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促民主——记民进港九分会创始会员谢家因

编者按:
1948年8月1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第一个地方组织——民进港九分会在香港成立。今年是民进港九分会成立75周年。为深入开展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结合“作风建设”主题年工作,民进广东省委会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特设“纪念民进港九分会成立75周年”专栏,讲述部分民进港九分会创始会员的故事,以回顾创始会员留下的感人故事和光荣的历史足迹,深切缅怀民进先辈,弘扬先辈为国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敬请关注。
谢家因(1912—1992),又名加因,笔名加因、花西里、丽静之。男,汉族,原籍福建厦门麻村人,1921年11月 28日生于广州,生长在广州市莲圹街双槐洞。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候补理事,第四、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第一、二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花城出版社离休干部、竹丝鸡毛笔书法家。
著有童话《偷火者的故事》《阿丽丝漫游童话国》《书法夜谈》《小米鼠》《阿丽的日记》《圣诞老人的礼物》《金鸭王子》《洋囡囡奇遇记》等。寓言《鹦鹉》、《促织》《蜜蜂和苍蝇》,散记《一个大城市的毁灭》,童话剧《时间——生命的钥匙》,寓言剧《张三打猎》,科学童话《盲哑的蚯蚓》,著有书法著作《书法夜谈》。
谢家因,8岁在广州市第二十八小学读书,后随母亲到广西宜山生活,因兵荒马乱失学,曾当小贩、勤务兵维持生计。17岁后才得到父亲朋友帮助,又继续读小学及师范讲习所两年,毕业后曾任教员、小学校长两年。在南宁期间,他开始接触近代文学作品。田汉的《南归》、郭沫若的《棠棣之花》、高尔基的奋斗史等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5年,谢家因在兄长的资助下,考取了广州教忠师范学校。他不满于当时军阀统治、复古读经,鲁迅、茅盾、巴金及苏联翻译作品则成为他精神食粮,是他爱不释手的课外阅读书。读书期间,他开始参加社会活动,并领着一批学生志士加入以黄修一为社长的“新儿童社”活动,出版新儿童周刊,办儿童读书会。1936年1月13日,广州学生响应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举行示威游行,竟然遭到国民党特务、流氓袭击,死1人,伤100多人,造成“一·一三惨案”,大批学生被捕,学生公开抗日救亡运动被镇压,但各阶层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没有停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左翼文艺活动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得以蓬勃发展。1936年10月,广州文艺工作者协会“艺协”成立。谢家因与其他青年一道,以不可遏抑的激情汇集在“艺协”的旗帜下,活跃在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谢家因得到同学的资助,决心到延安学习,他到了西安七贤庄找到十八集团办事处,被介绍到由共产党主办的陕西安吴堡战时青年干训班学习了一个多月,稍后,又投考山西曲沃抗日民族大学继续学习。不久,山西沦陷,学校由翼城转入乡村,他与10多位同学毅然参加由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组织的山西曲沃抗日决死队,并负责政治工作。他们曾与日寇遭遇,在激战中指导员壮烈牺牲,失利后转移。1938年9月,他南下广州,并参加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广州沦陷撤退到北江参加国民党187师任政工队长,并从事民运工作。1939年到桂林,替《救亡日报》写战地通讯稿,该报是抗战初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是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国统区创办的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报纸。后到报社工作,常为该报第四版《文化岗位》写“补白”。谢家因先后在桂林《救亡日报》、香港文艺通讯社、《光明社》等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由此接触到许多文化界先驱,吸收到新知识。
1941年初到香港,在茅盾等负责的香港文艺通讯社工作,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3年,谢家因在昆明由罗隆基、周新民介绍加入民盟。次年,在云南求实中学、云大附中任教。此间,他曾以花西里的笔名写了不少杂文,并担任《人民周刊》编委。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民盟组织同意,与麦浪、高旭明随国民党朱嘉弼部队由云南到越南办报。不久为法政府逮捕,在海防解到河内被囚押长达104天,经营救后释放。事后,在香港达德学院工作时,谢家因收到了来自民盟中央的慰问信。
在这期间,谢家因深感国民党对进步人士、有志青年的压迫、杀害不择手段,对新闻所谓的“检查”频繁、对贪官污吏“愈打愈肥”等现象非常不满、痛恨,以《胜利追人来》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948年,谢家因主编儿童文学连丛月刊,由孟秋江、梁园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8月15日,民进港九分会在香港正式成立,谢家加与陈秋安、梁园一道为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他和徐伯昕、柯灵、陈芦荻等人每月聚会,商谈国内外形势,积极开展民主斗争。民进港九分会成员大多是在港文化出版人士,以刊登进步文章、书信交流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争取未来一代,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1949年8月,谢家因由林林介绍到广东大鹏湾“昆仑山”部受训,并担任排长。10月21日,在惠州随军进入广州。
广州解放后,谢家因到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任文艺处行政组长,稍后调到华南文联、省文协任秘书、行政组长。1950年10月,他到民进广州市分会筹委会工作。次年6月,他响应号召参加各民主党派土改工作队,在新会立功受表扬。谢家因曾先后当选广州市青联四届一次代表、新会县第六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任第三届民进中央理事会候补理事、第四届中央候补委员、民进广州市委常委、宣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3年任《广州文艺》主编,后为广东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至1973年退休。50年代后期,谢家因在主编《广东文艺》期间,因在1957年第六期发表了《放够了吗?鸣够了吗》一文及“有错误言论”被划为右派,下放省人委白云山农场参加体力劳动。此间,他承受了许多不实之词,使一些人免受被划右派之灾。而他自己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反而愉快接受并努力完成各项任务。1962年2月摘帽。1963年在广东人民出版社任文艺编辑。“文革”前,谢家因担任民进广州市分会理事会理事、广州市委会常委、市委候补委员。80年代初,民主党派恢复活动后,谢家因任广州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常委。广州市民进“七大”时当选为常委,并任文艺支部主任。他积极发展新成员,开展组织活动,为民进文艺支部发展壮大奉献精力。
1981年6月,民进广东省筹委会成立,谢家因是筹委会成员之一。1982年12月省委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省委委员,民进中央第七届委员、第一届参议委员。
民进成立45周年期间,民进广东省委会宣教处撰写的《抗独裁,争民主一一民进港九时期工作概述》一文得以在《广东民进》专刊和民进中央《民进》发表,补充了民进会史的空白。谢家因和早期加入民进的同志曾给予积极的协助,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功不可没。
谢家因为人正直,怜弱济贫。收入不高却常常接济贫困的街坊和流浪手艺人。他生活简朴,随遇而安,后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他告诫儿子儿媳要知足常乐,不要麻烦组织。
谢家因幼得家传,酷爱书法。1972年离休后从事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用足有四寸长的竹丝鸡毛笔书写,笔锋长、软、韧,落笔挥洒自如。
1987年,他的3幅作品入选在日本举办的展览。1991年底,政协全国委员会书画室收藏了他参加《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书画展》的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给他颁发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七十周年暨中国书协成立十周年中国书法作品展览》入选证。1987年和1992年,他在香港与人共同举办书画联展。黄河碑林、广州白云山、肇庆七星岩、清远飞霞、番禺余荫山房等名胜古迹均有其作品石刻、木刻。《羊城晚报》、香港《新晚报》、《文汇报》,《北美日报》等有专文介绍其竹丝鸡毛笔艺术。
晚年,谢家因作为业余书法教育工作者,曾参加省书协主办的教学班教学,自编《书法夜谈》讲义一套,并积极参与创办广州市业余书画艺校(后改为文艺大学),曾任副校长、书法系教授。他常在自己家中授徒传艺,不仅诲人不倦,还义务辅导,分文不取。民进广东省委会、广州市委会的机关干部亦常得到谢家因的指导传授,他对干部的习字,也一丝不苛进行批改,深得大家爱戴。
来源:根据《坎坷一生,追求不止》等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