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强化政治担当助力脱贫攻坚 > 扶贫故事

全面小康,统战心声——西埔“好人村”文化精准扶贫感悟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20-07-23
字体: [大] [中] [小]

  

  当我们沿着省道S244线,再次踏上征程前往广东惠州龙门县城北面龙田镇西埔村方向,回想起2017年初至西埔村,西埔村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村落,西埔村全村总人口1862多人,下辖20个村民小组,山清水秀,民风朴淳,拥有百年古碉楼、古祠堂和古围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古村落,最令我惊讶的是,一个距离县城仅3公里的古村落,竟然是广东省定贫困村。西埔村又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绝为仅有的“好人村”,同一个村两位村民被入选“中国好人榜”,一位是带携帮助两百残疾人的“独臂雷锋”程木华,另一位是厦门鼓浪屿跳海救人黄子能。西埔村精神文化内涵的“富裕”远远超越了它物质经济的“贫困”。但是,刚来到这个古村时,让我有点大失所望,村容村貌难堪,古建筑破旧失修,杂草丛生,污水垃圾随处可见,好人精神和宗族祖训难以依托现存古村旧况代际传承并发扬光大。西埔村并非基础条件的“穷”,而是精神文化上的“贫”,我们找到了西埔村贫困的根源所在,习近平脱贫论提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发挥我们民进文化界别的独特优势恰好有助于西埔村的精神文明建设,2017年开始,惠州民进发动和组织热心会员积极参与西埔村文化精准扶贫建设,我跟随着惠州民进主委、干部和会员同志深入西埔村实地查看村落,与镇村干部交谈,拟定文化精准扶贫方案,召开启动扶持建设会议,检查建设成果,为建设文化西埔谋思路、建未来。我们立足文化界别特色,号召惠州民进画家,在西埔村成立开明画院采风基地,用笔描绘美丽的西埔村色;我们发动会员募捐资金建设配套设施,发动会员联系并与惠州慈云图书馆、惠州学院联合捐赠书籍和办公设备,将一本一本书籍和座椅搬进室内,筹建成惠州民进开明书屋;民进惠州市委会机关和会员同志努力联系协调各部门,多次往返龙门龙田镇,做好活动的安排和布置工作;举办了省市民进、惠州政协和龙门县(镇)共同举办的“传递爱心、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大力宣传了西埔村的好人精神和古村景观,丰富了西埔村的文化生活,文化精准扶贫服务让我们受益深厚。

  近三年的文化精准扶贫硕果累累,如今的西埔村好人村,人人以做好人为荣,处处传颂好人的故事,成立了互助合作社,一方有困难,八面来支援;制订了《好人村公约》,人人遵守,互相监督;建立了村民服务中心,服务群众,便民利民;设立了爱心基金,扶贫助困,奖教奖学;建起了免费阅读亭,藏书角,设置了碉楼文化馆,展示村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竖起了“中国好人榜”“广东好人榜”“惠州好人榜”“西埔好人榜”,好人文化尽收眼底;成百上千幅中国好人故事系列墙画,游人观赏于画,感染于心,教化于行。加上市政协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口扶贫实施的规范垃圾堆放点、污水净化排放、村道绿化美化、村庄风景林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和项目扶贫致富工程,西埔村的经济发展、村容村貌、人文气息已今非昔比。

  我们在西埔村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赢得了西埔村村民的掌声、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作为参与成员之一的我,对这次扶贫工作体会深刻,首先是民进优势的发挥与文化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民进会员的专长,使我们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完成。其次是组织得力,各界力量鼎力支持。从民进惠州市委会机关到我们团队的每个参与会员,都能做到积极参与,乐于奉献,服从组织安排、按步落实方案,利用本职工作的优势,积极沟通各友好单位取得支持,鼎力相助。再次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接到工作任务后,我们能多次不厌其烦地下到西埔村,与村民、村干部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当前的文化现状,尊重村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西埔村本土文化特色和惠州民进文化精准扶贫的实际能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化精准扶贫方案,通过文化项目改造的落地实施,增强了西埔村文化气氛与深厚内涵。最后是文化精准扶贫扶“志气”,开“民智”。文化精准扶贫扶起了村民的“志气”和“信心”,扶起了村落发展的希望,我们对西埔村开展的文化精准扶贫活动,让村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中国好人”村长黄子能主动发挥“领头雁”作用,以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义务兼职为参观者讲解古村文化和讲好好人故事,西埔村的古村记忆、宗祠文化和好人精神,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夯实了西埔村的文化根基,点燃了西埔村村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决心和信心。

  我是一名民进会员,民进会员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积极参与民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增强了我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的能力,也为2020年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黄守清 惠州民进会员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中学

作者:黄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