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工作都是艺术,一切艺术都是音乐
珠海民进市委委员赵海崴的理想和人生
赵海崴是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认定、传承和传播工作的具体经办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7年1月19日批复成立,赵海崴是最早投身这项工作的文化工作者。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升到国家行政层面进行研究、认定、传承和传播,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2005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6年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随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珠海算早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其他工作人员一直没到位,完全在岗的只有赵海崴一个人。他的头衔是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办公室主任,却是一个光杆司令。
“0”是休止符,无声胜有声
一切都从“0”开始,但赵海崴对“0”有自己的理解。他是典型的音乐人,出生音乐世家,而且喜欢书法、美术、历史、文学和诗词。在来珠海工作前,他曾经是江苏省京剧院京胡四级演奏员,之后倾情于流行音乐和作曲,是江南知名的键盘手和作曲家。
爱上珠海,是因为这座城市的美。“山海相连,城乡相依,海岸线弯弯曲曲,一个海湾连着一个海湾,好像珍珠,又好像翡翠,城市的格局错落有致,有调式,有节奏,有旋律,有韵味,近看是岭南小调,远看是协奏曲,空中看是交响乐。”赵海崴说,“在这么美丽的城市工作,感觉空气中漂浮的都是音符,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所以我不害怕‘0’,‘0’是休止符号,这是音乐表达情绪常用的方法,和其他音符没有什么区别。”
他一贯以作曲的方法来工作。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散落在民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所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便是要找到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
这项工作犹如大海捞针。在各区文化馆非遗工作者们的协助下,他们跑遍了珠海的自然村和河涌田野,走进千家万户,不遗余力地找80岁以上的老人了解本土风俗人情,然后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原住民,看他们劳作编织舞蹈嬉耍,听他们用方言唱歌,录下来,拍下来,记下来,回到办公室反复整理后再返回乡村田野求证,一遍一遍筛选,一遍一遍验证,再组织专家论证,最后确定是否可以申报。
广东话和普通话有很大差别,刚开始和珠海本土的原住民老人交流时非常吃力。有些老人年纪大了,牙齿掉了,说话也漏风,一首曲子听录音要听十几遍才行,有时听到凌晨2、3点。在熬过了无数个夜晚后,工作开始有了眉目,赵海崴也学会了讲珠海的本土方言。
2014年,由他牵头编辑整理的《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珠海的5名传承人中通过了4名,通过率80%;2015年,《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珠海的5个项目中入选了4个,入选率80%,超于全省30%的评选率。由他组织编辑的《珠海市非遗图典一》和《珠海市非遗图典二》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出版,实现了珠海出版非遗书籍的零突破。
十年过去了,珠海现在拥有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三灶鹤舞、一指禅推拿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拥有乾务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横山鸭扎包、沙田民歌、中秋对歌会、前山凤鸡舞等6个省级非遗项目,拥有斗门锣鼓柜、莲洲地色、莲洲舞龙、客家竹板山歌、客家咸茶、醒狮、佛家拳、粤曲、三灶八堡歌、起名、花袖、定家湾茶果、唐家湾茶果、金花诞、药线灸、粤剧、上横黄沙蚬、淇澳端午祈祷巡游、淇澳银虾酱、斗门赵氏皇族祭礼、三灶民歌、三灶编织、大万山岛天后诞庆、浸泥鯭、孙氏踩跷理筋术等26个市级非遗项目,以及正旦晚煮菜茶1个区级非遗项目。
十年,3650个日日夜夜,没完没了的奔走,没完没了的研究,没完没了的熬夜,全部成果就体现为这37个区市省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成功获批和一堆书籍。
“这里面有很多很多人的心血。走家串户,哪里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每个区的文化馆都有专人负责非遗工作,斗门区文化馆就是馆长沈俊校直接抓、亲自跑。”赵海崴说,“没有他们的大力协助、努力工作,珠海怎么可能在十年之内申报下来这么多高级别的非遗项目?而且,市文化馆、市文体旅游局、市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整个这条线的非遗工作者都非常用心,尤其对珠海的非遗工作十分重视。别看珠海建市时间不长,却是海洋文明的摇篮、东西方文明最早交融的地方,人文风俗自成一格,珠海的水上婚嫁项目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工作,公众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媒体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他们才是镇山之宝的低音贝斯。”
七个音符虽然简单,却能演绎万千世界
“工作的确很辛苦,但也很快乐。”这是赵海崴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一切工作都是艺术,一切艺术都是音乐。
“艺术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只有形式的唯美,艺术是有内涵的,丰富多彩。如果没有痛苦,没有挫折,没有枯燥、寂寞和烦闷,怎么会有甜蜜、欢乐、喜悦和快意?如果人类没有这些高低起伏情绪的变化,怎么会有艺术和伟大的艺术家?”赵海崴说,“艺术就是用感性去编织理性。感性是经,理性是纬,编织得好就是织锦。而且,所有艺术都与音乐有关,都有节奏和调式。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哪段轻,哪段重,就是行文的节奏,立意和主题就是调式。书法和绘画的构图造型,也要讲节奏。诗词更不用说了。所以,艺术家都喜欢音乐。音乐是飞翔的,随心所欲,快跑、慢跑、纵跳、缓步、凝止,每一个环节都有感动和情怀。德国出音乐家,也出哲学家,说明哲学也需要想象力,音乐和哲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美的音乐和对艺术美的体会,赋予赵海崴生命的激情和工作的热情。他在工作中领略音乐,音乐也让他的工作活色生香,让他的人生精彩纷呈。
在珠海的这些年,由他策划、组织、主持的《珠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晚会》、《珠海市纪念成立经济特区30周年文艺晚会》、《珠海市第三届合唱节》等大型文化活动,都很成功。他创作的少儿京剧歌曲《百善孝为先》、舞蹈音乐《靓婆婆的春天》、《同窗》、《冲虾》、京剧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收获了国家及省市大小奖项。他与珠海民进主委茹晴联合创作的民进会歌《执子之手》(茹晴词、赵海崴曲)、以珠海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歌曲《情侣路上风袅袅》(茹晴词、赵海崴曲),好评如潮,广为传唱。
当然,他的绝活仍然是京胡和键盘。他的琴声一起,空气清新,万象透明。
“七个音符虽然简单,但千变万化,不但能够表达各种情绪,还能演绎万千世界。”赵海崴说,“我感谢父母从小培育我走上了音乐之路,这条路也是我的人生之桥,让我的工作与生活与理想与生命水乳交融,多姿多彩。我享受这样的人生。”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你把工作当作艺术,把艺术视为音乐,酸甜苦辣都是美。”他说。
秉持这种理念,赵海崴工作上尽心尽力、敢作敢为、卓有成就,做人却很低调。2012年,斗门非遗舞蹈《装泥鱼》准备赴联合国总部参加“文化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行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而舞蹈音乐从编曲到制作水平都达不到演出要求,赵海崴主动承担下音乐重新创作及制作的工作,节目最终获得展演金奖,但赵海崴却从未与人提及过。
类似的帮忙多不胜数,问及他,他只是腼腆地笑笑:“举手之劳而已,不足以挂齿。”
“做人做事都要定调子,”赵海崴三句话不离本行,音乐对他的滋养显然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调子定高了,高估了自己,是会踩空的,那很危险。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每天总结,每天修正,就会有提高,就会觉得有意思。”
“对非遗要有敬畏之心。党中央和国务院今年已经把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确立为国家战略,非遗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做这项工作必须高调,必须调整思路,必须改进方法。非遗如果不转化成产品加以传承,那就变成了文物,传承便无从谈起。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