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梅:粤西第一瑶寨不一样的中元节
广东省阳春市瑶族主要有赵、麦、盘三姓,赵姓瑶族属于过山瑶,主要居住在被称为“粤西第一瑶寨”的永宁镇横垌瑶族村。粤西第一瑶寨瑶民过节,是十分有趣的,过中元节的习俗也是与众不同的。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汉族称为中元节,一般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是农历的七月十四日。横垌瑶民习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节。而在此之前的一两天,家家户户都要事先准备好一种类似糍粑的民间美食,这种美食当地瑶民称为“鸡嗨杩”(瑶语音译:gěi huǎi mà)。瑶山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是过节当天要用鸡嗨杩敬奉家先神灵。
在过节的这天,横垌瑶民家家户户一早就杀鸡宰鸭采购猪肉,准备“三牲”供品,忙得热火朝天。中午时分,瑶民们把所有晾晒在屋外的衣物收回家,就开始祭祖敬宗了。拜祭的时候,除了常见的“三牲”供品,五常五熟,还要把鸡嗨杩一起放在神龛上依次拜祭:先拜灶神,接着去拜天师公(盘王)、大小社公、拜天神、拜门神、拜家先(老祖宗)、拜所有立了神位的诸神。拜完了诸神的供品便可斩件上桌,或煎炒焖焗,阖家享用。据说吃了先人吃过的供品,先人便会保佑大家平平安安,常年无灾无难。
七月十四拜神必不可少的鸡嗨杩虽然美味无比,却由于工序复杂,制作耗时耗力,因而没多少年轻人会做和愿意做了,实在可惜! 为了将制作鸡嗨杩的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来,我觉得很有必要向诸君详细介绍。
鸡嗨杩的制作过程:首先取适量的优质糯米和粘米浸泡两三个小时,泡软后晾干打粉。糯米和粘米的比例视个人饮食喜好而定,取决于自己的饮食习惯,就像用电饭煲煲饭一样,喜欢吃硬饭就放少点水,喜欢吃软饭的就放多点水。如果全部用糯米粉来做,有可能粘着手根本做不了。而粘米粉下得太多,又会影响口感,会给人粗糙的感觉,吃起来没那么好吃。笔者的经验是最好采用8:2的比例,这样做出来的就会特别好吃,软硬适中。当然糯米和粘米最好是用石臼桕烂剁碎,用米斗或密眼米筛(一种专门筛粉的簸箕)来回甩动过滤,打成细滑的粉剂,这样做出来的鸡嗨杩就会味道软滑,外皮还稍微带一点点韧劲。如果是用机器打粉做出来的鸡嗨杩,口感及不上人工用石臼桕烂剁碎的十分之一。粉加适量开水搓成大饼放到开水中煮熟煮透,接着把它捞起来用石臼桕烂剁碎,或者放到盆子里,用擀面杖把大饼反复来回上下搅拌拖拉,搅烂剁透,剁得绵绵的。这跟潮汕手打牛筋丸的制作一样道理,手打的时间和次数越多,劲道就越足和越美味。要想品尝美味万万偷懒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在做鸡嗨杩这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接着手里抹上炖融的蜂蜡,或者带上一次性手套,抹上花生油,以防做鸡嗨杩时粘手,然后取适量先前制作好的鸡嗨杩半成品搓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圆团,再压成薄薄的圆饼皮,里面包上爆炒得香喷喷的花生剁成的粉、炒香的芝麻和黄糖搅拌在一起的馅料,最后揉成一个个面包大小的圆球就大功告成、可直接入口啦!由于鸡嗨杩皮还有温度,裹在里面的黄糖不一会儿就融化了,跟花生粉、芝麻交织在一起,溢出阵阵香味。鸡嗨杩滚圆滚圆的,薄薄的,馅料若隐若现,就像吃饱食物的鸡胃(学名:嗉囊)一样,令人一看就忍不住要咬上一口。鸡胃瑶语称为“鸡嗨”(瑶语音译:gěi huǎi)。难怪老祖宗将它取名为“鸡嗨杩”,形象又贴切。
做好的鸡嗨杩盛放在抹了蜂蜡的簸箕或事先洗净晾干水的芭蕉叶上,用透气的竹制盖子罩着,一周都不会变质,随时可取食,也可稍作加热再吃。放到嘴里一咬,花生粉、芝麻和黄糖搅拌在一起已融化的馅料就流出来啦,又香又甜又糯又滑,实在是难得的人间美味!
横垌瑶民过中元节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七月十四当天阳人不晾晒衣物,要晒也只能上午晾晒,中午12点后,所有晾衣绳、晾衣杆、晒棚据传都要留给阴间的老祖宗晾晒,因为阴间的老祖宗一年只有七月十四这一天下午时间晾晒衣物。据说如果阳人不遵守,阴人就会收错衣服,导致阳人身体多病痛。如果当天下雨了,老祖宗没有干衣服穿还会哭呢!补救的办法是阳人子孙多剪点多烧点纸衣服给家先(老祖宗)穿。
而最有趣的是在七月十四这天,瑶家的孩子们一概被允许下河游泳。这源于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相传农历七月十四日天门鬼门大开,诸神众鬼尽享人间香火供品,天上地下人间三界同乐,因此当天人鬼神最易借助介质沟通,游魂野鬼忙于过节也不会害人。当天午时过后,只要阳人带着漏筛(一种筛米的簸箕)到水潭中游泳,潜到水底嬉戏,透过漏筛,就可以看到阴间老祖宗与诸鬼神热热闹闹过节的场面。真可谓天上人间,阴阳同乐,三界祥瑞!
这是与别处完全不一样的习俗。
(作者简介:赵云梅,女,瑶族,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民进广东省参政党理论研究会会员,民进广州市宣工委委员、行政基层委委员。现任职于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兼《广州民族宗教》责任编辑,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秘书长。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报杂志及著名网站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论文、信息报道等800余篇,累计约1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