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强化政治担当助力脱贫攻坚 > 学习体会

构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体会

信息来源:民进肇庆市委会 时间:2020-07-21
字体: [大] [中] [小]

  

  【摘要】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本文通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思想理论、党的领导和制度安排、精准识贫、精准施策扶贫、远景目标五个维度来解构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以期从攻克绝对贫困过渡到对相对贫困的长效帮扶。

  关键字:精准脱贫 长效机制

 

  2020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重书写的一年,我国必将如期决胜脱贫攻坚战。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将依现行标准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中国实现真脱贫。如期精准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在脱贫攻坚决胜之际,我重读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两文,结合媒体报道脱贫新闻喜讯,深深感受到我国构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正逐渐走向成熟。

  一、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扶贫的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关于精准脱贫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贫困和反贫困理论、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扶贫、脱贫实践的理论结晶。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从根本上为我国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就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理念,通过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就,扶贫工作也取有一定的成效,但现实上受贫困居民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不足和项目实施不到位等因素困扰,扶贫工作一直处于粗放式帮扶。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里把扶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以顶层设计的高起点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执行。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会议时再次强调扶贫要精准化,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通过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特色吸引,产业培育,带动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脱贫思想,包含了“六个精准”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现“五个一批”的脱贫施策,很好地解决了“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如何退”四个根本问题。在操作上以顶层设计推动落实,通过“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和“十项精准扶贫工程”等具体项目强力实施,逐步形成了多维、综合的完整精准扶贫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精准脱贫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如此重大部署,为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和坚中之坚、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谋定了战略策略。

  二、党的领导和制度安排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组织保证。

  2020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向消除贫困发起总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从大扶贫工作格局着手,兼顾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深度聚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坚持问题导向,保证政策畅通,多方着力,着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扶贫稳定脱贫基础,精准施策,加强扶贫领域廉政监督和作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乡村振兴计划,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我国的“扶贫日”,具体活动由国务院扶贫办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设立“扶贫日”是保证决胜脱贫后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当中明确提出脱贫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在此之后,中办、国办又出台13个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研究制定200多个行业扶贫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还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这些政策举措涵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涉及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支撑保障。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可能真正实现。党对脱贫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通过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省、市、县各级党委的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是脱贫工作最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国调动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上下联动、统一协调,加强人力投入,保障资金到位,广泛参与、合力攻坚,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精准脱贫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三、贫困标准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目标任务。

  一真以来,扶贫工作中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如何才算脱贫”等问题困扰,无法实施精准扶贫。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先指出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明确扶贫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就是简称为:“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有学上、上得起学;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大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救治和保障,并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确保不能因病返贫。;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居住条件,确保住上安全住房。最终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扭转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有了贫困标准,才可以做到精准识贫。在扶贫工作,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尤其是建档立卡,全国联网,信息共享,把贫困居民、贫困村、贫困县给识别出来。定期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去评估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比如,贫困户的确认流程:村民先个人填申请表,由村民小组召开村委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

  有了贫困标准,也为精准脱贫的退出提供了依据。通过考核评估机制,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定期评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户、村和县及时退出,并将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真正做到精准。

  严格贫困标准,才能保障精准脱贫。在脱贫工作中要量力而行,既不能为了提高完成度而擅自降低标准,也不能为了获取更多扶贫利益而盲目拔高标准、更不能脱离标准和实际而乱作为,尽量避免陷入“扶贫福利”陷阱,杜绝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明显不公待遇的“悬崖效应”,滋生等待扶贫的依赖后遗症,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好大喜功和弄虚作假。

  四、精准施策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经验和完整方案

  精准施策是精准脱贫的重心所在。“六个精准”就是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通过建档立卡、定期排查,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来实现对象精准,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扎实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扶贫项目精准施策。

  资金使用精准管理。国家和社会投入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要通过强化监管实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确保扶贫投入的每一份资金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理顺涉农扶贫资金管理体系,畅通资金流向,健全公告、公示制度,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保证资金、项目配套,精准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大惩治力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绝不姑息!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激发贫困群从的内生动力,通过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方面,近年来,扶贫行动向贫困地区选派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培养的当地干部和人才是精准脱贫的领头人和主力军,一批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将会大大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扶贫工作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培育他们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训他们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通过产业增收,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定点扶贫和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政府统筹和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军队和武警部队、社会力量参与定点扶贫,既畅通了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了解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渠道,也推进了作风转变和干部培养,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各界、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加强产业扶贫,通过开展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我国的精准脱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巨大成就,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项目官员安娜·坎波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列塔、德国政治学家沃夫拉姆·阿多菲、印度夏马尔大学教授卡玛奇亚等人均在不同场合赞扬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认为这不仅是中国消灭贫穷问题,更是为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作出了榜样和提供了借鉴。我们在扶贫行动中形成的制度和成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乡村振兴战略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远景目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的脱贫攻坚决胜之后,扶贫工作重心将从绝对贫困的集中攻坚,转为相对贫困的长效帮扶。扶贫工作会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理顺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体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远景目标。

  “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奋斗,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写就人类反贫困史上最宏伟的史诗,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

  2.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6月。

  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

  4.《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2011年12月。

  5.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南京农业大学学报,黄承伟。

  6.《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组织保证》,2020年9月《红旗文稿》,王正谱。

作者:植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