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胜佼:坚守基层司法一线15年
——记民进广东省委会社法专委会委员、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马胜佼
2023年司法部授予597个司法所“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及796名同志“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称号,广州市3个司法所、3名个人榜上有名。其中,民进会员、海珠区司法局凤阳司法所所长马胜佼获得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称号。马胜佼同时兼任凤阳街道调委会调解员,海珠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自偏远山区的马胜佼,曾经一上讲台就面红耳赤,如今的侃侃而谈,源于他15年来孜孜不倦的学习,扎扎实实的实践,勤勤恳恳的总结。15年来,他坚守基层司法所一线,累计接待群众来电来访2300余人次,开展法律“六进”活动800余次,组织或参与法治宣传集市300余场,法治讲座200余场,培训调解员近2000人次,监管社区矫正对象近200人,帮教安帮对象100余人,为有关单位提供法律建议400余条,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200余宗,涉及当事人4000余人、金额过亿元。
善于创新的法律服务员
他推出“凤阳公共法律服务一码通”二维码活码,向辖内居民及时推介辖内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成立城市更新改造公共法律服务团队,主动服务辖内更新改造;参加网络直播普法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法律法规。
他开展了民法典“蒲公英”普法工程,努力提升各群体民法典意识;撰写的法治宣传和调解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主笔的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用;相关工作经验被广东省司法厅简报、人民调解杂志刊发推广;接受广州法治频道和广东公共频道专访,通过电视媒介广泛宣传司法行政工作。
2023年8月,马胜佼再次直面挑战,在市、区司法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广州法治频道,在四大视频平台同步现场直播旧楼加装电梯纠纷调解,实现了在直播中普法,在普法中化解矛盾。
他践行“能调尽调”调解理念,无论纠纷发生在何时何地,只要有助于纠纷有效化解,他都积极介入。2019年11月,黄某在卸货时不慎摔伤,虽然事发地和公司所在地均不在辖内,马胜佼依然主动介入,克服证据不足,公司人员更换等困难,最终促成黄某和货运公司达成一致。
他经过十余年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了“马师傅调解经”;独创并推广了“一案通”体验式培训法,在受理了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件后,邀请有兴趣的调解员前来参加现场调解,用鲜活的案例传授“马师傅调解经”及相关调解经验。
他构建并试行了“巡回公开调解机制”,选派调解精英巡回下沉至片区主持公开调解,在调解纠纷的同时,现场培训调解员,精准普法旁听群众。
他推进和完善了“基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借助街道调解中心这一平台,融合辖内调解资源,协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人民法院进行常态化业务对接,并结合基层实践不断丰富,努力实现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他推行了“调解首接跟进制”,首位接待纠纷当事人的调解员全流程跟进纠纷处置;构建了基层调解“三步法”,普通纠纷通过社区初步调,法律顾问专业调,调解中心联合调,实现纠纷精准有效化解。
广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公司保安在工作岗位猝死。马胜佼获悉这一情况后,迅速启动“基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联合区法院法官利用ODR(法院在线多元调解平台)进行线上视频调解,最终促成公司和家属达成一致;第2天,法院做出司法确认裁决书;第3天,所有赔偿款项汇入家属指定账户。
他推出了“当事人身份验证”举措,借助“羊城慧调解”小程序对接的公安部人口信息数据库认证当事人身份,为调解工作顺利推进夯实基础。
2020年11月,马胜佼调解旧楼加装电梯纠纷
他提出“引导纠纷化解正方向”的理念,秉承“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度尺”的原则,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表达诉求,合法合理维权的可以略高于法定标准,胡搅蛮缠的可以略低于法定标准。在一次人身损害赔偿事件调解中,伤者在谈妥后拒绝在调解文书上签名,过了半天又提出接受原协议金额,但雇佣方不愿再支付,马胜佼正告双方“成年人应有基本的契约精神”,最终说服伤者减少了百分之三的赔偿金。
他恪守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坚定信念,依法对近200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有效监管,确保了矫正转化效果;秉承安置帮教是法律温情的理念,为100余名安帮对象提供了帮助,获得了绝大部分安帮对象的认可。
他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彰显了基层司法行政干部风采。广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参与促成各出租方减免1.5万余名商户超过5亿元租金,带领辖内各调解组织化解纠纷700余宗,构建了纠纷化解一线的坚强堡垒。
他始终心系群众利益,想方设法为处在困境中的群众提供贴心的公共法律服务,而群众回馈他的是足够的信任。
2011年,陈女士因丈夫就医权益保障问题咨询他,马胜佼主动指引陈女士按照相应流程申请低保;后来因丈夫突发脑溢血,已搬到其他区的陈女士再次找到了他,他也再次给予了陈女士建议和帮助。他说,这份跨越十年的信任,是对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最好的褒奖。
马胜佼坚持能调尽调,无论纠纷发生在何时何地,只要当事人有需求,他都积极介入,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事,他从不推却。
2019年8月,某街道一位七旬老人乘坐公交车时,因司机急刹车摔伤,为争取赔偿,老人向马胜佼求助:“我年纪大了,又不懂法,请你帮帮我啊。”公交公司不在马胜佼辖区内,但他得知原委后,克服当事人距离远、事件已过数天、缺乏有效证据等困难,通过电话反复沟通,耐心细致地向公交公司宣讲《合同法》相关规定,最终促成公交公司承担了老人医药费和营养费。
总结“九阳真经”巧解矛盾纠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胜佼深知,没有扎实的法律功底、丰富的调解技巧,无法满足调解工作需求。为提高调解能力,他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坚持学习法律法规和调解技巧,并学以致用,结合调解实践消化所学的知识。
经过多年的调解探索,马胜佼总结出了调解“九阳真经”通过亮明身份经、宣讲调解经、公开案例经、分头攻关经、联合调处经、果断建议经、临时中断经、层层化解经、特事特办经等,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2019年7月的一天晚上,某运输公司跟车员卫某跟车送货至项目工地后,不幸坠入工地地下室身亡。卫某家属要求运输公司、项目方赔偿220余万元,各方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下。马胜佼介入调解后,考到人命关天,且纠纷牵连面广,便运用“联合调处经”,邀请派出所安监中队等部门参与调解;之后,他运用“分头攻关经”,分別向各当事人阐述其存在的过错、面临的风险;在各当事人因赔偿数额产生分岐而僵持不下时,运用“果断建议经”,结合法理、情理提出赔偿建议,得到各方一致认可,运输公司和项目施工方共赔偿死者家属151万元。习惯凡事多想一步的马胜佼,在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又指导当事人申请了司法确认。
马胜佼在工作中
“小马”当好头马培育调解队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马胜佼清楚地知道,想做好调解工作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只有调解员的能力和素养整体提高了,纠纷才能又快又好地化解。
在日常工作中,马胜使通过召开调解例会、开展调解培训等方式讲授调解技巧、分享调解经验,结合典型案例指导和培训调解员。同时,把不断完善的“九阳真经”和“练功口诀”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方式分享给调解员学习借鉴。他还把自己整理制作的五种调解常用材料的范本——申请书、调解会议签到表、调解记录、调解协议和案件资料等戏称为“五脏俱全”,发给所有调解员,规范调解流程,提升调解质量。
善于总结创新的马胜佼,2018年底推出了“一案通”体验式培训法。调解纠纷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下,通过办公系统和微信群发布基本案情、相关法律法规等信息,邀请有兴趣的调解员特别是新聘调解员参加现场调解,用鲜活的案例传授“九阳真经”及相关调解经验,化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调解员学习的积极性。
2019年3月,该方法获得广东省司法厅简报推广。
2019年底,马胜佼又建立起“巡回公开调解机制”。组建一支巡回公开调解精英队伍,将辖区划分为几个调解片区,由调解精英巡回下沉至片区主持公开调解。调解前,提前发布通告邀请周边调解员和群众旁听,在调解纠纷的同时,现场培训调解员,精准普法旁听群众。他还多次参編参演调解小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调解理念,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马胜佼不满足已有的调解经验,不断探索调解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为了“让群众少跑路”,他推出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统筹法律资源为居民提供从咨询、调解到法律援助的一揽子线上免费法律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及时、周到的法律服务。
2019年3月,租客齐某在租约到期后,与房东就押金退还及房屋墙壁涂损赔偿等事宜产生争议,通过网上预约申请了调解。马胜佼接到申请后,立即打电话征求房东意见,在房东表示近期无法参加调解的情况下,马胜佼又通过电话不厌其烦地向其宣讲《合同法》有关规定,明确双方责任。最终双方达成了800元墙壁修复费由齐某承担、其余费用由房东承担的一致意见,纠纷成功化解。
马胜佼还不断优化辖区内调解员队伍结构,吸收少数民族群众、外来人员等加入调解员队伍,形成优势互补的调解团队。他构建调解员联动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当事人指派相应的调解员,开展精准靶向调解;借助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民议事厅等机构进一步延伸基层调解网络,充分调动党员调解员、网格联络员等基层群众力量参与纠纷化解。
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以后,马胜佼谦虚地表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后从某种角度来看又是“从零开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还有许多像马胜佼一样的青年基层工作者和青年民进会员,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平凡而不平庸的事业默默奋斗。社会因有他们而安定温暖,国家因有他们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