,才能激发内生的动力。只有先扶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才能真正帮助村民寻找致富门路,实现从政府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要帮他们量身定制产业帮扶项目,扶上马再送一程。

  为让贫困户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干部变身“全科医生”,从贫困人口识别到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到产业扶贫项目开发,从惠农资金发放到易地搬迁脱贫,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到留守妇女儿童的服务,从扶贫开发优惠政策宣传讲解到工作落实到位等。扶贫长远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整体脱贫、长效脱贫,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各地积极响应政府“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合作社+基地+社员”、“合作社+基地+农户”、“志愿服务+脱贫攻坚”、“网络+脱贫攻坚”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条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扶贫之路。

  三、法治先行,精准监督扶贫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法治力量是重要的一环,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能作用,推行法治扶贫,用法治力量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助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等发起的“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司法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律师助力脱贫攻坚专项行动的通知》,用法治力量助力精准扶贫,以法治扶贫为切入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党委政府制定实施脱贫攻坚政策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等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参与贫困村社会治理,帮助做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合法性审查,为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等把好法律关口,帮助化解精准脱贫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良好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以法治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政治监督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着力强化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部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力纠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紧盯扶贫项目资金管理风险隐患,监督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有效。列出风险清单,盯紧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人,看政策是否走样,钱是否用在该用的地方,是否存在无特殊原因而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将纪委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最大化挤压腐败滋生空间,将扶贫资金用足用到位的监督落脚在“真脱贫”上,监督着力点在扶贫资金是否用在“扶真贫”上,监督重点在是否用于“真扶贫”上。

  在脱贫攻坚的法治力量中,执法部门依法严惩在落实扶贫脱贫政策措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确保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运行,确保扶贫脱贫各项工作公平公正。

  四、防范返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防范返贫,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健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将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将发展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以“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平安创建”为抓手,采取“旅游+”、“网络+”方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提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全面提升经营者素质、完善支持政策等措施,大力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工作。在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下,《规划》的出台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要抓好各类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工作,特别是做好脱贫攻坚有关扶持政策的延续和完善,巩固扶贫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全国人民更加幸福。

作者:蔡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