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 > 纪念征文

杨潇郁:和衷共济 和合共生——“五一口号”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23-05-17
字体: [大] [中] [小]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始终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点亮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浩瀚星辰,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线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

  75年前,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光辉起点。75年以来,“五一口号”始终以鲜活的生命力感召和引领着各民主党派永葆合作初心,坚定地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携手共赴新征程。从历史到未来,“五一口号”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延续着民族性格脉络的历史发展惯性,印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素材和最美符号。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5周年之际,发掘“五一口号”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重温多党合作的辉煌历程,对于传承民主党派优良传统、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和衷共济”“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凝聚人心“为了一件大事”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和衷共济”的文化基因,强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和衷”意为同心,是凝聚、提升发自内心的共识,“共济”就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抓住机遇。“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孔子在谈论大同理想社会时提出的政治假设,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每个人都要把天下之事视为公事,每个人都应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1948年上半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崩溃,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救民于水火、追求人民民主为己任的使命型政党,践行传统文化中的凝聚人心办大事的价值伦理,发布“五一口号”,明确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共产党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诚意和决心,将政治协商会议提上议事日程。“五一”口号发布后,得到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侨团的积极响应,大批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马叙伦先生曾赋诗“群贤非易聚,庄重达神州”,李济深在北上的航程中题词:“同舟共济,一心一意,为了一件大事!一件为着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康乐的新中国的大事!同舟共济。恭喜恭喜。一心一意。来做一件大事。前进,前进。努力,努力。”这是民主人士的共同心声,更是全中国有识之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和衷共济”的要义就是为共同的目标凝聚共识、群策群力,方能共克时艰。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潮头,把握历史大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文化底色勇挑复兴民族、民主建国的重担,振臂一呼,唤起中华民族印刻在骨髓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重大抉择关头,用“五一口号”凝聚了最广泛的人心。这是党内外仁人志士身上都传承着共同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然。中国共产党继承“为公”传统,顺应与契合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意志本色,就一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和合共生”“求同存异”的传统文化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根基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强调“兼容并蓄”,主张“求同存异”。和合文化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强调不同事物不同因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有机共同体,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是多样性的统一。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实现了和谐,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毛泽东亲自将“五一口号”初稿第5条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短短几十字鲜明提出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怎样建立政权、谁来建立政权等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问题。“五一口号”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向国内各阶层展示出开放博大的胸襟,表现了共产党主动联合与团结其他力量的诚意和决心,以平等的姿态恳切邀请民主人士协商建国,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这正是把“和合共生”“求同存异”的传统文化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真实体现。

  从“五一口号”到新型政党制度,“和合共生”“求同存异”是形成和巩固合作型政党关系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保持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差异性,并将这种差异转换为化育万千、和实生物的独特优势。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兼顾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利益,通过多种协商形式充分表达意见、求同存异、包容互鉴,使各民主党派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形成强大合力,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在多党合作的实践中形成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

  三、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现实意义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政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协商合作、包容互鉴等基本理念契合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我国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传承、转化与发展,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不断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传承“和衷共济”“天下为公”的文化传统,就要坚持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事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要传承“立党为公”的文化底蕴,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政治行动的文化内核,加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传承“心忧天下”的家国大义,加强“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增进政治认同,明确责任担当,做实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引领工作,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意识。

  传承“和合共生”“求同存异”的文化传统,就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不断完善多党合作机制。中国共产党要秉承“兼容并蓄”的传统,继续支持各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履行职能、积极发挥作用,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促进中国共产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民主党派要通过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体现。“五一口号”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本政治格局,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是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沃土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杨潇郁,研究生、硕士。暨南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民进广东省委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委员、民进暨南大学基层委员会委员


作者:杨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