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建立“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
案由:2016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和《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规划,作为一名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倍受鼓舞的同时,更多的是从教育角度考虑解决问题。
要“建立创新型城市”,就要具有“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开展“创新性教育”,要开展“创新性教育”,关键是实施“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
如此,自然就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创新性教育”--“创新型人才” -- “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
众所皆知,“评价体系”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具有指挥棒和最终检验评判的权威功能。说白了,就是你怎样评价教育,教育就怎样开展。没有“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想开展“创新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创新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坦率的讲,我们现在实行的“教育评价督导体系”,尽管比几年前有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基本还是“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升学率依然占很高的比重)。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去指导和检验“创新教育”,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伪命题,是新时代的叶公好龙。
可见,“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是关键的节点,是一切基础的基础,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的瓶颈。没有这一点,后面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等都无从谈起。
升学率是一个常数,每年全国升学率都有一个定数。甲学校提高了,乙学校就会降低,不可能每所学校都年年提高。追求升学率就像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污染了环境,治理起来要付出成倍的代价。中国大陆目前是最讲究考分和升学率的国家,也是创新能力最弱的国家之一。2009年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可是计算机时代,这种能力已没有多少意义),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9月9日)。
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抓升学率的强度成反比。也就是说,抓升学率的强度越大,学生创新能力越低。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就是,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近来高度重视脑科学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人的任何一种习惯(思维和行为)都有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脑神经网络。不同的学习过程会形成不同的脑神经网络,从而决定了不同的思考与行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塑造和形成脑神经网络的过程。被动重复式的训练,与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明显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前者提高了知识再现的应试能力,考试容易得高分,代价是强化了定式思维和习惯,失去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后者得到的是善于灵活多变思考的大脑。而一个人的脑神经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网络结构。所以,哪一种脑神经网络和思维习惯,更有利于民族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许多领导经常强调的所谓“提高教育质量”,其内涵只是“提高考试分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把教育质量仅局限在考试分数上,实际上做着违背提高教育质量的事,增加学生负担,进行大量机械的重复训练,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更没有必要把分数看得那么神圣,更需要制定和实行“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以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办法:“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的制定是一件艰巨复杂、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意义重大。必须认识到其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从现在做起。难度肯定有,但唯有“难能“,才更显“可贵”。不难,还要我们敢闯敢干的广州人干什么?广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市作为一线城市、国际大都市,越秀区又是广州市中心城区、教育发达先进地区,自古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识,我们应该大胆尝试,率先垂范,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作出改革探索的表率。
第一,区政府要组织专家团队,认真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初步方案,形成创新教育的倒逼机制。
第二,可针对“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设立专项课题和资金,开展专项研究。
第三,与各地高校这方面的专家建立联系,提取他们的意见。参考学习外地的一些经验办法,
第四,新制定的《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中,各年级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所占比重,应大幅度下降(具体占多少要研究,个人认为不宜超过30)。
第五,要增加衡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活动、创新精神的考核指标。
第六,新制定的《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可以在部分学校试行检验,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