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画心境,感悟年华绘沧桑
简历:包泽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高级美术师、广东画院签约画家、广东文史馆油画雕塑院研究员,古元美术馆馆长,当代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广为各美术馆收藏。他画风豪放,风格富丽雄浑,画面绚烂强烈,艺术创造力旺盛。无论风景还是人物,画面都充满着勃勃生机,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一种难以言说的内在情绪。】
包泽伟是山东人,出生在江西九江,工作在广东珠海,是一位吮吸着黄河、长江和海洋三大文明的乳汁成长起来的油画家。三大文明对他的滋养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伴随他一生。他用浓墨重彩表达着对世界的全部理解,极尽所能地演绎着自己同样浓墨重彩的艺术人生。
书香世家的熏陶
包泽伟走上艺术之路首先得益于家庭的熏陶。他的外祖父是新加坡华侨,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他家的祖屋原有花园,还有玻璃花房。房屋的主体是一座意大利风格的三层洋楼,每间房子里面都有巴罗克式大壁炉、地毯、沙发、古董。包家藏有许多中外书画,包括《世界美术全集》、《苏加诺藏画集》、《苏联画报》、《星火杂志》等等,这样的家庭在四十多年前是十分罕见的。对童年的包泽伟来说,在东西方文化都很浓郁的家庭侵染中成长,应该是上天特别的垂爱。受外祖父和富藏书籍的影响,包泽伟的父母已沉醉于艺术。他父亲绘画天赋很高,擅长风景画,所以,包泽伟从小就是拿画笔当玩具长大的。
包泽伟童年的生活环境也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包家门口有两条路:一条是庾亮南路,另一条是濂溪路。庾亮南路是纪念庾亮的,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时诗中有“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庾亮南路以欧式建筑为多,因为利玛窦曾到过九江,其中有一个哥特式天主教堂离包家很近,包泽伟小时候经常到里面玩耍。濂溪路是纪念周敦颐(字濂溪)的,周敦颐是描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作者,这句诗词包泽伟小时候就会背。这两条路,一个浓缩了西方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两种文化的交融漫不经心地在包泽伟的童年世界里留下深刻记忆,与家庭氛围和衷共济,为他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生命中的贵人
和所有有海外背景的家庭一样,包家也没有逃过文化大革命那场劫难。包泽伟的艺术人生能够延续,是社会的造化。九江集俊秀和雄浑于一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长江和“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对画家都很有吸引力,吴冠中、陈丹青、钟涵等知名画家都是九江的客人。包泽伟在家乡写生学画的岁月里,先后得到过很多大师点拨,这种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
他遇到的第一位贵人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卢鸿基先生。卢鸿基先生是著名的雕塑家、版画家和水粉画家,代表作有大连“苏军纪念碑铜像”。包泽伟是在上中学时结识他的。在一次写生的途中,包泽伟遇到了来浔阳采风的卢鸿基先生,随行的还有丁正献先生的女儿丁珊。卢鸿基先生十分欣赏包泽伟的绘画天赋,爱才若渴,现场就在素描、水粉画、粉笔画、木刻、雕刻等方面给予了他很多指导。之后,通过丁珊介绍,包泽伟又有幸师从著名版画家、粉画家丁正献老师。
相识古元先生,是包泽伟艺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1977年雨后天晴的一个下午,包泽伟与他的小画友们在长江岸边写生,当时古元先生也在附近写生。小画友们仰慕古元先生大名,争相观看他作画。古元先生平易近人,非但不恼怒,还边画边讲,告诉小画友们如何画乌云中射出的阳光,还走到他们的画板前指点他们的习作。第二天,小画友们每人凑了2元钱,在小画友李见深(现为著名国际陶艺家)家中,自己动手做菜请古元先生一行吃饭。席间交谈甚欢,古元先生讲到他的家乡那洲,讲到他小时候学画的事,还讲了他对许多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自此,包泽伟和他的小画友们便与古元先生结下了忘年之交。很多年后,包泽伟来到古元先生的家乡珠海工作,担任古元美术馆馆长,负责古元美术馆的管理工作,古元先生也将当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在长江边上写生的作品《淡淡阳光》捐给了珠海。这幅作品现在收藏、陈列在古元美术馆一楼一号厅。
珠海让他腾飞
如果说,家庭熏陶和名师指点是包泽伟艺术人生的前提和基础,那么,珠海这个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如诗如画的海滨花园城市,就是包泽伟艺术腾飞的沃土和事业成功的福地。
和所有他的同龄人一样,包泽伟赶上了好时代。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包泽伟考上了赣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在九江市一中任美术教师。这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也是一个荡涤尘埃、扭转乾坤的年代,还是一个让人脱胎换骨、催生新生命和新希望的时代。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央工作重心由文革十年的政治挂帅转向了经济建设。一九八零年,中央决定创办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冲破计划经济堡垒,杀出一条血路。政治春天的到来,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放弃了铁饭碗,南下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中来,包泽伟便是其中的一个。
能够来珠海,并能留在珠海工作、创业、发展和定居,包泽伟要感谢的人有四个。第一个是九江市一中校长,当时江西有“77级大学生不准出省”的不成文规定,如果没有这位校长的开明,他不容易辞去原来的工作。第二个是他的舅舅,舅舅告诉他珠海很美,值得呆下去。第三个是早年在珠海人事局工作的高京海,是他建议他去珠海特区报应招美术编辑。第四个是早年珠海特区报社副总编吴世斌和总编杨春怀,是他们录用了他。
珠海特区报美术编辑成为包泽伟艺术涅槃的重要平台,是这个岗位的工作让他得到了与世界美术近距离学习、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开拓了艺术视野,而且积累了广泛的艺术家人脉。1995年,包泽伟随广东美术博物馆代表团到美国、欧洲考察,了解国际美术馆规范管理经验,这是他第一次直接感受欧美艺术。当他初次站在加州湛蓝的天空下,沐浴着西半球洁净明亮的的阳光,看到幼年时似曾相识的街景,呼吸着太平洋西岸的清风,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人生历程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在一路的行程中被拾掇起来,连缀到一起,融合到一起,提炼,升华,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创作热情随之高涨。每天都有很多的想法想用浓墨重彩表现出来,精神高度亢奋。随后的几年,包泽伟多次游历欧洲,色彩与视野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绘画风格从文革、大跃进时期“红光亮、高大全”的油画模式快速转变为欧洲万紫千红的油画模式,大家风范迅速呈现,他艺术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的新时代,并最终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美术从业人员成长为知名画家和艺术管理工作者的全部过程。
2002年,包泽伟用两年的时间系统攻读“艺术市场·美术馆”管理学研究生课程, 2004年以论文《艺海美术馆画廊管理策略研究》毕业,为日后接手古元美术馆管理工作储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包泽伟十分珍惜珠海的厚爱与滋养,曾经多次有进京、出国和调入广州工作的机会,他都婉言谢绝。
画如其人
惯用浓墨重彩的画家,想要表达的心境大致有两种:要么狂热,要么沧桑。包泽伟两者兼有。他的沧桑表现在形,狂热蕴含在神;人如此,画亦如此。
《97’新概念·欧洲油画系列》作品的推出,是包泽伟艺术色彩观向意向形态油画迈出的第一步。随后十几年,他把印象派、野兽派、表现派画风反复揉炼、学习、研究、演练,创作了色彩斑斓、对比强烈的《里亚托石桥》、《大运河赛船会》等一系列欧洲水城油画。
在学习印象派、纳比派、野兽派的过程中,包泽伟对人体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对这一绘画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最初的《夏天的丰韵》系列,到后来的《湖蓝色的沙发》、《夏季的风韵》系列,到如今的《海伦湖畔》、《远方有圣维克多山》等系列,他不断进行形态、姿势、肢体语言的变换尝试,尝试用油画艺术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包泽伟非常欣赏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说过的一段话:“正是通过人体,可以使我最好地表达出我对生命如对宗教般虔诚的感觉。”他觉得,娇姿妩媚的体容能让艺术家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是包泽伟油画艺术生涯中多姿多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很喜欢到周庄、同里、婺源这些极富中国情调的乡村采风,他试图用西方人熟悉的油画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描绘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天人合一的中国式水乡,在黑白灰色调里糅合进一些色彩肌理,推出了舒缓如梦的“水城村域”系列。事实证明他的尝试是成功的,这个系列的作品一经在德国展出后,即被当地永久保存。
享受艺术
跌宕起伏的人生本身就是生活的艺术,这一点,包泽伟深得其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人性的扭曲,并切身体会到家道中落带来的磨难。《曾经沧海》是他的成名作,一经面世就引起了热烈的关注。包泽伟在大亚湾采风时,与一位老渔民对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大刀阔斧地挥动画笔,通过对人物脸庞与眼神的刻画,讲述出经历无数的惊涛骇浪却仍旧刚毅无比并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中国渔民形象。这幅内涵深刻的作品先后在广东美术馆、珠海艺术中心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在参加了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后被中国油画艺术馆收藏,永远留在了北京。自此包泽伟跻身国内美术大家、绘画名家之列。
阅读包泽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创作风格与人生阅历及感悟息息相关。随着油画技法的日臻娴熟,本土文化浸润在他骨髓里的养分也悄悄浮出了水面。他的画风逐渐走向恬静,开始用一种内省的眼光体会外在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油画富有肌理和韵律的质感,又有中国画挥之即来、呼之欲去的神韵,随意铺陈,却不失恭敬与诗意,物我两便,主客一体。
《早春二月》的构图、光影、透视和视觉冲击是西式的,画面上颇显苍老的树干不由分说地试图要冲出画面,造型俨然身怀六甲的孕妇,色彩绚丽而鲜亮,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张扬。而画面中的线条感和空白感却是中国画中常见的。寥寥几条细枝,或斜或横,都向空中自由生发,无尽地拓展了意境和主题。也许包泽伟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选择和雕琢,但无意识才恰恰是绘画技巧和绘画境界水乳交融、炉火纯青的表现。
《迎春花》看似一幅小品,内涵却很丰富。这幅画吸纳了水彩和水粉的技法,又有中国画的线条感,画得很满,但层次分明,点、线、面参差有致,斑斓灵动,清亮轻灵,柔顺柔美,栩栩如生,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深情。可以想见,作者挥笔的时候完全是在享受艺术,他是用艺术的人生在描绘人生的艺术,表达对人生的艺术理解。
包泽伟作品欣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