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会员风采

悠然自在笔 孤寂悟道人——书、画、印三栖艺术家李洪涛先生印象

信息来源:民进珠海市委会 时间:2018-09-04
字体: [大] [中] [小]

  书、画、印三艺自成体系又互为补充。能一技专长者众,三艺兼擅并融会贯通者鲜,然珠海李洪涛先生如是。

  李洪涛具有超越的智慧,独特的创作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及和谐平衡的心灵。他对徒手线条有超常的敏感度,其书法在自在、无序中追求阴阳流动,天人合一;其画风坚持不求形似、但重意境的意象水墨;其金石大智慧偏藏于印田之理,定向于“任凭写意不求工”。李洪涛先生于此孜孜以求,为人称道。原珠海市美协主席、珠海画院院长古锦其说:“他对传统的书法研究很深,并吸收了很多当代的元素,在视觉效果方面他也考虑了很多。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功底,还有现代的元素,特别是当代人常说的视觉冲击力,作品既有张力又有法度。书、画、印三艺兼擅者并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

 

  温和冲粹 谐和之美

  初识李洪涛先生是在五年前的书法课堂上,他声情并茂、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我想不明白,这样一个充满童稚的人,怎会画出那样悲凉的山?

  教室对面是李洪涛的画室“寂道庐”,墙上错落有致的挂着他的书、画、印作品,件件都是不拘一格、气势磅薄,尽显这位艺术家骨子里的桀骜不驯。而他却低调谦和的尊称我这个毛丫头为“老师”,笑眯眯的讲述着他的创作故事。回忆人生,他说虽然年轻时受了不少磨难,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不知是什么让他在创作时放旷不羁,在生活中却如此谦卑柔和?

  画案上收拾得干净整齐,李洪涛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创作。年过古稀,他仍然以临习为要,坚持做日课。在设计印稿时,他强调要“反复斟酌、精心设计”;在理念上、技法上他喜欢反复实验。他说:“《书法导报》有一篇文章《书法的高境界应该是“像我”而非“像谁”》中的观点我很赞同,临帖不是为了写字,是为‘我’所用,以追求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可见李洪涛又是这样一个注重细节、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人。正应了朱光潜先生所言“一般人以为艺术家是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作品最后落款常看到“锲山憨人”的字样,李洪涛对这几个字的解读是对艺术要有锲而不舍、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确,他对艺术的追求如痴如醉;而他的字画则常与诗词为伴,兴起时提笔作诗,尽显骨子里诗意的浪漫。他的创新在作品和课程设计中无处不在,此刻的他又是那样灵活多变。又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故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

  先生提出“似与不似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具象与抽象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艺术理念。虽书、画、印兼擅,但其作品却具有专一性,主攻草书、篆书、篆刻、意象水墨,善于“取长补长”。他认为,要有成就就要专一,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的两面性就这样在李洪涛的身上各成其大。先生一阴一阳的个性在人生进程中不断交锋,各自补偏救弊、冲击交争,温和冲粹之间达到阴阳和合之美。

书法艺术的“阴阳之道”

  李洪涛个性卓越,哲思飞扬,具有独立于书坛的创作姿态。他的书法作品行散而气聚,笔飞而神凝,下笔狂恣跌宕,纵横不羁,黑白调和之间达成全篇之美,充满阴阳流动的禅学意味。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经常在全国各级大展中入选获奖。

  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万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产生生命力,阴阳和谐产生美感。而书道之秘也在阴阳。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用笔、用墨、结构、布白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运动以表现情感和意蕴的艺术。在一个汉字里,包含了长短、粗细、大小、疏密、俯仰、厚薄、黑白、润燥、连断等多种矛盾。汉字的书写方式包括单字的结构、章法的布置以及行笔的动势。用笔上,快为阳、慢为阴;用墨上燥为阳、湿为阴;结构上,实为阳、空为阴。汉字的书写艺术与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相通,书法中刚柔、虚实、枯润、浓淡、正欹等变化,既是变汉字相对静止的空间为运动空间,生动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呈现出一静一动、一虚一实、一刚一柔的阴阳交合之道,折射出宇宙的规律、生命的现象与人生的感悟。

  “书法起于点划、系于结体,成于章法,美于风韵,这四方面要素缺一不可。”李洪涛如是说。南朝画家谢赫提出"六法” 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们所遵循的原则。其中第四法就是“经营位置”。李洪涛认为一幅作品除了笔法、结字等诸多因素以外,成不成在章法。因此,李洪涛的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均有起伏、对比,疏密有致,以此打破平板、单一,既矛盾又和谐,将阴阳之理发挥到极致,章法布置毫无做作,错落自然,变化无穷,又浑然一气。 其作品可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若繁星在天,一片天机,直接而巧妙地应和了老子的哲学观。

  大草作品《李白·渡荆门送别》下笔狂恣跌宕,纵横不羁。开笔蘸墨浓重,大块的墨斑若巨石临海;中间笔走龙蛇,若浪破天门,一泻千里;结尾处,似乎由于前半部情感任意的宣泄而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实则是无比细腻的经营位置,在无秩序中求新的秩序,直追大美境界。与老子提出的“无为逍遥”相契合,传递给观者大道自然的感觉。

  书法的行气,心性的流淌。李洪涛主攻的是狂草,他认为书写是一个生发的过程,是情绪的流露与表现,正所谓“书为心画”。在创作书写过程中,随着情绪、结构、环境、行气、章法的变化,自然而然的发生结构变化。李洪涛对这种变化的掌握颇有心得。并在为书法界讲座中详细的论述了他的艺术书法观:“这种变化是相对于整个结构基调,如基本的常规的大小、倾斜、方圆、宽窄、长短、笔画间的距离等等而言的,对整个基调起调节作用。变化的方法主要是变形夸张,即:增大,缩小,倾斜的角度转变、拉长、加宽、变窄等。变化时瞻前顾后、横向比较、斜向关注、随机应变。同时,线条的笔触也应随之变化。变形、夸张的结构应处于合理的位置,书写时要考虑哪里可能、哪里不可能和可能与不可能的理由。长短变化不宜连续地长下去或短下去,最终无法收场,一味的一长一短硬性搭配也显得滑稽、做作。夸张变形之间也要有主辅之分,相同量级变形夸张的视觉效果平淡,极大反差的变形夸张可能会与基调部分脱节,显得生硬。因此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超过限度则线条基调不明确,线条之间的关系混了,不知所云;变化太少则显得呆板。因此,变化适度就显得相当重要。所谓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则。一笔生万笔、承前启后,万笔归一。”同时,他强调:“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艺术理解,同时还有眼、心、手;笔、墨、纸以及阴阳的相克、相生,书写情绪状态等诸因素,于瞬间最佳的融合才能得以体现,靠的是多方面的修养。”

  王维的《终南山》一幅,采用的是大草书体,在不同的段落,运用了“一笔书”的手法,使整幅草书更加贯气,达到了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的视觉效果。

  金文大篆《高山·明月七言联》、《录"千字文"选句》,化古为今,尽抒己意,最能体现李洪涛先生师古不泥古的艺术理念。为了避免平正中易出现呆板,他在均衡中求险绝,使字体旁逸斜出、欹正相参,错落有致,各尽物象,古拙遒劲,活泼并充满童稚,完成了作品精美的形体构造。

  《文心雕龙》认为:“自然美的东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混沌的,说不清楚的,无秩序的,在无秩序中表现一种大美……” 李洪涛先生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创作的方法,使书法奥妙无穷,使自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

尽搜自然之美 寄情意象水墨

  “中国画法以抽象的笔墨把捉物象骨气,写出物的内部生命……乃能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宗白华

  李洪涛坚持的正是这种不滞于物又颇为传神的意象水墨,“似与不似”之间摄取万物的骨相与气韵。苏轼有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见,大文豪苏轼也偏爱“不似”。正因为诸般“不似”,方能解放人的心智,使人在面对丰富多变的世界时,以不变应万变。先生也常和美术同行们说:我们应该向儿童们学习,儿童那种“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恰恰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可贵之处。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画贵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意象水墨的创作难度比较大,需要推陈出新的创意,也需要不厌其烦的实践。

  作品《屋间有层云》是典型的意象水墨,像又不像,隐隐约约有一些水墨层次。质朴的房屋被云层遮挡,若隐若现;云朵的画法古朴又充满童稚;右下角的动物,像羊、像牛、又像狗。李洪涛说:这些都是画家的符号和所需的道具。

  南北朝时代的画论认为:情绪受感于自然而诉之于创作的经验,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当艺术家面对景象感动得想把他的感觉转型成绘画时,那么观画者就能和他共赏,心就能和他共鸣。李洪涛先生常说:“作品要感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也正是此意,他的作品都是出于“有感而发”。

  《尘封的记忆之老房子》是李洪涛先生饱含深情的创作。年迈的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斑驳的灰白墙上刻画出岁月的裂痕,好似脸庞布满了皱纹,那样无奈,那样沧桑。雨湿过的砖瓦,似乎轻轻一碰就要剥落,一切的显得那样冷清。淡淡的感伤交杂成曲,或许正是这份缺憾成就了人生路途中别样风景与美好愿望,或许正是这种缺憾才会将那份醉人的美好记忆弥留于心,生出百般的人生风情。他用画笔把这尘封的思念,萧瑟的秋风,悲凉的伤痛定格在画面里。打开尘封的老房子唤起往昔的记忆,追忆起纯美朴质的岁月年华。

  作品《老树老屋》中展现的是万物均有生死轮回,人类难以驾驭的自然力量。老树与老屋象征着苍老和枯灭,小鸟和小草寓意着生命蓬勃不息。先生笔触变化多端,干墨湿墨的对比产生了多变的质理,运用散锋、皴笔描绘粗糙的树皮,一团团墨斑用来画老房的瓦片,以杂乱的小草展现生命的蓬勃,以歪头凝视的小鸟展现若有若无的沉思,给人以无限遐想。先生心有定力,修身静气,用作品体现自身的人生哲理。

  李洪涛先生自幼热爱大自然,与山水建立了亲和的关系,对山水在阴阳四时,昼夜晨昏间的变化了然于心。万物有灵的世界,所有江河、山石都秉赋着精神实质,使人心往神迷。李洪涛的作品会让人感到自然界中无所不在,恰当而又和谐的秩序感,把宇宙融为一体的的浑然韵律感,毫不矫揉造作。因为他的创作源泉来自人类无法干扰的自然本身的力量。

  李洪涛先生早年酷爱画山,作品以丰富的机理展现土石峥嵘,画面斑驳粗粝,视野沧茫、孤寂、肃穆,一眼望去,尽是悲凉。问其:“为何对大山包含深情?”答曰:“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于奇险的山川。’”问其:“悲凉从何而来?”答曰:“艺术家注定孤独”。这孤独正是李洪涛先生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情怀。

  以《高原雪山》系列作品为例,先生以大量的皴笔和空白展现山体复杂的地质构造、山石形貌和皑皑白雪,远处渐渐暗淡的墨染勾勒了叠峦的山峰,更远处的渺渺空白笼罩着未经触及的大自然。隐见朦胧的月光使寒夜空茫、萧索、咄咄逼人又一片天然。

  伫立在作品《奔流不息》前,就犹如站在月下山间,听江河奔腾,见行云翻滚,不禁被这气势磅礴的景象所震慑。看到这些粗糙的线条时,能感受到画家手中强劲的动势,他的笔偶然停搁下来,大块墨渍便浸留在画面上;笔行走快,笔毛分裂开去时,用散锋拖出一条条墨线,使画面产生极强律动感,使观者为之震撼。

  线条是中国画画家的看家本领,只有让线条具备了生命力,才有可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画作。李洪涛先生善于以书法入画,让血液在笔毫中流淌,他的每一片墨,每一片云都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的。

  作品《白云深处拾松华》采用了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点、线、面,用泼墨的大写意的手法,心随笔运,酣畅淋漓,没有一点颜色,但更能见其功夫。李洪涛先生提出“画无烟气、无云水不活”的艺术理念,选择“云”做为自身的艺术符号。创作时,先泼宿墨产生云气烟气,再加以勾勒。勾画时线条灵动,线的灵魂在画中体现,便形成了飘渺、朦胧的云层,满纸云烟又有透气,水墨交融,一派和谐。

  《一片闲云足卷舒》有着与众不同的名字,先生把云的卷,树的细线,还有一些房子的边缘采用装饰性的手法进行布局和构图,疏密相间,粗细搭配,虚实结合,有留白,略施粉黛,宛如人间仙境,极富创意。

  2000年,李洪涛先生定居珠海。珠海是一座拥有6千平方公里海域,600公里海岸线,146个岛屿的移民城市,拥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和包容的智慧。李洪涛先生闲居珠海,尽情享受着岭南风光的诗情画意,受感于它海纳百川的胸怀,一种新的抒情趣味便灌输于风格中。北方崎岖的山岭,风蚀的平原,已不适合这种比较温和的情绪了,悲凉的风格向恬淡而亲切的方向转变。由此,李洪涛先生探索了一条中国画“色墨交融”的路子,在不失去国画特征的前提下,适当加色彩元素。创作了一些斗方小品,更见其功力。

  作品《宽窄巷子》取材于成都的街巷,有古建筑、小阁楼,需要表现出古旧感。李洪涛先生选用高丽纸,用皴擦笔法,反映出墙面的斑驳与沧桑。用宿墨晕染表现旧村落痕迹,别有韵味。

  《日照小镇》有中国画的线、皴擦、点染,又有西方油画的效果,冷暖色彩丰富。先生用色彩和光影表达房屋的阴影,光影随着石梯一折一折,天空中几根电线,厚重又充满生活情趣。中西结合的恰到好处,右边是暖色,左下角是冷色,冷暖对比得协调。中间有几处很亮的颜色。是感染画家的一种冲动,表现出来似又不似,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

  李洪涛先生在国画的创研道路上不时取得收获,但他确有清醒的头脑,认为自己虽然有明确的艺术追求,但常常是画出的东西多为太似,离“似与不似之间”还有差距,艺术符号还不够突显,还是要追求那种“通过运动的线条利用积墨或宿墨层层叠加,达到自然厚重,点线交织,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先生说他还要在这一方面不断的完善自己。他这颗对艺术敬畏的心,正在感染身边和他学画的人。

任凭写意不求工

  篆刻艺术方寸之间,大千世界。众所周知,中国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篆刻艺术从先秦发展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其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有古朴浑厚之情致,蕴含着阴阳生化万物之哲理,积淀了中华文明底蕴之厚重。目前篆刻艺术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李洪涛先生对金文大篆情有独钟,体现出他对书法返璞归真的追求;对篆刻的痴迷,体现出他对书法追本溯源的执着。他说:“我崇尚秦汉、盛唐时代那恢弘、博大、雄健、粗狂的美学风范,因为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

  篆刻艺术,源远流长。龙腾红山,肇啓华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渐进之功,未可急进,自然之道也。

  李洪涛先生以秦汉为宗,同时又强调:“艺术创作,脚跟应永远站在艺术上。”他不断积累生活,领悟篆刻神韵,无止境的探索技巧,而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的强烈个性。在设计印稿时,他强调要“反复斟酌、精心设计”。其作品可以彰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苍茫大气,可谓篆刻艺术写意派。

  李洪涛先生在篆刻培训班上讲:“篆刻并不单是毛笔的情趣,也不单是刀法的功底,更不单是章法的意蕴,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创作既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才能达到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的境界。”对于创作者而言,倘若书法、篆刻技法二者中有一者短板,便无法成为优秀的篆刻家。同时,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篆刻已不是单纯的刻字这么简单,越来越讲究整体的意蕴,对创作者的审美构图有着较高的要求。李洪涛先生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其提升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加之李洪涛先生深厚的镌刻功力和不断的刀法磨练,使其印气韵盎然,自成一格,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李洪涛认为意境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形象思维与高度技巧的二者合一,来自于创作过程当中潜意识的发挥。篆刻的写意,应该是篆刻家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与灵活多变高难度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一种让欣赏者能够心领神会的心灵感应。表现出一种你在创作过程中性情、情感的流露与发挥。篆刻的写意绝不是对形象的描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对内容的理解与演绎。章法布局的处理,把你的想象加以思绪及情绪的变化生发并凝固成为一种永恒!

  读李洪涛先生的《清虚》、《一言九鼎》、《锋无媚色》、《三艺兼擅》、《阳春三月》、《春梦无痕》、《大道至简》等篆刻作品,从其点划、结字、行气、章法来看,变化无穷又浑然一气,气势酣畅淋漓。点划间,屈曲向背势态呼应;起落处,攲侧错踏韵味盎然;在章法设计上或“对角呼应,或三密一疏”,尤其讲究疏密穿插,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常常喜欢金文入印。每字结构的转折连接处和线条的延续处,都充分表现了书法的用笔。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跌宕多姿,看不呆板。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与艺术匠心,展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先生提出书、画、印十六字治学方针,既:“学习古人,汲取当代,创造个性,完善自我。”传统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李洪涛先生正按照自己的理念及方式进行书、画、印艺术实践。

授业解惑四十载 如今桃李已满园

  李洪涛先生对艺术的追求层层递进,从儿时的亲近,到工作后的坚持,到拥有时的钻研与创新,到年迈时仍热衷的传道授业。

  物欲横流的年代,当许多艺术家忙于宣传自己的作品时,李洪涛先生却四十年如一日的静心沉醉于艺术教育的授业解惑之道。先后在大庆师范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任副教授、客座教授。又成立珠海百年树美术培训中心,培育后人。其弟子——国际策展人、大千画院院长李铁军,甘肃电视书画界访谈节目主持人张俊东等在艺术界都已是响当当的人物。

  年过古稀,李洪涛教授仍坚持常年做公益事业,免费为成人爱好者授课、辅导,并专门针对成人爱好者研发“尚艺友集”准写生山水画班,自己戏称之为“试验田”。在他创办的珠海百年树美术培训中心里,一个为智障儿童设立的“爱心课堂”常年免费教学,受到家长的普遍好评。2017年,李洪涛先生受珠海市委宣传部、古元美术馆特邀,在《画家面对面——基层美术讲座》中为专业及爱好者授课,为人称道。

  李洪涛先生在书、画、印三艺均有成绩与感悟,并将其完美结合。然,他对艺术的追求还不止于此。2016年,李洪涛先生主持成立了锲山印社,宗旨是“以印悟道、人以印集,参定古法,继古开今,弘扬写意之精神。”近日,大风画院在其工作室成立,画院汇集了南北成绩斐然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策展人,真所谓:大风起兮,云飞扬......。

  李洪涛先生在以画汇友的同时,给同行提供了一个交流交融的平台,带领同行融合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足见其对艺术的至深热爱和作为艺术家的人文担当。

书画乃是寂寞道 走进小楼听梵音

  李洪涛先生在古稀之年,逐步放下,逐渐退出与艺术无关的社团组织,远离人事间的烦恼。主持成立自己的“大风画院”、“锲山印社”,悠闲的“在懂得你的人群中散步。”

  李洪涛在教学中曾提出: “在学识上、气质上、品质上,都要长时间的修炼,有了好的心境才能创作出高雅有情趣的作品。”他在静默中内观自身,对心灵境界、人生苦乐、世事沧桑进行多方探寻,对思想的探索直追天地人性之本原,将最深刻的反思凝结在对 “道”的追求中。他坚持不为世移,不为人迁的艺术品格,以草书书写、意象水墨、为核心的艺术表现,折射出“无为而无不为”的悟道觉证,作品有当代中国艺术独树一帜且意韵丰赡的特性,从容和气度沛然其中。

  李洪涛自作诗——“花甲一轮过眼云,洗尽铅华养清心。书画乃是寂寞道,走进小楼听梵音。”道出了他与“寂道庐”的故事,表明了他安排寂寞、享受寂寞、有意识的进行自我修炼的决心。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真正的修养是——静水流深。

作者: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