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进荔湾总支关于教育的提案获区政协重视
近日,荔湾区“两会”召开。民进广州市委副主委、荔湾总支主委何冰,副主委李肖玲、李翔等人分别参加了区人大会议和区政协会议。会上,广州民进代表积极献言献策,参政议政。其中,广州民进荔湾总支提案《全面布局,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受到区政协的高度重视,区政协委员李翔同在政协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其发言受到好评,其发言内容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民进荔湾总支提案指出: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幸福荔湾”的目标,此目标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感受,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体现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共享发展”的理念。而人的幸福指数的提升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等因素有关,其中特别是教育的发展,既关系到千家万户眼前的幸福,也关系到未来的幸福,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规划中也提到了要“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但具体如何操作并未涉及。
可以说,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是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指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荔湾区还存在教育布局不均衡、优质教育数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各类学校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
随着荔湾区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本区域更多楼盘的规划和开发,及国家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辖区内人口逐步增多,本区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矛盾逐渐突出,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的矛盾尤其突出,有些地方在教育配套方面跟进慢,引起群众的不满,如保利公元九里,在售楼时的广告特别指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9月开学季,教育排第一。保利公园九里将华师附小、公立幼儿园引入社区,九年公立教育社区即享,业主省心更省钱。”但现在业主已经大量入住,而相应配套的小学没跟上,引起业主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再如广钢新城作为广州的主要楼盘,规划总建筑面积:1024万㎡,毛容积率1.56,未来居住人口可达19万,而今,相应的楼盘已经开始销售,但对应的学校尚未布局。
又如老芳村和老荔湾的优质教育不平衡,两区合并已经十年,公办初中和公办小学至今难以共享资源。老荔湾优质学校强于老芳村,老芳村省一级小学及相应的公办优质初中明显弱于老荔湾,由于两个区域采取不同的入学政策,老芳村是就近入学,老荔湾是电脑派位,教育难以共享,使老芳村的居民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少于老荔湾居民,同区教育机会不均衡,老芳村经济的发展和楼盘的销售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到大荔湾经济的发展。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
以下是来自荔湾教育网的信息:“辖区内在读中小学生99019人,在园幼儿22457人。全区在职在编教职工5452人(中学2841人,小学2214人,幼儿园327人,特殊学校70人),其中专任教师4868人。区属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在职特级教师12名,省、市名校长、名教师14名,省、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2名。”从中可见荔湾师生配比总体较弱,名师偏少,加上不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差别较大,使得优质学校家长和学生挤破头,而薄弱学校又出现招生不足情况,可以说,师资配备不均衡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
三、不同类别的教育发展不均衡
同样是来自荔湾教育网的信息:“截至2015年4月, 辖区内有中学28所(公办21所、民办7所),小学52所(公办43所、民办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公办1所、民办1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100所(公办8所,民办61所、集体办31所),托儿所15所(民办15所,无公办)。在读中小学生99019人,在园幼儿22457人。……区属省、市一级中小学34所,占公办中小学的55.7%,普通高中100%为省、市一级学校,其中真光中学、一中、四中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从中可见,荔湾区不同类别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中特别是幼儿园,公办的比例明显少,仅仅占8%,加上集体的31%,也仅仅为39%,可见政府对幼儿园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偏少;又如职业教育偏弱,区属职业技术学校仅有1所,加之职中生的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发展难度大。
四、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不平衡
家长、学生、社会和各级部门在评价学校时更多地把眼光放在学业成绩的发展上,重智轻德,少年学生本身也忽略对自身道德素养提高的要求,他们中普遍存在社会道德责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将自己应负的责任推给父母、学校、社会。2、部分少年学生缺失对社会、对长辈的感恩心态;3、少年学生普遍存在重个性轻社会的不良现象。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1、现在的少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这些孩子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家长对子女过度关爱,以致很多的孩子性格较自私,个性较自我,任性。2、大多数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3、学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不到位。4、上级部门在评价学校时偏重成绩,对道德的评价流于形式。5、部分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偏概全,过分渲染负面新闻,误导将孩子的教育问题责任全部归罪于学校,而没有承担起正确引导良好社会风气的社会责任。6、孩子的教育费用较高,不少学生认为是父母培养了自己,而不是社会培养了自己。
针对以上问题,提案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幼儿园、中小学的整体布局,确保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具体包括:1、学校布点,全面预测辖区内适龄总人口,分析人口的分布,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以方便入学为出发点,依托已有的学校进行改造、扩建,同时联合企业或社区,新建一批学校,如广钢新城、中铁国际城及保利公园九里等楼盘配套学校的建立,社会建,政府督,政府管,确保新楼盘的适龄儿童能够接受合适的教育2、师资储备,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教师编制相结合,在建设学校的同时储备师资,促使优质师资和新学校建设能够同步到位。此举可借助现有学校储备人才,可适当增加先有教师的编制,等新学校建成后,区内教师调动,这样能够确保师资及时到位。在教师培训方面,要放宽教师培训的报销制度,特别是应该取消关于出行乘坐交通工具的职称限制,教师外出学习又要不耽误教学工作,往往时间比较赶,但根据规定高级以下教师出行不能乘坐飞机(尽管有时飞机更便宜),这就浪费了时间,加上报销制度的烦琐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往往不愿意外出学习,为此,可采取抓大放小的做法,外出学习应用公务卡,相关规定侧重出行总金额标准,放宽对具体细则的规定,减少报销的烦琐性,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此外,招人时建议先面试,再笔试,毕竟教师会教比只会考重要。或者是采取先用人后根据学生、家长、学校的评价再给编制的做法,特别是要着力优先解决部分优秀在职没编教师在编制转正问题。3、招生规则的修订,关注招生片区划分的合理化、透明化和稳定化,体现公平和公正。让老芳村和老荔湾共享教育发展,真正融合成新荔湾。
第二,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职业教育。从近几年的数据可见,每年初中毕业的学生,能升入高中就读的不到六成,也就是说,还有三、四成的学生被分流到职中就读,而这部分学生流动性不大,是未来本地居民的主体之一,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本地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其教育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中生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在以后就业中的竞争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职业教育,促进职业中学的发展,可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政府投入和企业参与联动培养的做法,把学生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增强职中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为企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让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来培养人才。为此,政府可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补助或相应的政策优惠,让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互惠互利,共享发展。
第三,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促使教育优质发展。青少年的公民道德教育既关于到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幸福荔湾发展的关键,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具体做法有:
1、政府教育通过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教育专项基金等措施,适当降低教育费用,使市民能较轻松地承担非义务的高中或职业中学教育。建立教育专项基金对于个别经济因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学金,并适当扩大困难生的补助范围,让更多的人体会政府、社会对市民的关心与爱护。
2、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家庭能够成就一个甚至几个孩子。孩子们的世界在日新月异,家长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办好家长学校是非常必要。学校应该给家长学校一定的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应给相关政策),用于培训资料的印刷、培训教师等。
3、学校应充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有规划,能坚持,定细则,重落实,有时间保障,形成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体系,特别是要把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迅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加入各类义工活动中,通过实际的体验增强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社会媒体的导向应负责任,应加强记者职业道德建设,让舆论监督落在实处,营造和谐、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在解决学校与家长的矛盾中还给学校话语权,由学校、家长以外的机构(如法律部门等)专门负责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学校与家长学生的矛盾。
5、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以身作则,做个遵规守纪的好公民,给孩子树立榜样,政府可对表现突出的家庭进行表彰,以起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