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超:历史的回声 现实的回响
在解放战争发生逆转的形势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著名的“五一”口号,廿三条口号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要求和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共同的政治主张。其中第五条表现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口号刚一公布,便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
当年5月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马叙伦、王绍鏊与其他党派领导人联合通电全国,公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马叙伦同时写下五千余字的《读了中共“五一口号”以后》一文,表达自己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充满期待。
5月24日,民进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宣言》。指出:“‘五一’廿三条是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史的结晶,是今后中国政治运动航向的指标,中国的民主人士及民主党派就是要团结在这口号的周围,形成坚固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而奋斗,以奠定我们子子孙孙万世太平的始基。”民进首次公开庄严宣布要团结在中共周围,参加中共领导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同时,民进首次将一般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提升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高度。这是民进在斗争中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五一”号召发布后,民进会员开始进入解放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全国解放,参加筹备新政协,参与协商建国。民进已经转变成为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王绍鏊、雷洁琼、郑振铎、赵朴初等民进领导人参加了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等民进领导人在中央人民政府担任职务,标志了民进作为参政党正式登上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
从1945年12月30日,民进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其间虽遭遇“文革”阻遏,但民进人追求民主自由、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步伐从未停歇。75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也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民进历代领导人始终自觉坚持中共领导的政治立场没有改变,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团结奋斗精神没有改变,与中共亲密合作、同心同德的政治态度没有改变。
75年前的今天,响应“五一口号”是老一辈民进领导人顺应历史抉择,为民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积极响应“五一口号”的民进老一辈领导人所追求的奋斗目标,许多业已实现。
七十五载肝胆相照,七十五载荣辱与共。今天,我们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5周年。民进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政治信念、高尚风范和革命传统,要在全国19.5万民进会员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各民主党派,希望把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赓续下去,把老一辈政治信念、高尚风范和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传承下去,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传。
今年3月6日,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的政协联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年来,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也凝聚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在座各位委员的心血和智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他高度评价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所做的卓越贡献,并对大家寄予厚望。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民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自身建设的新面貌为多党合作事业增添新气象。广大民进会员只有与中共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积极投身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才无愧于这一伟大的新时代。
爱岗敬业,双岗建功,是每一位民进人的使命担当和精神追求。作为中学教师的会员,我应从“上好每一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入手,通过成就“教育梦”,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作者:胡汉超 民进中山市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