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保历史文脉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在广州深入历史文化街区、高校、企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进行调研。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恩宁路街区、已完成一期改造的永庆坊。广彩、广绣、粤剧……一条老街,一间间老店铺,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总书记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谈到城市规划建设时,他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三年后的今天,永庆坊迎来了第二次华丽转身——日前,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了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评审结果,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获历史街区类三等奖,城市设计类一等奖。这项殊荣花落永庆坊,离不开一位民进会员的努力,他就是曾参与永庆坊保护活化一期项目、并担任二期项目总承包负责人的潘益民。从接手项目的一开始,潘益民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迎难而上,精益求精,以“绣花功夫”推进这片老城的微改造事业,把过去危房遍布、无人问津的寻常巷陌打造为底蕴与朝气俱备的“网红社区”。
潘益民在施工现场
安全是改造的最大目的
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的潘益民,从事建筑行业二十多年,现任民进荔湾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民进青年会员联谊会副会长、广州市美璇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成长于广州,对于广府文化颇有感情。在接到永庆坊二期改造项目之时,潘益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来到永庆坊后,他才发现改造这些老房、危房,实际上非常复杂。
整个永庆坊二期项目包括恩宁路以北,多宝路和元和街以南,宝华路以西地段范围内,修缮活化的红线面积高达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万平方米。预计复建建筑96栋,面积为3.5万平方米;修缮建筑248栋,面积约3.5万平方米;协助居民修缮521栋,面积约15.9万平方米。这些房子大多属于砖混结构,有着六七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它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还算完善,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出现屋顶漏雨、墙体松化、倾斜、开裂等状况,有的更是已经坍塌……为了准确为每一栋老房“把脉”,“每个房子我们都走了无数次。”潘益民如是说。
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作为总承包施工负责人的潘益民经历过不少“拒绝”。“很多人不愿意搬家,一方面因为情感上放不下,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回不来。”对于这些情况,潘益民总是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告诉对方旧城改造的好处。
有一位年龄近九十岁、住在十二甫西街的老太太,对于搬迁起初是百般不肯。老人的房子已有60年历史,属于木质结构,房梁已发霉。但老人坚称,离开了自己家就会睡不着觉。劝说一段时间无果后,潘益民只好暂时作罢,但仍一直关注着房子的安全情况。直至一次连续降雨,老人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开始漏水。出于安全考虑,老人的子女便从外地赶来帮忙劝说。两个月后,老人才同意搬离。潘益民按照老人的要求,将房子加固、装修。老人时不时回来看看自己的旧房子,逢人便说:“越来越漂亮明亮了。”
“我们改造的最大目的还是安全,人民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第二才是历史元素,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潘益民说。
用绣花的功夫去改造
永庆坊在经过了第一期工程后,第二期关于建筑改造的想法已经趋于成熟。据潘益民介绍,旧城改造的方法主要有三类:对于形态相对完善的骑楼,主要保持原貌,并对原来的造型进行修缮,尤其是门窗、外立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恢复建筑的原来风貌;对于楼龄为60年甚至上百年的旧房屋,进行结构加固;而对于一些已经坍塌的建筑,则在保持岭南风格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进行复建。“旧城改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不大拆大建,而是用绣花的功夫去改造。”潘益民说。
在改造的过程中,潘益民用了不少方法。比如十一甫西街民居,原有水刷石墙面修复前已呈空鼓状态,潘益民最初的想法是把它铲掉重新做,但后来放弃了,转而采纳钢结构加固并注浆的方法,将老墙面与新的钢结构建筑牢固黏合起来,从而将这面很有风格的墙面完整保留下来。
恩宁路229号改造前后对比
最具创新性的是对恩宁路227号的改造。原来那栋房子属于砖混结构,已严重破损。为保证安全、又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砖墙不能拆,外墙不能动。潘益民与设计师考察多次后决定采取“新工法”,在不破坏原有外立面前提下,先把房屋内部的结构掏空,在原建筑里面新建一栋钢结构建筑,把旧楼撑起来。“先是用钢柱密密麻麻地把老房子的外墙包住,再拆除旧墙,顺着钢柱一个个复制,然后把楼板打掉,再建成一个新房。”在恩宁路,潘益民还改造过一个孩子的家。小孩的妈妈早已去世,爸爸则因精神病住院,潘益民登门时,发现这个家早已属于危楼:电线暴露在外,木结构的房梁发霉朽坏,随时可能塌下来。见此情景,身为一名父亲的潘益民非常动容。他很快开始安排人手修缮、改造房屋,用钢结构“撑”住了孩子的家。
“木变钢”,让永庆坊的房子不再“怕火”了。除此之外,由于永庆坊房屋间距小,消防设施不完善,这次修缮还着力布置了消防安全设施: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设置了消防箱、消防栓等设施;从粤剧博物馆到金声电影院之间,还“牺牲”了部分建筑,规划修建了一个500多米长、6米宽的消防通道,消防车便可进出自如。
将健身房“搬”入办公室
在潘益民的办公室内,长期摆放着一套健身器材。潘益民说,过去他习惯每周去两三次健身房,但永庆坊二期开工以后,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多达16个小时,于是索性将健身房“搬”到了办公室。这一无奈之举,正是他当时生活状态的缩影。
即使是工程经验丰富的潘益民,也是第一次遇上恩宁路这样棘手的项目,需要时刻协调处理工程周边居民的问题。往往居民的投诉还没处理完,工地上又状况百出,等着潘益民去解决。在他的手机微信中,关于永庆坊项目的微信群就达30多个,从设计、到施工,到安全管理、矛盾调解等,他都需要一一参与。潘益民对工人们也特别上心,每一个工人来到工地现场,他都会积极与之沟通,拉近双方距离;每一栋房屋的勘探、检测,他都与工人们一同前去。在永庆坊成为“网红”社区后,他还需时不时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潘益民在施工现场(右三为潘益民)
“其实白天因为一直在忙,并没有多大压力。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反而压力很大。经常会半夜惊醒,想起还有点什么问题没有处理。”潘益民接受采访时笑着说。
虽然日复一日地忙个不停,但眼见一条条老街、一幢幢骑楼在团队的努力下悄然变化,潘益民感到心满意足。他和他的团队付出了许多个日夜的心血,使得以“绣花”功夫推进的微改造一举闻名,老旧街区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成为了历史文脉、城市记忆的宝藏。当然,“绣花”绝非易事,但有了永庆坊二期这一次实践,潘益民对旧城的后续改造越来越有信心了,“之后我也会继续参与改造。”
部分内容来源于广州日报《永庆坊新“工法”旧外墙中起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