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十三五”公共服务的“加减乘除”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我们作为深圳人对过去取得的成绩很自豪,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再创辉煌,是摆在我们目前的工作。民进是以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为主体界别,他们的工作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民生建设紧密相关,近年来我们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结合党派的界别特色开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工作。因此,今天代表市委会围绕“十三五”期间做好公共服务的规划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意见建议。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目前政府各部门重点开展的两项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兴瑞书记在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市委确定的美好目标,我们认为,编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市未来五年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要做好“加减乘除”法,以此推进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
一、做好保障供给的“加法”
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市公共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的五年,我市增加中小学学位12.6万个,幼儿园学位13.8万个,新建普惠性幼儿园612所。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我们提供的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要求相比,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总量还是结构还是有不少的差别,“十二五”期间在政府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的情况下,我市公共服务供给依然紧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对我市义务教育的检查,我市313所小学中有222所有大班额、123所中学中有27所存在大班额的情况,可见学位尤其是公办学位的供应不足。前天在特区成立35周年的座谈会上,大疆科技的总经理汪滔就说过一段话“子女的教育、医疗,特别是一流中小学、幼儿园的多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的去留,而一流人才的去留主要是跟企业走的”,看病难、入学难、出行难等问题成为困扰市民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我们投资环境、影响我们软实力,最终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十三五”期间将民生服务的短板补齐,将历史欠账还清,尤其是对原特区外历史欠账的还清,对公共服务的规划目标一定要超前,首要的就是增加增量,要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各公共服务规划、人口规划等各项规划的叠加优势。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施,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区政府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理顺市、区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发挥市、区两级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作用。目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财政存量资金,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增量。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深圳有更多的著名高校、医院能整建制的落户深圳,带动深圳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如平湖医院投资十亿的大手笔建设项目应该更多。做好保障供应的加法,除了数量供给的增加,更要实现标准的提高和质量提升的加法,实现从数量质量的同步增加。
二、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要与加快政府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结合起来。现在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周期普遍较长,一些学校、医院列入建设计划后多年难以落地,如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寄宿高中的建设历时多年,项目建设周期长是形成我市较大数量财政存量资金的原因之一。我市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这其中既有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民对优质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原因,也有建设周期长、项目建设落地难等原因。以全市教育用地为例,在法定图则中全市确定为教育用地仍有几十个地块至今未能落实。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审批制度、行政效率不高有关,目前我们对项目建设审批的程序复杂、涉及的部门多、时间长,各审批部门基本上是串联审批,业务数据、审批流程并没有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互联互通。因此,必须在简政放权审批制度改革上做减法。
为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建议强力推进三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进投资审批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投资审批事权,加大对各区和新区下放政府投资审批权,明确建设规模、投资控制和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投资决策前移、并联审批,进一步优化流程,缩短审批周期,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管,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的高效组织实施。对社会投资项目则健全以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以属地化管理。二是推进权责清单改革,合理划分市区事权,强化市级部门制定政策标准、规划计划、资金分配和监督管理的职责,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各区的管理,将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明确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责任分工,边界清晰、流程明晰、责任落实。三是整合全市的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现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同一审批事项数据、信息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并联审批,协同办理。整合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平台,将采购办的采购平台和住房建设局的工程招投标平台合并,既提高审批效率,也防范廉政风险。
三、做好扩大投资的“乘法”
加大对公共服务投资的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展社会资本投资取得,形成政府、社会、民间各方的叠加优势。“十三五”要增加公共服务的增量,就必须增加投资,过去的五年,我市在九类重点民生领域的投资达到5,000亿元,在庞大的需求压力下,要有效缓解公共服务建设的压力,就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这既有利于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也有利于推动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目前在公共服务建设中,政府投资占的比重较大,要提高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撬动作用,2014年,全社会政府投资2717亿元,其中市区两级政府投资530亿元,占比19.5%,因此,“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充分挖掘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发挥民间投资、社会捐助等多元渠道的放大作用。“十三五”期间,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PPP(政府与社会合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加大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医院、学校、文体、养老、公园等设施。政府要加快公共服务管理方面的职能转变,将工作重点转向规划制定、标准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建设进度。
四、做好人口调控的“除法”
公共服务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直接与人相关,人口是公共服务的“分母”,是影响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个直接因素。近年来,我市人口增长虽明显放缓,但“十二五”前四年常住人口依然年均增加超过10万人,2014年达到1077.89万人,而实际管理的人口规模将近2000万。按国家最新的划分标准,我市已成为我国六个超大城市之一(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因此,“十三五”期间,按照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深圳未来还是对创新创业的青年人,对企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也会成为人口的流入地。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好人口的调控和管理,在加强人口总量有效管控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优化人口的区域分布,有效调节人口密集地区、城市中心区等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缓解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应该实事求是地面对人口的实际规模,按照深圳的实际居住人口来规划、配套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我们相信,“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公共服务通过增加供给、政府简政放权、扩大投资、控制人口这加减乘除四项措施并举,深圳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一定能取得新成效。我们各民主党派也会为这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此文系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深圳市委副主委陈倩雯在中共市委暑期恳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