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转型 以“绿”生金
——各地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绿色低碳发展
从东南沿海到东北黑土地,从红树林湿地到森林碳库,一场场以“绿色动能”为底色的变革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展开。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实践路径。今年省级两会期间,围绕森林碳汇评估、碳市场优化、生态产业融合等方向,各地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依据本地实际提交多份提案建议,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勾勒出一幅用“绿”转型、以“绿”生金、惠民共生的生态蓝图。
摸清“绿色家底”,激活区域生态资源潜能
碳汇是指通过自然或人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活动。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能力,对全球减排二氧化碳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碳市场机制下,森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可以将森林所吸收和固定的二氧化碳量,以碳信用的形式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
摸清“绿色家底”,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福建省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12%,是全国最“绿”的省份。“福建省由于缺少长期连续的实测数据,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限制了森林碳汇价值的准确定量计算。”福建省人大代表、民进福建省厦门市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傅冰洁认为,准确评估森林碳汇潜力对于缓解能源消耗增长带来的压力、降低能源对外依赖程度,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她今年向福建省两会提交了《关于福建省森林碳汇潜力准确评估及提升策略的建议》,建议开展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用于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监测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技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技术应用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碳排放数据核算为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参与国际谈判履约及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等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目前,碳排放底数不清,碳排放来源多样且复杂,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挑战大。以湖南省为例,高耗能工业企业间的综合能效差距仍然较大,难以建立企业间的标准化碳核算体系。”民建湖南省委会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中提到,要融合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建立区域碳监测网格平台。应用遥测智能化监测设备,形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调查”的“天空地”立体化的碳监测技术路线,融合数字化技术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实现各环节碳排放数据的精准溯源,提升碳排放测算精度。建议湖南省级主管部门联合龙头企业,以水泥等六类国际认定的重点行业为示范,携手企业供应商率先完成重点行业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制度创新与市场驱动并驾,构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与市场驱动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优化政策设计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双碳”目标倒逼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制度创新与市场驱动已成为构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上海是全国碳市场先行者,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调研发现,在国际规则与地方政策叠加下,航运企业面临“同一排放、多重付费”的困境,上海地方碳市场部分管理措施有待优化,能耗数据存在多头申报和审计。因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向上海市两会提交了《关于优化上海地方碳市场航运业管理模式的建议》,建议降低航运企业进入门槛,避免企业重复支付碳排放成本。健全航运业绿色减排激励机制,碳排放配额分配在现有的历史强度法的基础上,兼顾行业基准线法等方法,更好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市场驱动的另一维度——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也被不断重视。民建湖南省委会提出,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绿色碳交易市场。通过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推出更多的绿色生态价值产品,如林业债券、碳期货、水利贷款等,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资金,争取国家的低碳转型基金,打造绿色金融市场。
近年来,民进广东省委会聚焦红树林生态,试图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难题。民进广东省委会调研发现,广东省内对红树林生态价值开发的认识不全面,红树林“蓝碳”项目未形成标准化交易路径,碳汇开发的前期成本较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尚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民进广东省委会今年向省两会提交《关于加快推进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保护与利用的提案》,建议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在保护中进行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促进有效保护。推动“红树林”向“金树林”转化,通过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将“百姓生计”和“绿色大计”有机融合,进一步形成红树林“蓝碳”项目输出的成熟路径,走好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产业融合与惠民共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多元路径
生态价值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惠民共生。通过产业融合与多元化发展,能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多重目标。
在吉林,这一理念正通过“林下经济+”模式落地生根。作为国家六大重点林区,吉林以全链条产业体系激活“森林四库”,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今年,民建吉林省委会向省两会提交的《关于推进我省林下经济发展和“森林四库”建设的建议》中提到,要全链条打造林下经济产业链体系,积极探索创新林下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即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大力发展蓝莓、食用菌等林下食品产业,推动中草药、林蛙等林药产业发展,全力开发冰雪、生态资源等林下资源产业,主动对接森林康养等文旅产业。此外,建立林业碳汇测算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碳汇项目。
在广东,森林旅游产业的创新实践则为“绿水青山”注入新动能。广东省森林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今年,民革广东省委会向省两会提交《关于加快森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的建议》中提到,要统筹民生幸福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把森林旅游开发与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注重森林旅游项目策划工作,开发游览、度假、康养、研学等特色服务板块;加快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以设计提升品质,推动山林变公园、农房变民宿。要开发深度游产品,让市民“住森林小屋、吃山珍美味、品读自然山水和特色文化”,身临其境体验一场“森呼吸”。(团结报2025-2-18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