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会员风采

半个世纪的探索 一辈子的追求 ——综述民进珠海市首任主委、岭南派画家梁培浩的创作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07
字体: [大] [中] [小]

  梁培浩今年80岁,是岭南派画师关山月和黎雄才在广州美院(前身为1953年创办的中南美专)任教期间教过的第一批学生,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创作道路和绘画艺术特点,伴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而发展,是忠实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一个缩影。他在每个时代创作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通读他的绘画艺术作品,犹如重温新中国六十年历史过程,感受时代脉搏从六十年前奔腾不息跳动到今天的步履和节奏。

  和新中国六十年的成长过程一样,梁培浩的创作生涯也可以分为前三十年红色经典时期和后三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阶段。

  文革之前是梁培浩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1954年,梁培浩考入中南美专国画系。那一年,他19岁。他和所有与他同年的人一样,是在炮火中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对新中国饱含深情。

  1957年,他在关山月老师的带领下,到武钢工地深入生活。新生活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在这次体验生活的实践中,梁培浩画下了“第一号高炉建成投产”的场面,并创作了连环画《王振东雨下苦战三昼夜》。这组作品抓住了大跃进时期夜以继日大办钢铁的时代特点,突出地表现了典型场景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湖北画报》1958年二月选登。之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单本。1958年底,梁培浩进一步深入到湖北省宜昌县钢铁基地画速写。在数以百计的速写基础上创作了组画《大办钢铁》,北京《连环画报》1959年1月号刊登了这组作品。梁培浩初次尝到了创作的甜头,成了小有名气的擅长表现大办钢铁题材的青年画家。

  1963年,梁培浩已是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师,学院派他到湖北省孝感县参加农村“小四清”运动。从城市到农村,时空的转化、视觉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置换,激发了梁培浩的创作冲动。在农村,他真正看到了新中国的新农民如何当了家,又是如何作主人的,每天都有很多真实的生活细节让他挥之不去。这期间,他画了很多素描和速写,并初步孕育了新的构思和主题。一回到学院,他便投入创作,创造出一批新中国新一代农民群像。这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绘画艺术作品给梁培浩带来了极大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他的绘画艺术生涯进入了新的阶段。其中,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工笔重彩集体人物画《订生产计划》。此作品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穿戴神情,完全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民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经问世,即被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确定为年画,并选送参加1964年全国美展。在这一年的全国美展期间,国家对外文委看中了此画,致函梁培浩要求复制。复制品参加了当年在欧美各国巡回展出的“中国绘画展览”,之后被国家对外文委收藏。 2012年2月中旬,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专程与梁培浩商谈收藏《订生产计划》原作一事。2012年3月中旬,全国第五大美术馆也派人前来商谈收藏他的其他历史画。

  梁培浩的第二个创作高峰在文革后期。1970年8月,梁培浩响应中央倡导的文艺工作者送戏下乡的号召,随湖北省歌舞团到农村送戏,参加了《洪湖赤卫队》、《龙江颂》等剧目的演出。演出之后,当地农村中有过和白毛女一样生活经历的妇女,专门找到后台,含泪向演员们诉说自己的苦难经历,在场的演员们无不为之唏嘘感叹,泪流满面。这个场景深深打动了梁培浩。他迅速掏出画笔,非常熟练地画下了大量现场速写。随后,便创作出了又一幅工笔重彩集体人物绘画艺术作品《演出之后》。此画由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教育用艺术形式表现生活的演员们,感染力极强,大受群众欢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定此画为年画,并于第二年再版发行。

  1973年冬,梁培浩到河南省鸡公山驻军深入生活,了解了许多干部战士的成长故事,画了很多解放军形象。之后,他又到革命老根据地湖北省红安县生活,采访老红军团长方和明,参观红安革命历史博物馆。以这两次生活体验为基础,他创作了军旅题材工笔重彩集体人物画《枪杆子里面出版权》。1978年前后,他开始涉猎科技、民族等方面的题材,先后创作了《从小爱科学》、《同乐图》等工笔重彩集体人物画。

  梁培浩的第三个创作高峰是在1986年调到珠海经济特区工作以后。在此之前,梁培浩始终专注于工笔重彩人物画,他以饱满的生活热情讴歌新中国工、农、兵等社会各个方面新主人的新生活,写实性很强,传统笔墨的味道很足,极富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但在1986年以后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了一个很大的跃升。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画家的前两个创作高峰应该同属于红色经典时代,而第三个创作高峰以后则应该单属于改革开放时代。

  以1987年画的《黄河魂》为标志,以2002年画的《沧桑纽约》和2007年画的《我的太阳》为代表,梁培浩的画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画家并没有放弃写实手法,但加重了笔墨、意境等中国画传统在作品中的成分,并由对“形”的关注转向了对“神”的关注。用笔更加潇洒、奔放,画面的简、繁、虚、实处理得更加合理,意境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厚重。

  《黄河魂》是梁培浩致力于绘画艺术30多年后创作成功的第一幅山水画。这幅表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作品,在透视上吸收了油画技法,画面以奔腾的河水为焦点,造成了较强的空间真实感,整体气势恢弘,细部耐人寻味,有较强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画家是在来到珠海经济特区的第二年创作的这幅画。从创作背景来看,是经济特区改天换地的火热场面在画家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以新中国成长见证人的人生经历预感到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就在眼前,他要借黄河魂表现中国魂,借黄河的气势表现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这一石破惊天的创举势不可挡。所以,这幅画的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而是时代的号角,是为改革开放宏伟大业擂鼓助威。

  2002年,梁培浩着手创作十米长卷国画《沧桑纽约》。这幅巨作历时七年才告完成。这幅画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平远和高远,也改变了一般人仰视纽约的视觉局限,而是从空中俯瞰纽约全城,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表现形式和主题。画面上,整个纽约就像一只想要展开沉重翅膀的大鹏,欲飞不能,欲罢亦难。在光与影的明暗变化中,让人读到了纽约的沧桑、苍凉和忧伤,可谓无声胜有声。纽约是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纽约的沧桑就是资本主义的沧桑。画家是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去的美国,当时的纽约虽然弥漫着伤感的情绪,但资本主义莫空一切的傲慢丝毫没有减弱。真正动摇到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信心的事件是2008 年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梁培浩作为一个艺术家,显然不可能先知先觉地预感到六年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但他却以艺术家独有的敏感提前六年扑捉到了纽约的沧桑。是画家毕生历练的洞察力夯实了作品的底蕴。

  2007年创作的国画《我的太阳》,是另一幅极具神韵的作品。这幅描绘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绘画,同样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局面。中国画有一定的套路和程式,一般来说,离开这些套路和程式就不能说是国画。《我的太阳》显然是在套路之中,但又有所突破。画面的构图、用色和线条都符合中国画的传统,但严谨而不拘谨,夸张而不随意。关键在于,画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一种西方人的阿Q精神:在落日的余辉中,血色般的太阳触手可得,本是一幅让人垂泪的景象,而贡多拉船上的人们却在手舞足蹈地对着太阳歌唱。

  综观梁培浩的绘画艺术道路,可以归纳为三个特色:第一,热爱生活,饱含激情,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梁培浩忠实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脑勤、腿勤、手勤、笔勤,几十年坚持画速写,在生活中扑捉美的瞬间,表达美的诉求。第二,与时俱进,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探索和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梁培浩在他半个世纪的美术追求中,尝试过很多题材和表现形式,从工农兵到科学家到少数民族,从美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一辈子都在给自己出难题。虽然不是每一次探索都很成功,但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便是梁培浩的难能可贵之所在。第三,寓教于画,内涵深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就是强调文艺作品要有正确而深刻的精神内涵。有寓意的绘画艺术作品很多,但像《黄河魂》,特别是《沧桑纽约》和《我的太阳》这样有深刻历史寓意和国际政治寓意的绘画作品却很罕见。

  (作者茹晴系民进珠海市委会主委)

  该文原载于《珠海特区报》,详见于刊载地址:http://www.zhuhaidaily.com.cn/text.php?ud_key=64308&ud_date=2015-08-02

作者: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