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调研

把疗效好的常用低价药物纳入基本药物名录进一步满足国民用药需求的建议

信息来源:民进佛山市委会 时间:2016-12-27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各地频频出现低价药短缺的新闻。2015年上半年,多地反映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以下简称鱼精蛋白)供应紧张、甚至断货。对此,当时国家卫计委发布通告称,供应短缺是生产企业暂时停产所致。据悉,鱼精蛋白是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等必须备用的药品,现在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和北京悦康凯悦制药有限公司两家药品生产企业可以生产。这一轮鱼精蛋白短缺事件再一次把屡屡出现的低价药短缺现象放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2015年8月,北京、广东、福建等地陆续出现一种名叫放线菌素D的肿瘤化疗药物的短缺事件,许多患者家属上网发帖求药;同年,一种治疗婴儿痉挛症的常用药促皮质激素在浙江、北京等地多家医院断货,原本仅要7-8元/盒的该药,黑市竞卖到4000元/盒,有的医院甚至要求患者自备该药品后才可住院。据有关方面调查,有77%的临床医生曾遇到过廉价药品短缺的问题。

  低价药是指按我国的现有消费标准,对疾病有确切治疗效果、大众化、普及化,消费价格低于十元以下的治疗类药品。

  “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为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从2009年起我国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个品种,中成药102个品种,共307个品种。经过几年的推广使用,2012年进行了调整, 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把基药扩展为520种,其中化学药品(含生物制品)317个品种、中成药有203种。

  但是,现有的基药供需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品种数量仍不足,基药仍满足不了老百姓的用药需求

  在常见病的治疗当中,基药仍满足不了治疗需求。比如在常见慢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治疗中,在基本药物目录的治疗品种只有6种抗高血压基本药品:复方卡托普利片,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复方利血平片,尼群地平片,硝苯地平片,吲哒帕胺薄膜衣片,而具有治疗高血压适应症的药通用名有157个;治疗糖尿病唯一中成药是消渴丸,其他5种是胰岛素、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阿卡波糖,而适应症的治糖尿病的药有106个。

  二、作为基药的补充,我国推行的政府限价低价药遭遇尷尬

  药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民生用品,过去我国一直对其实行价格管制,缓解了人民群众很大部分的用药需求,鉴于当时的财政承受能力问题,作为基药的补充,当时我国仍有国家定价的常用低价药品533种。从2015年6月1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此政策的出台实施,使我国的药品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

  1、低价药一限就死,换脸就涨

  中国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曾几经变迁:1980年代末的价格“闯关”中,药价曾被彻底放开;但到1997年前后,价格飞涨,市场混乱,政府因此重新收紧管制之手,并从彻底的政府定价,演变成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2000年,当时的计委发布《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之后,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管制实行了15年。

  在全面放开最高零售限价之前,中国对药品实行三种定价形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药品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其中,由财政购买免费向特定人群发放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约有100种,占已批准上市药品数量的0.8%;其他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具体形式为最高零售限价,约2600种,占22%左右;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以外的药品,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占77%左右。

  在这种政策下,一方面出现了药价虚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规定最高零售限价的药品,很多都在市场上绝迹,虽然便宜,但想买也买不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以药养医”的难题未破,医院缺乏控制药品费用的动力,医药企业给予医生的“回扣”也未消除,很多医生没有动力给患者开便宜药。有时候就算医生想开,医院或者药房也未必会有,部分临床常用药品特别是一些经典老药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如心脏手术必需的鱼精蛋白、治疗甲亢的甲巯咪唑、治疗心衰的地高辛片、治疗高血压的降压0号等,这些药正是因为价格过低,企业不愿生产。

  经典老药和低价药是不是真的不生产了?倒也不是,因为最高零售限价是在十几年前规定的,这些年因为原材料、运输、人力成本都在上涨,所以生产低价药和经典老药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于是药企把他们改头换面,用所谓的“升级版”,换汤不换药的出现在市场上,价格升高了,原料也没有变化。有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氟哌啶醇”,每瓶的价格只有2元多,这款药已从药物清单中消失了好几年,氟哌啶醇有类似可替代药物,但患者要为替代药物多付上10多倍的价钱。

  2、药品定价审批,腐败不断

  政府限价也滋生了腐败。这些年,负责药品和医疗服务定价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爆出腐败传闻,一共五位官员先后被带走接受调查,而这五人都曾直接或间接管理过医药价格。

  3、因少利可图,低价药成了弃儿

  药品加成体制和以药养医的现实导致低价药“企业不愿生产、流通商不愿配送、医院不愿采购、医生不愿使用”

  不少药品生产的成本价和招标价之间有着较大差异,企业生产廉价药的积极性不高,要么出现“降价死”,要么为降低成本而弄虚作假,甚至不得不向定价管理者进行非法的利益输送。而且“以药养医”不变,仍然会出现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现象。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低价药最高零售价虽有所放开,但涨价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药企的生产积极性,仅从生产环节还是不能解决低价药的困境。假如药商不愿代理,药店不愿进货,医生不愿开药,这些低价药也照样不能到患者手中。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廉价药屡屡缺货的根本原因在价格。价格给它带来的利润没有吸引力,甚至是亏本的,企业当然不愿意生产。因此,政府要想办法让企业愿意生产这个产品,政策上要做一些调整,让企业有利可图。

  三、建议

  1、进一步扩大基药的品种,把疗效好的常用低价药纳入基药目录,让国民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

  2、省级以上药监部门要建立药品供需信息数据库。建立常用药品从生产、流通、库存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和分析的药品生产供应信息系统,重点监测易短缺药品原料和制剂生产供应情况,及时分析研判药品供应保障形势,做好供需衔接。

  3、政府加大投入。一方面,对生产包括基药在内的低价药生产企业给予政策补贴,保证基药和低价药的生产供应。另一方面,加快公立医院的改革,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行定量的药事服务费,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使疗效好的常用低价药实现“企业愿生产,医院愿意用,百姓用得起、并且有药用”。

作者:禅城区总支 何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