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文化园地 > 文英荟萃

父亲何微二三事

信息来源:民进珠海市委会 时间:2016-07-05
字体: [大] [中] [小]

  

  父亲何微一生酷爱读书,同时也爱藏书,在他的藏书中,最多的是线装古籍,其中也有不少善本。父亲调动工作到西安时,随身所带的衣物只有一箱,而装书籍的却有二十几箱。这件事,在当时新闻出版界传为佳话。

  但是,父亲带到西安的这些珍贵的书籍,却未能逃脱厄运。文革时期,焚书开始了。红卫兵疯狂的抄走了父亲的藏书,可能是由于书太多,他们勒令父亲把余下的书自行销毁。记得父亲在“销毁”这些线装书时,脸色痛苦而凝重。他用捡到把这些书裁成几块,放进厕所纸盒中,他痛苦的对我们说:记住!你们所用的每一张手纸,都是无价的啊!

  父亲不仅自己爱读书,也鼓励我们读书,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在我们的童年时代,父亲为我们买了许多国内外的童话书。他还买了许多国内外的著名画册,并让我们认真阅读这些画册。上中学时,我所在学校就离中苏友好图书馆不远,我在那里办了一张借书证。每次我都会借许多“大块头”的文学书,父亲曾检查过我所借的书,发现都是国内外的名著,就鼓励我继续去借书。就这样,在父亲的鼓励支持下,我到高二的时候,几乎把当时所能读到的国内外的名著读遍了。记得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我从父亲的的书架上拿了一本鲁迅的《呐喊集》,父亲看到有没有说什么。后来,我把书又放回了书架上,父亲问我:看懂了吗?我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父亲说:以后再读就会懂的。真的,高中阶段,我就把当时所出版的鲁迅的文集全部读完了。

  父亲有位战友的儿子是个画家,他为父亲画了一幅油画:父亲坐在阳台的竹椅上,正在聚精会神的读一本书。阳台上放着一盆君子兰,暖暖的阳光洒落在花上。斜照的阳光勾勒出父亲脸部明显的棱角,更凸显出父亲文人的精神气质。这幅传神的油画现在还挂在父亲曾经读书的书房里。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书已经成了我们离不开的良师益友,这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4年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办公室的老师要用小轿车送我去火车站(当时,我父亲是政法学院的副院长),但是,我父亲坚决反对用公车,他硬是叫了一辆三轮车把我送到了火车站。

  父亲在西安工作时期,用笔名石冷发表了许多杂文。文革开始,父亲因文遭祸,被造反派打成陕西的“三家村”,惨遭迫害。文革结束后,父亲又开始发表杂文。我曾问父亲,你难道不怕再被打成反动文人吗?父亲表情严肃的说:“我从来就没有怕过!也有人劝我不要再写杂文,我告诉他们,只要我老何还活着,我还要写下去。”后来,父亲又写了不少杂文。父亲过世了,为我们留下了数十篇杂文。这些杂文,现在再看,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反腐败还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我曾与父亲讨论过新闻的党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父亲认为,党性与客观性应当是一致的,这是实事求是。我想父亲提出一个问题:当党性与客观性发生矛盾而不可调和时,应当坚持什么?父亲坚定的说:当然是客观性!我又问了一个当时新闻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搞新闻,要生存下去,可以出卖“一点灵魂”。父亲说,我理解提出这种论点的人的苦衷,但是,我对我的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不会讲出“出卖灵魂”,而是要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

  这是一件影响我一生的事情。父亲在主持陕西日报的工作时,亲自撰写了许多篇评论员文章。有一天,他突然让我给陕报写一篇评论员文章。我非常兴奋,两天后把文章交给了父亲。但是,这篇文章没有发表,而且父亲也不再提起这件事情。数年后,我提起这件事,父亲才告诉了我原委。他说,一是,你写的是口号式的文章,缺乏论点论据,太空,不实在。二是,即使你真的写的很不错,我也不能在报上发表,这是原则问题。则很难过如我开头所说,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从那次事情之后,我再写文章,都坚持不说空话,不讲假话,力求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来。

  

  注:何微,教授,山西祁县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豫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太岳分社社长等。

作者:万山总支 何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