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英荟萃

蔡伟阳:别忽视经典的阅读

信息来源:民进潮州市委会 时间:2020-04-24
字体: [大] [中] [小]

 

  据《羊城晚报》2月23日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期间,全民“网课潮”中,中山大学中文系却通知学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不能正常到校期间,不跟风开网课,鼓励本科生、研究生们在家阅读与写作。此举印发广泛关注。而《人民日报》4月21日公布的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但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下降。手机和互联网成为国民接触媒介的主体,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听书成为读书人的新选择。成年国民网上阅读以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这当中就包括阅读主力军的青少年普遍对中华经典的诵读活动明显不够。笔者认为时下青少年学生学业、课业负担还比较重,青少年学生普遍忽视经典阅读。出于功利目的,学生们一般都拒绝与考研、高考、中考无关的阅读,即便有机会读经典,也是走马观花或者干脆看上简缩本和戏说图解之类的,业余时间宁可用来看视频、刷微信、玩网游,从而放松了经典的阅读。

  其实,对青少年学生而言,经典总是在充当生活和导师的角色。因为经典融注着作家自身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切体验,以及对信念的感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我想这应该不是丘吉尔个人的偏好,而是他对思想文化的重视。我们现在提倡阅读经典,并不意味着怀旧复古,而是对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新解读。通过对历史文化语境的回眸和诠释,可以唤起当代人对历史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新认知。经典作品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不只提供了历史、文化的场景,也提供了认知社会和人类的思想理念与方法,提供人文传统所积淀的经验。而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都有助于自身文化知识系统的重构,有助于民族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提升。

  我们翻读经典,实际上里边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们用心揣摩,用我们的眼睛和智慧接触了它,它就活了起来。比如《浮士德》一读再读,若有所获,便是对于人类而言,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恰在于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的生活本身,正是这种人生观拯救了浮士德,帮助他击败了魔鬼梅菲斯特的一再挑战。感悟的结果便自然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韵。作家罗曼·罗兰的博学和成就,得益于他一生遵循的理念:阅读经典,而且善于在反复解读经典中汲取知识。青少年时代,他对莎士比亚只是“充满着激情和虚无的浪漫梦想”,当他事业有成,重新阅读莎剧时,已被莎翁崇尚文艺复兴和人道精神所感染,罗兰在晚年的读书随笔中写道:“莎士比亚这棵老橡树,它的枝木可一根也没有折断,它的树叶一片也没有枯萎”。经典魅力永存,这是罗兰一生阅读而感悟的心得。所以,青少年学生在青春年少时阅读上的兼收并蓄,犹如栽下一棵棵的树苗,等到年长时便有了在参天大树下纳凉收获的资本。阅读经典就是一个持之以恒且倾心思考乃至厚积薄发的过程。有时一本书的某些地方第一遍没有读懂,则有可能在第二次阅读时读懂,有时在读一本书的注释时,又会发现新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在别的书上才能找到答案,因此又会产生阅读别的一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兴趣,如此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情感、意志态度的综合发展。因此说,阅读经典就是积累、储藏的过程,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的过程。可以说,青少年学生如果没有今天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与自信,就可能在未来人才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生命是一次性的,孩子成长也是一次性的。家长和学校必须面对现实,在帮助孩子学好功课,打好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孩子课外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培养,还他们一个诵读经典、发展兴趣的空间。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学生深度阅读,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饮水思源,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作者:蔡伟阳,潮州民进会员

 

作者:蔡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