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 征文 感悟

一名青年民进会员成长之路的“叙事”小结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24-11-21
字体: [大] [中] [小]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一名青年会员,我有幸在过去几年中参与了几项重要的教育帮扶和培训活动。这不仅让我在教育事业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此,我想从投身教育发展大潮、积极履职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分享我的经历和感悟。

  一、投身发展大潮:参与教育帮扶工作

  从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我参与了由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牵头的“组团式”帮扶工作,被派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开展教育帮扶工作。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意义深远,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天等的教育帮扶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基层教育的艰辛与挑战。天等县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都较为艰苦。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激发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我和其他支教老师一起,早早地到教室,准备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尽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不仅是去教课,更是去为当地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由于当地教师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我决定组建工作室先从教师培训入手。我和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英语语法、词汇教学方法、口语表达技巧等。在培训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尽管基础较弱,但学习热情非常高,他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我们请教。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传承老一辈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不畏艰难,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在这段教育帮扶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沟通和价值的传递。我常常回想起民进的老一辈教育家们,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应当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家的精神,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二、积极履职:学习新思想,提升自我

  今年7月14日至19日,我有幸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了“尊师重教 薪火相传”2024年民进中央中小学一线教师暑期培训班。这次培训让我有机会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同时也聆听了几位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这些学习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在培训班上,我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做一名好老师,路在何方》。吴老师从她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强调了做一名好老师需要具备的品质和追求。她认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有爱心,要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她还提到,好老师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

  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教育初心与教师成长》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使命。李老师谈道,教育的初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强调,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通过他的讲座,我意识到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这与我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万玮老师的讲座《以产品思维做学校课程,以生态思维做学校文化》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提出,学校课程设计应该像产品开发一样,关注用户体验和需求,确保课程内容有明确的目标和实际的操作性。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像生态系统一样,注重多样性和可持续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他的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育产品的设计者和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朱雪晴老师的讲座《今天怎么做老师》探讨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她指出,当今社会变化迅速,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教师需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她的讲座让我意识到,教师必须时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

  通过这些讲座,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这些专家的分享不仅为我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也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育教研:在实践中成长与探索

  在民进前辈的精神激励下,我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深知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讲授,更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过去几年中,我与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这种研究精神,正是我在民进的学习和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我们的前辈如马叙伦、叶圣陶等,他们在教育领域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深深影响着我,使我在教育道路上始终保持热情与创新的动力。

  在教研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并将这些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同行,以期共同提高。这种教研精神的传承,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四、未来展望: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在广西天等的教育帮扶工作中,我荣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帮扶工作杰出个人”及“崇左市好老师”等荣誉称号,通过这些年的成长经历,我深感荣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用心教学,不断学习,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将继续积极履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民进会员,我深知肩负的责任。未来,我将继续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帮扶工作,将自己的经验和所学应用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扎根教育,坚定信念,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江门市第一中学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