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英荟萃

凌云壮志 救国图强——韶关飞机制造厂发展历程

信息来源:民进韶关市委会 时间:2018-11-30
字体: [大] [中] [小]

  “航空既不是一种工业,也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个奇迹。”俄裔美籍飞机设计师伊戈尔·西科尔斯基(1889-1972)如此说。韶关有中国最早的飞机制造厂,位于今中山公园。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韶关飞机制造厂为中国人圆航空梦书写了奇迹。如今,中山公园内只有几块小牌子,记录着韶关飞机制造厂鲜为人知却荡气回肠的历史,讲述着韶关人救国图强、壮志凌云的动人故事。

 

  一、践行航空救国

  约公元前2000年,舜帝持两笠从着火的谷仓上跳下,幸免于死,这是人类最早利用“降落伞”的尝试。舜帝可谓人类航空第一人。后舜帝南巡奏韶乐于韶州城东盘石上(韶石山),韶关因此得名,在中华大地上以“韶”命名的城市仅有韶关一处(湖南韶山是后来新成立的县级市),也许在那时,舜帝就已经在韶关的土地上播撒了航空的种子。

  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认识到,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军事航空还处于萌芽阶段,孙中山就预见了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极力倡导“航空救国”,力主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1915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八日市组建飞行学校时,孙中山指出“有了飞机,革命将取得胜利。”1917年,孙中山在致南洋通知嘱赞助谭根开办飞行学校函中说:“飞机为近世军用之最大利器,谭君既有此志,于国家前途,吾党前途均有裨益。”1918年初,孙中山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在大元帅府下设立航空处,并建设飞机制造厂(1923年9月改名为东山飞机制造厂)。该厂年产飞机仅2-3架,为提高产量,后来并入韶关飞机制造厂。东山飞机制造厂可以看作韶关飞机制造厂的前身,也就从那时候开始,韶关成为了践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重要基地。

 

  二、首飞呼啸穹苍

  1923年8月8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天第一架国产飞机由东山飞机制造厂制造完成并开展剪彩仪式。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亲临剪彩,此飞机以宋庆龄在外国求学时所用的英文名字Rosamomde(英译“乐士文”)命名,孙中山亲笔题写“航空救国”四个大字以资勉励,宋庆龄用英文题词“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乐士文”号前的合影广为流传,韶关北伐纪念馆也展出了此珍贵照片。当时世界各航空先进国家都尚在初创阶段,在我国工业水平落后的条件下,第一架国产飞机能否经受考验,尚无把握。宋庆龄冒着风险,亲自跟随试飞员乘坐国产飞机,绕广州城盘旋2圈,体现了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日广州万人空巷,市民争相目睹国产飞机首飞冲天、呼啸穹苍,亲眼见证中国航空科技从梦想变为现实。“乐士文”号是仿造美国JN-4“珍妮”飞机制造的战斗轰炸机,参加过讨伐惠州陈炯明部杨坤如的战斗,后因仓库失火意外焚毁(也有说法是叛军纵火)。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乐士文号前合影

  

    三、追赶世界先进

  20世纪的航空科技飞速发展,各国技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航空工业要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从不怕吃苦,凭借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奇迹。1910年,冯如驾驶他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旧金山国际飞行比赛,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1909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1914年,北京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一架军用飞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英、法三国之后第四个可以独立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国家。

  韶关是近代中国航空工业最重要的发展地,1933年12月,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为使其空军能与南京政府相抗衡,决心高起点开办现代化的飞机制造厂。1934年春,与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合资办厂,生产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周宝衡担任厂长,工厂定名为韶关飞机修理厂。1935年8月,工厂初步建设完成,厂房设计基本参照当时美国最新飞机制造厂的模样,体现了追赶世界先进的决心,光基建费就花了35万港元(当时1港元在广州可买到花布18米)。厂内设有金工、白铁、机身、机翼、热铸、装配、水电等车间,全厂职工500余人。1936年8月,广东空军归并到南京政府后,航委会派梅龙安为厂长,工厂改名为韶关飞机制造厂。其后是林福元接任厂长,他也是韶关飞机制造厂的最后一任厂长。

  根据韶关市档案局的历史资料,《韶关市志》上卷卷六714页记载,韶关飞机制造厂原址坐落于南门外左街。韶关飞机制造厂所在的文化公园于1963年改称为韶关公园,后鉴于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北伐誓师,经省文化厅批准命名为中山公园。目前韶关市档案局、博物馆等,还保留着韶关飞机制造厂第一任厂长周宝衡的委任状,以及当年工厂工人所佩戴的臂章。

韶关飞机制造厂生产车间

  中国韶关飞机制造厂成立后,即开始研制一种新型教练机,定名为“复兴”式。该机参考当时刚问世的美国飞机波音·斯特曼76C-3和北美NAA-16-4两种型号,因此该机局部外形与上述两机对应部分相似。1935年1月“复兴”式设计方案获得批准,12月1日正式开工,第一架原型机于1936年5月初出厂,代号为AP-1,同月20日试飞。韶关飞机制造厂地处浈、武两江交汇之处,飞机试飞跑道为临江的一大片沙滩,以便飞机试飞时,出现故障的飞机可以方便地利用韶关三江自然禀赋实现水上迫降。

  “复兴”式教练机机身主骨架选用钢管焊接,机身、前机翼前缘和整个尾翼均为合金材料,这些技术在当时中国制造的飞机中颇为领先。1936年5月22日,“复兴”式飞往广州与当时美国进口的著名战机波音281(美国陆军航空兵P-26制式战斗机)作模拟实战,虽然速度慢48千米/时,但机动性能甚为灵活,空战中不落下风。“复兴”式教练机总计生产了20余架,是旧中国自行设计的飞机中唯一进行过批量生产的。

 

  四、受命西安事变

  值得一提的是,“复兴”式教练机参与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急于邀请中国共产党协调解决,紧急派出东北空军飞行员驾驶自己的座机赴延安接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赴西安。这架接送周恩来的飞机,就是韶关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复兴”式教练机。由于当时对国产飞机不放心,为保证周恩来的安全,中共中央派人对飞机进行了仔细考察,结论是“国产飞机的性能和质量不逊进口飞机”。周恩来乘坐韶关制造的“复兴”式,及时赶赴西安,开展谈判,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驾机接送周恩来的飞行员是第30中队分队长卢誉衡和队员陈顺南,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也是周恩来第一次乘坐国产飞机的记录。当周恩来乘坐“复兴”式教练机返回延安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还没来得及脱下飞行服的周恩来与身穿棉袄的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飞机前留下了一张极为经典的照片,该照片被收录进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地博物馆,成为西安事变最广为人知的历史照片,但鲜为人知的是背后的飞机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争气机”,更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来自韶关。2013年,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把这张照片印制在他们的邮票上,通过邮政流通到世界各地,让世上更多友人了解西安事变的故事,也让各国民众看到了近代中国航空工业的“韶关制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凯旋归来

  

    五、抗战浴火生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打算引进一批当时世界先进的军用飞机,装备中国空军,以抗衡强敌日本。1936年国民政府发动为蒋介石“献机祝寿”运动,各地购置和捐献飞机105架。但国民政府深知,要抵御日寇,单纯依靠外购军用飞机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的,必须实现军用飞机国产化。当时中国只有6家飞机制造厂(包括尚未并入韶关飞机制造厂的广州东山飞机制造厂),其中以韶关飞机制造厂设备最为先进、技术力量最为雄厚,因此,国难当头,韶关飞机制造厂全体员工临危受命,为国家生产先进的作战飞机,以应抗战之需。

  韶关飞机制造厂在厂长林福元的领导下,除继续生产“复兴”式教练机外,还从美国引进零件,装配波音281、霍克-II等型号的战斗机。1937年,韶关飞机制造厂成功仿制了美国霍克III战斗轰炸机。该飞机最大平飞时速360公里,实用升限8410米,装备12.7毫米口径机枪和7.62毫米口径机枪各1挺,可挂装一枚227千克或4枚53千克炸弹。该型飞机一共生产了44架,一出厂就装备中国空军并成为军中主力,奔赴国防前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日两国军队鏖战淞沪。日本航空兵几乎无视中国空军,他们以台湾为基地,在淞沪战役爆发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迫不及待地派遣飞机轰炸。国民党空军第4大队高志航大队长率领急于求战的21、22、23中队27架霍克-III战斗轰炸机,在杭州地区与日军进行激烈空战。历史赋予韶关的机缘是,这批新霍克战机是韶关制造。空战中,中方击落日本飞机6架,自身零伤亡,这就是著名的“8·14”空战。次日,在南京,韶关制造的新霍克战机再战告捷,击落日本飞机4架。8月14-16日,中方3天内击落日本飞机46架,日军精锐的鹿屋、木更津航空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韶关为抗日空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霍克-III战斗轰炸机

  正因如此,韶关飞机制造厂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千方百计要摧毁中国的航空工业。为确保工厂的隐蔽性和安全性,韶关飞机制造厂不立厂牌,对外称为“站”,但占地面积几乎等于一个足球场的工厂,如论如何无法躲避日军的空中侦察。由于工厂没有空袭警报系统,1937年8月31日凌晨日军的首次空袭就得逞了。在抗战初期,韶关飞机制造厂遭到了日军的频繁轰炸,但为了给前线提供先进战机,从厂长到普通职工冒着日军飞机投下的弹雨,坚持生产。市民可以看到空袭的间隙,工厂不断有工人出入,几乎每天还能看到刚造出的飞机在进行各种试飞。日军对韶关实施了上百次空袭,所幸韶关飞机制造厂只有三次被直接命中,但持续的轰炸造成工厂工人不断伤亡,厂长林福元也险些丧命。工厂只能不时将受伤的员工撤离到香港,其中包括几位苏联技术人员。尽管如此,生产一直没有停止。

  在一次工厂遭到严重破坏后,为减少损失,坚持生产,林福元和总工程师查理研究决定把工厂设备“化整为零”,分散转移到犁市、沙尾、桂头等地的深山密林中,利用天然伪装继续生产。与此同时,日军加强了侵略华南的海军兵力,派遣“龙骧”、“凤翔”号航空母舰攻击韶关,对飞机制造厂进行了多次针对性轰炸。日本人为摧毁中国的飞机制造厂而欢呼的时候,他们永远想不到,中国人航空救国的决心是永远打不垮的,在韶关城郊茂密的树林当中,工厂的工人们还在夜以继日地生产军用飞机。

  随着日军陆续攻占中国的沿海城市,为避免飞机制造厂所在地区沦为敌占区,国民政府于1938年把韶关飞机制造厂迁移至昆明。这一横跨五省、行程上千公里的大迁移历时一年,迁移过程中动用了17列火车和274辆卡车,成功保障了飞机制造厂的安全。林福元厂长为确保生产不停顿,根据在韶关的经验,把新厂“化整为零”,把厂房、办公室、职工宿舍等分散到各村。事实证明,这一防范敌人的策略在昆明也十分有效。1939年1月,新厂改名为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

  韶关飞机制造厂转战昆明期间,生产没有丝毫停顿。当时苏联是唯一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助的国家,苏联支援了一批性能比霍克-III更好的伊-15战斗机。国民政府决心仿制伊-15,但苏联方面不愿意向中国输出飞机制造技术。为了继续给前线提供高性能的战斗机,韶关飞机制造厂的工人只能发扬苦干精神:没有图纸,自己拿尺子量;没有框架,自己上山砍木头竹子;没有发动机,就从使用库存的霍克战机发动机,甚至从损毁的战机上拆;没有航油,就用酒精勾兑……通过这些努力,工厂终于仿照苏联伊-15生产了30架战斗机。这批飞机拥有苏联伊-15的气动外形,却使用美国霍克战机的发动机、螺旋桨、尾轮等,成为十足的“混血儿”。工厂给这些“混血儿”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忠28乙”型战机。

  由于战事紧张,这批战机很快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参加了1938年2月18日著名的武汉空战,在空战中,12分钟击落敌机12架,自身损失2架,打出了中国空军的威风,狠狠地惩罚了骄狂的日本航空兵,但遗憾的是大队长李桂丹等5人壮烈牺牲。

 

  六、引领航空科技

  韶关飞机制造厂搬迁到昆明并改名为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后,时任厂长朱家仁提出了自行研制战斗机和直升机的计划,先后自行设计制造了研驱-0和研驱-1战斗机、“蜂鸟”甲和“蜂鸟”乙直升机等。这些飞机设计理念之先进,完全超出当时的航空理论水平,引领了航空科技的发展,二战结束后连美、苏等超级大国都要“山寨”我们的产品。例如1941年开始设计、1944年夏季组装完成研驱-1战斗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前掠翼飞机,比德国Ju-287V1前掠翼飞机略早,比美国X-29A前掠翼技术验证机早40年!1948年首飞的“蜂鸟”甲是世界上最早的共轴式直升机,比苏联早1年,比美国早20多年!1947年制造的“蜂鸟”乙是世界上最早的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13年后美国才“山寨”中国制造出类似的支奴干直升机!当今世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航空强国科技感十足的现代飞机,有不少“山寨”中国的产品,这也是韶关飞机制造厂为世界航空事业作出的贡献之一。

  美国支奴干直升机(下)“山寨”中国“蜂鸟”乙型直升机(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韶关作为老工业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曾经的战火使蹒跚学步的航空制造企业被迫迁离韶关,但奋发图强、实业报国的精神仍在一代代韶关人身上传承。今天的韶关飞机制造厂旧址中山公园,已经成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主题公园,让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教育后人毋忘国耻,铭记国人当自强的历史。

 

  附:

  韶关飞机制造厂(第一飞机制造厂)的主要产品

  “羊城”号60余架

  “复兴”式教练机20余架

  霍克-III战斗轰炸机44架

  忠28乙(仿制前苏联伊尔15)30架

  研驱零(XP-0)9架

  研驱-1(XP-1)2架

  “蜂鸟”直升机3架

  AT-6教练机6架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工业史修编办公室:《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航空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2.【加】帕蒂.哥莉(Patti Gully)著,张朝霞译:《时光飞逝——中国空军先驱林福元》,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