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会员风采

清远民进会员何伟杰 助力“百千万工程”

信息来源:民进清远市基层委员会 时间:2023-10-11
字体: [大] [中] [小]

1111111.jpg

  我叫何伟杰,是民进清远市基层委员会的会员,民进清远市基层委员会青工委副主任,我于2013年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短视频,即兴创作了一条小视频,没想到视频发布第二天就突然火了。那次,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便开始了我的新媒体创业之路。

  没多久,我就成了清远当地比较为人熟知的小网红。当时也是微信高速发展的年代。两个月时间我便拥有了10多万粉丝,发布的视频在公众号基本保持10w+的水平,当时也算是当地第一个。突然间很多的光环在我身上,每天都有很多粉丝给我“写信”,曾经我也有过飘飘然的感觉。慢慢的,我开始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不能单纯的搞创作,更要考虑到团队的发展,转化变现是我接下来急需考虑的事情,于是我便开始接洽一些广告业务。内容与广告本身是有一定冲突的,慢慢的也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我曾经也很苦恼。也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苦恼为什么不能单纯的搞创作,也苦恼有时候连工资也发不起,更苦恼接下来我的团队应该如何发展壮大。这个时候一个广西的前辈找到我,他说愿意投资200万扶持我的团队,但前提我必须把团队全体带到广州上班。这无疑是一次机会。但是,在那个时候我的二胎儿子刚出生,父母也年迈,如果去了广州,则很难兼顾到家庭。在与家里沟通后,没想到家人也支持我出去闯一番。

  到了广州,一切都是新鲜的。我没想到公司居然有1000人之多,而我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广州,我拥有了更多的成员、资金、资源。但是,我没有了身上的光环。因为在广州没有人认识我,我等于要从零开始,这也是一个挑战。我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白云区租了一个小单间,每天6点多起床,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到天河上班。我没想过,在大公司上班,坐电梯都是要排队的。就这样就过了两年多时间,这两年多我学习了很多,跟着前辈们走南闯北,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生活也好像越来越好,但是这是物质上的。同时,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公司有着各种的kpi考核,这些kpi也在逐渐磨平我的菱角。我不再是清远乡亲们那个接地气、有才的何伟杰哥哥,我很累,我又开始矛盾了。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想:做人是为了什么?发财?健康?快乐?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我只是觉得我自己当时的状态很累很麻木。过年回家,我两岁多的儿子居然不让我抱,也不叫我。很多亲戚朋友甚至粉丝都问我为什么那么少更新作品了?是不是不做了?我也在问我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我有了回到家乡的想法。当我辞职的时候,我的老板很惊讶,他说:“为什么这么突然?你不要走,留下来吧,相信我,你是一条在大海里游的鱼,小河小溪真的不适合你。”当时我没有解释太多,因为我已经下决心回到清远了。

  回到清远,我却面临了领一个难题。团队的小伙伴普遍年轻,他们也习惯了广州的生活。当我说要回到清远,没有一个小伙伴愿意跟我回去,是一个都没有。于是,我又变回了一个人,而且时代在进步,清远也开始出现了不少其他的网红。那个时候,我真的想放弃了!碰巧当时电视台知道我回来,约我做了一个专访。我记得我当时无意间说了句:“哪怕只有一个粉丝,我也会坚持做下去。”做完采访我才发觉自己吹大了,唉,没办法,说到要做到,我还是再坚持一把吧!因为没有了团队,我要学习更多的技能,而且观众对内容也不是当年那么容易满足。随着手机行业、新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从事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了,正所谓后浪推前浪,再这样下去我的职业生涯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那段时间我把自己关在房间,我在想我的出路。由于我早期的作品都是以清远方言为主,大家也习惯了我亲切的乡音。我就在想,方言只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那时经常听到有人说清远是“文化沙漠”。我能不能透过方言,再进一步延伸我的内容呢?于是,一个栏目应运而生---《何伟杰哥哥走街镇》。我透过方言,介绍清远各个街镇的人文、历史、风俗。没想到正因为这个栏目,我又火了一把。一时间,我多了很多各个街镇的乡亲粉丝,确切来说,是朋友。而当时也有一些本土有情怀的企业愿意赞助我的拍摄,于是我的团队又慢慢组建起来了。

  慢慢的,我仿佛发现了新世界!清远,我的家乡,不是没文化的,只是缺乏宣传。我的题材变得源源不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经过前面两次的经历,我变得更加沉稳,我不会去参加太多商业性的活动。在空余时间,我更透过我的影响力去帮助一些困难的群体。例如清远的广东首例罕见病“庞贝氏症”患者宇宁,我为她拍摄了根据她原型的改编微电影,为她筹集治疗善款。另外也召集了一班热心粉丝,透过义工协会,助养了一些孤儿,至今已经持续了三年,从没间断。后来透过清城区委宣传部的推荐,我还成为了清城区的政协委员。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疫情暴发,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我的公司也受到影响。当时在办公室和小伙伴们想着该怎么办,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舆情,我就跟小伙伴们商量,要不我们去拍摄一个视频,为一线人员、为大家打打气吧?因为对疫情的恐惧,我开始以为小伙伴们会拒绝,没想到大伙都马上答应了。随机我便联系到宣传部的领导,看下能否帮忙联系拍摄事宜。由于当时口罩紧缺,宣传部领导也考虑到我们的安全,东拼西凑,领导给了我一小盒口罩,当时非常感动。视频拍摄完当天我们就制作发布,虽然是没有酬劳的创作,但是却创做了160万的播放量,那几天朋友圈都在传播我们的视频,这个视频也为大家鼓舞了士气。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也配合政府做了数十条疫情防控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更参与填词、制作抗疫歌曲《在明天》,联合全国90多个城市新媒体同时发布歌曲,累计播放量达3000多万。没想到,我们的创意、拍摄技术,可以用在文化输出与政务宣传,我们再也不用为了赚取广告费做一些违心的宣传。接到政府的宣传部门、文旅等部门日常的宣传。为了适应政务宣传更高规格的需求,我们视频的制作质量在工作过程中更是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清远地区历代都饱受洪灾困扰。但是,清远人每一次都化险为夷。2022年,清远更是经历了百年难遇的洪灾。当天,在接到市委网信办的通知后,我们便带上设备奔赴一线。当晚我们便创作了视频《清远担当》,为大家鼓舞士气。最终,我们成功渡过险境。清远,因洪灾凤凰救人牺牲而化身为凤城。清远人更是传承了凤凰的义勇精神、浴火重生的精神!

微信图片_202310110939541.jpg 微信图片_202310110939531.jpg

  近年来,在从事大量的文化记录拍摄过程中,我有了新的感悟。很多人文历史记录,是抢救式的,例如一些古村落、文物、建筑等。去年在与清远市档案馆的合作,我们拍摄了大量的清远口述史,这些纪录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一些引发人们乡愁的纪录片,更是让很多华侨有着深深的共鸣。还有一些在外求学的学子,透过我们的宣传片,了解到了家乡的发展,纷纷回到家乡投身建设。去年,与清城区委组织部合作的宣传片《归雁》,更是登上了中国组织人事报。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我们用镜头记录了无数支援乡村建设的年轻创业者,为团市委拍摄《乡村ceo》系列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在“青年助力百千万工程”“广东青年乡村ceo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上播放,制作的5条嶺南美食|清遠系列视频,通过省委网信办在香港文汇的报道。2020年何伟杰的《用清远话讲清远故事》还被广东省委网信办评为2020南粤十大好网民故事。

  这些年的工作体会,让我深深明白到,从事新媒体不仅是营生的工作,更是学习进步的过程。我热爱我的工作,也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作为新媒体人,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更要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在内容创作上,作为有一定粉丝量的kol,现今网络环境复杂,我更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盲目为了流量丢了底线。做事与做人一样,学坏一天就可以,学好却要坚持。我愿意做一个,矢志前行的逐梦人。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