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才:弘扬非遗南山五彩陶釉,助力文化传承
——记民进会员、南山五彩陶釉传承人杨英才
杨英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级非遗项目石湾艺术釉、三水南山五彩釉的传承人,民进会员。
作为一名佛山市非遗项目石湾艺术釉(三水南山五彩)的传承人,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了《达摩禅坐》《福到了》《龙舟载福》《晨》《法》《巢》等大量优秀作品,并获得奖项以及得到社会的肯定。成绩面前,他从不炫耀,十分谦虚。他说:“逐梦前行的路上,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不懈努力。”
家庭熏陶下的陶艺梦想
杨英才于 1967 年出生于“钧瓷圣地”——河南禹州。由于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他自小就钟情于美术,对陶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愫。1993 年,他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毕业之后,怀揣着对陶艺的执着梦想,独自一人奔赴“南国陶都”——石湾。在三十多年的时光里,他先后师从钧瓷大师闫夫立以及石湾陶艺大师刘传、潘柏林等人。除了具备扎实的雕塑造型能力之外,或许是因为生于禹州、长于禹州,对钧瓷有着天然的感悟,所以他对于陶艺的媒介材料,对于泥釉火有着独特的认知、追求和表达,并且敢于大胆探索、创新……他觉得,“即便不被他人理解,艺术家也不应舍弃创新的精神”。
2004 年,他果断离开热闹繁华的都市,偏居三水南山镇的乡野,于南丹山下创立了“英才得香村”,专心致力于陶艺的研究与创作。在面对烧制“五彩陶釉”的一次次失利,以及前途的迷茫未卜时,他坚守着“既然选定了远方,就只能无惧风雨、一路前行”的信念与情怀。他投入十年的心力,历经十年的寒暑,坚持不懈,终于在 2014 年成功研制出一种“五彩釉”,并将其命名为“南山五彩釉”。杨英才表示:“陶瓷的材质之美,是天生具备的,陶艺家凭借着情怀、才华、匠心以及巧手去唤醒泥土,施加釉彩,经过‘浴火重生’之后,使其熔铸成为一种拥有独特美感的形态。”他的“南山五彩釉”陶瓷,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作为根本,将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阳光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由蓝、绿、黄、赭石、金晶釉这五种色釉元素相互混合,并且以金属氧化物进行着色,融合了浸釉、流釉、喷釉、涂釉、刻画、装饰……众多艺术手法,经过高温烧制,通过窑变而成。其器形、胎质、釉色、彩饰以及烧制工艺,能够看到泥、看到釉、看到火,在媒介材料和空间展示形式方面,拓展了传统陶艺的基本概念和价值准则,展现出现代审美理念的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的陶艺特征,那别具一格的“艺术符号”,让人眼前一亮。
南山五彩陶釉的传奇之路
珐琅彩作为五彩釉的源头,拥有着跨越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 15 世纪中叶,它于欧洲的弗朗德斯地区(位于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地带)蓬勃发展,17 世纪从法国传入中国,彼时正处明清时期。清朝的康熙皇帝对其钟爱有加。起初,珐琅彩现身于金胎,其后在铜胎上展开试验并获成功,此即景泰蓝。到了雍正时期,皇帝发问,当下我国瓷器已闻名遐迩,可否将珐琅彩烧制于瓷器之上?相关实验在沿海的口岸城市广州进行,先在白胎上烧制,且保留金胎效果(于器皿边缘增添一些金水),最终亦获成功,此类陶瓷被称作广州彩瓷。而后,又在陶器上尝试烧制,并于佛山获得成功,这就是陶胎珐琅。但日本侵华占领香港以后,这一工艺遭受破坏,至解放前夕,陶胎珐琅彩产品停止烧制,踪迹全无,珐琅彩工艺就此断代。
在金、铜、瓷、陶上的烧制历程中,珐琅彩工艺不断变化发展。遗憾的是,这一工艺链条在解放前夕断裂,造就了历史的断层。如何传承中国的陶艺?曾接触过石湾花瓷的杨英才每每想到唐三彩,他渴望在传承这源远流长的陶艺基础上实现突破,烧制出具有岭南独特风貌的“如画陶瓷”。
2004 年,他来到三水南山,南山的美丽自然风光触发了他创作南山五彩陶釉的灵感。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何不以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阳光等自然元素,打造出独具一格的南山五彩陶釉?
想到就做。他明白,釉彩对泥巴极为苛刻,若泥巴不恰当,或者泥巴的配方有误,都会影响颜色的展现,故而要成功烧制南山五彩陶釉,就必须对泥巴了如指掌。南山的泥土富含硒元素,这对陶瓷烧制十分有利。对泥土加以改良后,其中大量的氧化铁与表面层及釉彩在窑内中温、中性气氛下长时间烧制,形成中间层,能将坯体和釉层紧密结合,永不分离,烧制出的陶瓷会产生极具深度的审美效果。
起初,他们采用传统办法,以低温烧制。低温烧制虽有成效,但终究无法契合现代审美要求。他觉得,此次恢复断代工艺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方面,必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既要保留原有光彩,又要达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困难可谓巨大。然而,既然确定了目标,就只能奋勇向前,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决不退缩。
实践、失败,再实践、再失败,接着实践……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不断完善。历经十年的摸索,无数次的尝试,他总结出经验:以金属氧化物着色,在中性火焰状态下采用中高温烧制,方可烧制出南山五彩陶釉。
2014 年 5 月 18 日,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在那个阳光明媚、鸟啼花香的上午,杨英才和妻子连付玲来到窑前,犹如古代盲婚哑嫁的新郎即将揭开新娘面纱一般,他们的心情既忐忑又满怀期待。打开窑门,一个小巧精致、色彩明艳、光芒闪耀的小口钵映入眼帘。
“成功了!五彩釉烧制成功了!”杨英才兴奋不已,欢呼雀跃。
十年磨一剑,着实不易!为此,众多人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如今,这个釉色相互交融、美妙而富有神韵的小口钵,仍然珍藏在南山陶艺术馆里。
南山五彩陶釉是对唐三彩的传承与创新,比唐三彩更为通透、灵动。唐三彩的颜色绿是绿、蓝是蓝,毫无纹路变化,而南山五彩陶釉在变化中透着通透,一丝丝釉在流动中形成了肌理,颜色鲜艳浓郁,层次分明清晰,达到了翠毛蓝的效果。
南山五彩陶釉实现了从三彩到五彩中温釉的迈进,使石湾花釉烧制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的唐三彩与西方舶来的珐琅彩的完美结合,是中原文化和以广州为代表的蓝色文明的一次交融,填补了我国彩瓷的一处空白,其创新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并且在 2017 年 7 月的三水区区级非遗项目申报中成功获批,同年 12 月又成为佛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陶艺传承与创新之路
杨英才,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杰出的陶艺家。他深知技法传承的重要性,认为祖祖辈辈传承不能让技法失传、断代,要保持古法制作的精髓。即便如今有了现代工具,效率提升,只要料的配方不变,或者在保持精神内核、工序不少的前提下,燃料与配方有所变动,他都能够接受。
从最初烧制唐三彩的 600 度,到景泰蓝、广彩的 800 度,再到石湾陶珐琅粙的 1100 度左右,直至南山五彩粙提高到 1200 度,达到镜面通透、照影清晰,釉变到窑变,这一路皆是创新的历程。
作为传承人,他明白工艺品要求重复,制作出相同的精品;而作为陶艺家,当代艺术要求不能重复,要不断突破。这两种机制存在矛盾,但他依然创作了许多天马行空的作品,以满足自己作为陶艺家的追求。他对泥巴材料进行革新,重新组织配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轻制陶泥。这种泥巴薄如纸张,厚如石头,用途广泛。
就连做饭的阿姨,在他的指导下都能将泥巴团成石头状。他烧制的石头甚至能在水上漂起来,还能用薄如纸的泥巴制作蛋壳陶、钟馗、观音等作品,里面放上一盏灯,夜晚透出的光均匀一致,温润如玉,令人心生愉悦。此外,他还创作了生命符号系列的创新作品,并努力将其打造成精品,期望后人能记住这些高水平的陶艺佳作。
杨英才在 2014 年至 2024 年期间,创作了众多精品力作。其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金、银奖,不仅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收藏,还受到国家水利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佛山市政府以及英国珍宝博物馆等机构的青睐与珍藏。从《雨落》《诗游记》《美人肩》《春夏秋冬》等经典代表作品,到《观沧海》《碧海蓝天》《月满西楼》《宛在水中》《一叶知秋》和《荷花壶承》等全新力作,皆备受欢迎,不少作品也被众多收藏爱好者珍藏。
杨英才深知,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教育。他要把实践中领悟的理念融入教育,不拘一格,引领潮流。让下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应有的陶艺培训,将陶文化与做人、做事、思考问题紧密结合,挖掘每一个幼小心灵的潜力。
对于杨英才而言,南山是片福地,是他创业的理想之所。这里位于佛山的最北端,处在珠三角的腹地,把“土天陶”放在“英才得香村”,延续并实现他的梦想,再合适不过。
他希望他们所命名的品牌,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心血做大做强,让陶瓷艺术的梦想不断延续。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久。他认为,即便受到当代艺术的培养,也一定要将自己的手法和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唯有如此,方能滋养艺术,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