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井冈行,终生井冈情
2015年12月12日,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有幸被选派去井冈山,参加区委统战部组织的“花都区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学习。说真的,刚得到通知的窃喜无非是以为有了一次纵情于山水,缓解工作压力的机会,但没有想到的是,短短的两三天时间里,在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竟然让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集中学习变成了心灵的朝圣之旅,给我带来的是思想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井冈山,真不愧为是英雄之山,红色之山,天下第一山。
一首歌饱含深情,荡气回肠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从井冈山回来已经有几天了,这首饱含深情的《映山红》还时常响在耳畔,脑海里也几度浮现出全班同学怀着肃穆、虔诚的心情排成长队,环绕着小井红军医院的烈士墓缓缓而行,祭奠死难烈士的情景。
在墓前,随着讲解老师对烈士故事的的生动追忆,我们仿佛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1929年1月29日,国民党在叛徒的带领下,窜入小井红军医院,抓捕了身负重伤的130多位红军战士。就在墓地所在的这片稻田里,敌人用尽种种威逼利诱,许诺只要有一人说出红军主力转移方向,马上就给大家一条生路。但敌人失望了,恼羞成怒的他们用机枪扫射,一时间血流成河,尸堆成山。这些死难的烈士最小的年仅14岁,只有17人留下了名字。
全班同学脱帽向烈士三鞠躬以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同声唱起了《映山红》。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这一次,大家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都唱出了深情,唱出了感动,其中不少同学唱着唱着,便潸然泪下。
一封遗书高风亮节,感天动地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岗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
这是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广州市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夫人曾志同志的遗书。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她87岁的人生旅途走到终点时,对自己的后事以遗嘱的形式定下了那么多“不”,体现出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不朽风范。
作为曾经的小井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曾志遗言逝世后“魂归井冈山”。我们辛酸地看到,她的墓就位于小井红军墓左侧的小山包上,平平常常,毫不起眼。曾志有着传奇的一生,始终对信仰坚贞不渝。她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协民先后为革命英勇牺牲,第三任丈夫陶铸又在文革中蒙冤屈死,三个小孩在革命时期或忍痛送人或被迫卖掉。1928年11月,曾志将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托付給一位姓石的副连长代为抚养。1952年,曾志终于在广州见到了她阔别24年的至亲骨肉石来发。石来发8岁时养父母双亡,靠乞讨度日。解放后,他成了大井村的一名农民。作为母亲,曾志尽管对石来发满怀愧疚和心疼,但也不肯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谋一官半职。于是,石来发就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的护林员。石来发的儿子石金龙现在是当地企业一名普通的留守人员。在曾志位高权重时,石金龙曾经想转为商品粮户口,留在城市工作,但曾志这个“古怪的老奶奶”最终也没能答应她的孙子……
一席话朴实无华,彰显情怀
“我没有文化,也不能为井冈山做些什么,可我是红军的后代,能把爷爷留下的红歌一直唱到了北京,这正是我为井冈山根据地做的一点贡献啊!”
在培训第二天的“红军后人访谈”环节中,大家见到了老红军江志华的孙女江满凤。她是央视大戏《井冈山》主题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主唱,而歌词正是当年江志华所创。这首歌在北京录制时,导演承诺将会有一笔巨额的报酬给她,这对于一个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自己仅做着一份保洁员工作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江满凤比谁都清楚。
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江满凤拒绝了这笔钱,她向剧组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在电视剧片尾一定要注上爷爷的名字。
从北京回来后,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朋友的质疑,江满凤心底坦然,她真诚地表明自己的心迹,说了上面那番话。
江满凤因为一首感人肺腑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和在巨额报酬
面前不动心而出名了。一时间景区领导要给她加工资,市领导想让她到市里换一份清闲的接待工作,江满凤都一一谢绝了。她说:“我文化不高,那些岗位不适合我,我就安心做好我的保洁员工作。”
至今,这位给电视剧配过音,上过《星光大道》,出过红歌专辑的农家女依然是龙潭景区的一名普通清洁工。只不过,她多了一份临时的工作,那就是在井冈山为全国各地的学员讲述她的故事,讲述红军后人的无私奉献和大爱情怀。
不仅仅是这些,在井冈山,收获的感动还有很多——
撤退时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种种严刑拷打和高官厚禄的利诱,豪情万丈地说出了要想改变自己的信仰,“除非太阳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最后被割头示众的朱德的前妻伍若兰。
将自己洗伤口的盐一点点省下来包好,在医院断盐的时候毅然拿出来给别的伤员消毒用,结果自己却伤口感染,不幸牺牲的工农革命军第11师师长张子清。
爷爷作为井冈山根据地最早的红军将领之一,但却被当时的左倾领导人所错杀,当主持人问,你对党有怨恨吗?他却回答到,“我们党那时刚创建,还不是很成熟,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对党没有怨恨”的王佐孙子王生茂……
井冈山,这片英雄的土地为中国革命共献出了48000人的优秀儿女,而至今留下姓名的仅有共有15744位。余下的英烈只能在纪念堂吊唁大厅立下一块汉白玉的无名纪念碑。
在井冈山,我们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份雄浑、那么悲壮,那份赤诚;我们听到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那份勇气、那份乐观、那份豪情;我们感受到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的那份诗意,那份执着,那份信仰。我更体验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不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吗?
脚踏着这片红土地,面对青山巍峨,碑林静立,面对着俯拾皆是的英雄传奇,我们仿佛看到英烈们穿越时空,踏歌而来,和我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为自己曾经的工作懈怠而脸红,为自己一度的生活懒散而不安,更为自己产生的信念迷茫而羞愧。冥冥中,我们身体中的“小”一点点被挤出,有一束光将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相信,此次井冈之行将会是深扎心里的恒久记忆,将成为今天、明天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精神财富和不懈动力。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