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逐渐消失的澄溪书院
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静谧安详的文武双星黄村,行人很少。
黄村属于小楼二龙片区。二龙,因两龙似的山脉起伏跌宕,西南对峙,争夺一颗明珠,故而得名。区内拥有全镇最高的两座山——梅花顶山和澄溪山,为澄溪源头,增城新增的“广州二龙山旅游区” 就在这里。有增城四大书院之一的澄溪书院、关村祠堂、麻石孔桥、二龙当铺等古建筑,文武双星村欧福田、关村等古村落。这里地灵人杰,是黄国梁、黄轶球、梁碧莲、骆俊等名人的故乡。
小楼镇委张自干副书记,特别推崇文武双星黄村,专门派来驻村干部赖源添,会同黄村村长张东林,带领我们深入澄溪书院、二龙石拱桥、麻姑庙等名胜古迹,感受最直接最彻底的当地浓郁文化气息。
最吸引人的当属当年颇有声名的澄溪书院!
澄溪书院位于黄村一个姓骆的村庄,名字非常有特色,叫乌石美村。村前的小河、已经饱经风霜的小石拱桥、岸边袅袅娜娜的树木,安详静谧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意境,让书院保留着一份古朴古味。
这是一座坐北向南的书院,南大门正对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田野,只是年代失修,门早已阻塞,不能出入,被杂草灌木环绕着。门算不上磅礴逶迤,大概也就不到3米,门檐周围的墙上还依稀可见一些壁画,我们尽力睁大眼睛,同行的黎老师高大威猛的,爬上旁边的石墩,也无法辨认画中的具体内容。
同行的驻村干部介绍,原书院正门有三级台阶,正厅两边由青云巷分隔为左右厢房,厢房前有天井,门前余坪(宽6米,长28.9米)与照塘(又名风水塘)平齐。石门框的山门,石门礅子稳如盘石。首进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碌灰筒瓦,博古纹饰正脊、有反翘。瓦檐上的滴水瓦当已经脱落,但檐口的砖涩五层叠起,建筑形式甚为雄伟。檐口下有拍板浮雕,以吉祥物及壁画彩绘和墨绘凤尾等,吉祥物部分尚存。头进设屏风,二进西廊有小门相通左右附间。只是年代久远,若不是正门上面依稀可见的壁画彩绘,真不敢相信这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澄溪书院原址。
靠北边的学舍,因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在原地建起了一排具有现代气息的水泥一层砖房,里面堆满了杂物。草木在这宅院里疯长,点缀着这里年年来了去了的季节。
荔枝飘香,蝉鸣悠悠!墙上斑驳的画饰、遍布在书院大门内外的顶檐、屋檐上,还依稀可见各具特色的壁画,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都诉说着当年这里曾经的热闹与不凡。
据说,书院自创办以来,骆天骥自任山长(即书院院长),附近绥福都、杨梅都、金牛都(即今中新镇福和、派潭镇、正果镇)的学子都到澄溪书院求学。其弟骆家骏也在其书院培养成才,后任河北省隆尧县训导,颇有声名。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伫立在当年被冠以增城四大书院之一的澄溪书院,我们眼前似乎浮现着当年在此求学的莘莘学子,在先生的带领下大声诵读的情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据资料记载,眼前的澄溪书院,其前身是清嘉庆举人骆天骥的书房。嘉庆十五年骆天骥中举,始扩建其书房,由七间扩建至十五间,面宽28.9米,通深32.36米,面积约935.2平方米。
岁月荏苒,如今的书院,眼前所能见的就剩下南大门两边的石墩,模糊不已的彩绘,一片芳草萋萋……
我们叹息着,眼前的书院,年久失修,斑斑驳驳,满目疮痍,自失去了它的育人培才功能,再也不复当年的雄姿了。
我想起了我们增城的另一个书院——明朝大儒湛若水曾讲学过的莲花书院。今年年初,增城市城乡规划局发布建筑设计竞赛公告,将投入近8000万元,在增城市永宁街南香山东麓莲花书院旧址重建书院,包括祠堂、讲堂、藏书楼、牌坊等以及配套的园林工程。
可惜,它没有莲花书院幸运,因种种原因,它暂时无法与莲花书院比拟,但回首间,这里有慷慨的遗恨,这里有逐渐消失的书香!
天色渐晚,回头细看掩映在稍有凋敝之感的乌石美村的澄溪书院,它褪了色彩,少了喧哗,添了老态,却残留着残缺记忆里的书香,昭示着曾经的芬芳与灵秀。遥想当年,它在那些书声琅琅、络绎不绝的辉煌岁月里,该有着怎样的骄傲自豪、怡然自得呢!这恐怕是每一个遇见它的人都禁不住会生出的一份悠远和美好的念想!这念想,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念旧与感伤!
期望它不会永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