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会员风采

刘浪获第九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

信息来源:民进广州市委会 时间:2018-10-09
字体: [大] [中] [小]

  

著名作家尤凤伟和《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为刘浪颁奖

 

  2018年9月27日晚,第九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颁奖活动在青岛举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阎晶明,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家新,茅台集团党委书记王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著名作家苏童、方方、李佩甫、金宇澄、尤凤伟等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作家颁奖。

  茅台杯《小说选刊》奖,是茅台集团与《小说选刊》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年度小说大奖,迄今已举办八届,每年评选出3篇优秀中篇小说、3篇优秀短篇小说和1篇优秀微型小说,已成为全国文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奖项。今年的获奖作品分别是著名作家,《当代》编辑石一枫的中篇小说《借命而生》,著名作家、辽宁作协主席老藤的《黑画眉》,当代先锋派代表作家曹寇的《母亲》;获奖的短篇小说分别是著名作家苏童的《玛多娜生意》、陕西青年作家周子湘的 《慢船去香港》,天津作家郝景芳的《写一本书》;获奖的微小说是广东作家刘浪的《绝世珍品》。这是广东省首次有微小说作家获得这一重大奖项。

  刘浪,民进广州花都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民进广州市宣工委副主任,知名小小说作家。他的获奖作品《绝世珍品》是在一个听来的真实故事基础上加工而来。在《小说月刊》首发后,被两家出版社收入年度选本,还被北京市丰台区作为初三语文期末考试阅读题。《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予以转载后,先后获2017年《小说选刊》“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广东省首届小小说“双年奖”。入围2017年汪曾祺华语小说奖。

  第九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给予这篇作品的授奖词为:为了摄影作品的唯一性,摄影师在按下快门之后一次次亲手毁掉了作品中的绝世珍品,个体欲望的填充最终以大自然的毁灭作为代价。《绝世珍品》行文简洁、质朴,在千字文章之中以小见大,直击社会弊病和人性污损,以及节节后退的职业底线。小说观照了现代社会新形势下的义利观,具有极强的社会警示意义。

  当晚,著名作家尤凤伟和《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为刘浪颁奖。

  9月28日下午,在本次活动举行的“改革的呼吸 小说的开放”主题论坛上,与会的文学大咖们就40年中国小说中改革开放的描述、改革开放与中国现实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与小说思潮、观念的演变和更新畅所欲言,对创作更多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反映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国梦的现实主义力作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刘浪在会上呼吁,小说的开放,自然也包括文体意识的开放,他指出微小说作为一种适应当前微时代发展的一种文体,具有微言大义,便于阅读,极易传播,读者广泛的特点,理应得到文学界的重视和关爱,在当前文学式微,文学作品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的情况下,微小说是联络文学和读者情感的最好文本,他呼吁在座的各家媒体应像《小说选刊》和《羊城晚报》一样多给微小说发表园地和评奖机会。

  在青岛期间,刘浪还随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著名学者张颐武、《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青岛本土著名作家尤凤伟等一起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的“当代文学四十年”文学沙龙活动。在沙龙发言中,刘浪寄语广大青年学子重拾对文学的信心,进一步亲近文学,积极参与当下文学的创作,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诗意,让生活中多一点文学的味道。

  最美的遇见

  ——《绝世珍品》获奖感言

  刘浪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如今屈指一算,就是很多文学书籍中都曾写过的“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但我却时常感觉到自己老去的只是皮囊,我的血脉是年轻的,我的思想是年轻的,甚至我的名字也让人感觉很年轻。有时候想想,这应该得益于在青葱年少时,我和她那一场最美的遇见,她的名字叫文学。

  如果追根溯源,我有点痴迷地爱上文学,最早是来自中学时代那些文学杂志的熏陶,诸如《当代》、《十月》、《收获》、《海峡》、《钟山》等。《小说选刊》我没有印象,应该是没有看过。请原谅我这个说老实话的人,早知三十多年后,《小说选刊》将为我颁这么一个重要的奖项,我应该多找找,细读读,才对得起这本优秀的杂志。

  那个时代,文学很高尚,也很高雅。从文学杂志里汲取的营养,对我影响巨大。假如现在我拥有一点写作能力的话,完全是那个年代打下的良好基础。

  从2005年4月开始写作至今,十多年时光踏雪无痕。其间写写停停,虽然结集出过三本书,但深感自己和文学依然是那么遥远。近几年,由于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上,文学作品写得就更少。可是真的一旦不写了,心中却是那般的失落。于是乎,便开始抽空写点微小说,依然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写。我将它视为和文学的最后一点牵扯,一则想表明我没有完全离开文学这个圈子,二则来平复我长期不写滋生的焦虑。

  打小的时候,我就非常讨厌那些只唱一首歌,或只有一首歌让人记得的歌星。但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像那些人一样,靠一篇作品反复获奖。

  《绝世珍品》是在一个听来的真实故事基础上加工而来。在《小说月刊》首发后,被两家出版社收入年度选本,还被北京市丰台区作为初三语文期末考试阅读题。《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予以转载后,先后获2017年《小说选刊》“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广东省首届小小说“双年奖”。入围2017年汪曾祺华语小说奖。

  今天,《小说选刊》又将第九届“茅台杯”年度大奖这么一个有份量的奖项颁给这篇微小说,让我感觉这篇作品真成了“绝世珍品”,给我带来太多的好运。毕竟全国有数以几千计的微小说作家,每年有数以几万计的微小说作品。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说明了《小说选刊》真正做到了茅盾先生题写的“披沙拣金,功归无名英雄;名标金榜,尽是后起之秀”这句话,我将把这次获奖视作文学对一个即将放弃的人的慰留,勤力写作,多出好的作品。

  最后感谢《小说选刊》给予我的这份殊荣。同时也感谢该作品的首发编辑,《小说月刊》的何光占老师;感谢《小说选刊》的特约编辑,广东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老师。

  三生有幸。谢谢大家!

  绝世珍品

  刘浪

  老游和小谢行走在王子山的石阶上。山顶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丛倾泻下来,白花花的灼人眼睛。两个人都背着份量不轻的摄影器材,衣服粘在身上,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突然,小谢大叫了一声,师父,你看!

  老游顺着小谢的手指一看,立即呼吸加速,愈发得透不过气了。

  眼前,山脉一侧的悬崖峭壁旁,两块隔涧对望的山岩之间,一颗不知名的树顽强地生长着。它舒展着一人多高的身体,虽有些倾斜,但始终向山顶投射下来的阳光方向生长。让人揪心的是,它的根扎得并不深,只有一小撮根须死死地抠住岩石,而一大半的根系几乎是裸露在外,那种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的危险状态和它的枝叶繁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老游端起相机,慢慢地走近小树,他自言自语道,这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啊!小谢也啧啧稀奇,长在岩石上,居然能活下来,真是不容易!

  老游说,有了它,这次采风不虚此行。这棵树拍出来,刚才拍的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就全弱爆了!

  老游连着转换了几个方向,只听得噼里啪拉一阵响,作品已经完成。他眯着眼睛,审视着相机里的连拍照片,颇为满意地向小谢作了一个“OK”的手势。

  小谢正准备继续前行,老游却佝下身子,撅起屁股,向那棵树攀爬了过去。就在小谢不解之时,老游身子向前一倾,抓住那棵树,猛力一扯,整棵树便被他连根拔了下来。老游随手将树往悬崖下一扔,回头对小谢狡黠地一笑,说,这回,我拍的照片就是绝世珍品了。

  下山的路上,小谢说,师父,我感觉这棵树太可惜了,它长在悬崖上好好的,风没有吹倒它,雨也不曾打落它,却被你一把扯下了。

  老游一脸正色地说,它遇到了我,生命已经永生!你记住,艺术这东西不能重复,必须是独一无二,才有存在的价值。

  小谢“哦”了一声,若有所悟地说,我懂了。

  在当年的“关爱生命”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大赛中,老游将拍的这棵树起名为《生命的颂歌》,一举夺得了特等奖。

  获奖之后,老游外出采风的欲望越发强烈了。可是附近的地方他几乎都采了个遍。于是,他决定走出去,到远方去看看。

  老游到了云南。运气不错的他很快在西双版纳的光芒山发现了一个摄影的绝好素材。光芒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天然钟乳石形成的小小水池,当地叫“天浴池”。山顶的水喷薄而下,正好落到池里,飞起浪花无数,而池壁并没有完全封实,又造成水流四面喷射,天地氤氲一片的景象。

  老游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天赐美景,于是他噼里啪拉一阵狂拍,然后习惯地打开相机里的照片,审视之下,他发现似乎少了点什么。对,既然叫“天浴池”,应该有人在里面洗浴才应景。

  一名当地的村民告诉老游,每逢夏季,村里的少哆哩(女人)特别喜欢在这里面洗澡,当然也有孩子同浴;但冒多哩(男人)只可远观,是不可以进入池中的。老游的画面感很强,那洗浴的场景立马浮现在脑海里。

  听说老游为了拍出好的摄影作品,那村民说,明年八月份来吧,那时来“天浴池”洗澡的人会很多,你一定不会落空的。

  终于等到了第二年的八月。老游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路辗转,千辛万苦又来到了天浴池。

  远远地就听到女人的嬉闹声。老游找了个高一点的好位置,架起了相机。

  一帘白水从天而降,投到池里。弥漫的水汽之间,几个衣裳单薄的少哆哩披着长发在泼水追逐。几个孩子光着屁股顽皮地在池边爬上爬下。多美的一幅天浴图啊!

  突然,老游愣住了,他心痛得直用手捶打胸口,因为他发现四周高低起伏,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池不见了,替代的是一个用砖头砌得方方正正的水池。

  老游万念俱灰地下了山。他很不甘心地问山脚下的一个村民,以前的那个池为什么没有了?

  村民说,上个月有个和你一样的摄影家来这里拍照片,他拍完后,拿出五千元钱,对我们说,池的蓄水效果差,石头也不安全,我捐点钱给你们,把那石头砸了,砌个游泳池吧!

  村里人感激不已,于是将钟乳石砸掉,建了这个露天泳池,确实很受女人和孩子们喜欢。

  一个月后,又在外地采风的老游接到小谢的电话,师父,我有一幅叫《天浴》的作品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风情”摄影展的一等奖。老游说,那一定也是绝世珍品吧!小谢兴奋地说,是啊,您怎么知道的?

  我知道,我当然知道啦!老游咬牙切齿地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