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参政议政 > 议政调研

围绕大湾区生物多样性 第五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邀请专家大咖论道献策(四)

信息来源:民进广东省委会参工处 时间:2023-04-06
字体: [大] [中] [小]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论述精神,3月30日,由民进中央主办,民进广东省委会、暨南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第五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围绕“美丽湾区:生物多样性”主题,邀请政府部门的领导、自然保护区的专家、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大咖,围坐论道,开展研讨,建言献策。


图片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执行主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香英:

  植物灭绝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所以人类活动是造成植物灭绝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植物是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国际上2000年开始组织全球植物保护战略,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单个物种的保护,由世界最大专门保护植物的国际机构,根据20多年的保护经验构建而成的,在全球6大洲已经在实行。对物种保护地位进行评估,确定优先保护物种。优先保护物种一旦确立,就要制定一个比较长期的保护计划,之后立即采取保护行动。华南植物园牵头已经对广东高等植物本底植物保护等级进行评估,全省有672种急需保护。大湾区做物种保护时尽可能结合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回归,建议成立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和大湾区统一的信息平台并建立共享机制。大湾区入侵物种比较多,要制定预防和管理措施,在做生态恢复的时候,尽可能率先筛选乡土强固碳植物,推动大湾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所长 张修玉:

  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2025年构建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观测网络,未来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30年希望整个生态系统持续好转,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全面保护,对外来入侵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对农业等等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4个,海洋7个。十一大优先领域: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及管理机制。第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第三,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第四,加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第五,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第六,实施珍稀濒危保护工程,包括中华白海豚、华南虎等等。第七,构建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第八,保障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九,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第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第十一,深化合作交流,尤其是大湾区和港澳的合作交流。


图片

  广东省电力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刘正超:

  电网建设因为自身的特点,属于点线结合的网状结构,很容易就涉及到自然保护地,进而引起建设和保护之间的矛盾。电网的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应该如何协同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一个央企,我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守依法合规的底线,坚持生态友好型电网技术建设。输电线路铁塔常常是鸟类筑巢的宝地,但这可能引起局部放电,影响电网运行安全。为此,我们学习鸟类栖息地知识,搭建人工鸟巢。以广州供电局为例,截至2022年5月,搭建了2000个鸟巢,鸟儿“入住”率超过80%,还研发了包括智能护鸟器,新型鸟巢夹取装置等,获得专利近20个。通过人工鸟巢,不仅有效降低电网的危险,还获得良好的生态效应,保护了鸟类的安全。


图片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张扬: 

  牡蛎也叫生蚝,大家并不陌生,是非常常见的海鲜,整个贝类占到水产品的70%,牡蛎占到贝类三分之一还多,2021年我国大概550万吨,占世界的80%。牡蛎可以形成牡蛎礁,为很多生物提供栖息地。我们追踪古文献和地方志,大湾区最北牡蛎礁的起始点从珠江新城到黄埔一直沿着珠江的西海岸、东海岸,从深圳一直到香港,整个大湾区是牡蛎礁非常丰富的一个区域。牡蛎礁退化有几个原因,疾病、捕捞、海岸线建设。修复性水产养殖是基于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水产养殖方式,具体说无需要投饵、不破坏原位生态、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从全球修复性水产潜力地图看,以贝藻为主体的修复性水产养殖潜力巨大。修复性水产是牡蛎礁修复的可行性途径。


图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岸带研究中心主任、红树林保护修复团队首席专家 辛琨:

  粤港澳大湾区是拥有我国最大的红树林河口,大湾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所以这里的红树林不仅要承担生态功能,同时还承担景观、科普、宣传等一系列功能,要求红树林和绿地系统融合在一起,为打造美丽湾区作出贡献。大湾区红树林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群落结构严重失衡,外来物种占主导,同时存在矮化、幼龄化;二是大量有害生物侵蚀着红树林;三是在空间上分布不连续,被养殖、道路切割,形成一个个小片段。展望和建议:第一,做好红树林空间规划;第二,科学营造红树林;第三,加强生态监测;第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第五,研发种养结合的模式和技术;第六,分类管控。


图片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香港米埔保护区湿地研究经理、博士 柯嘉敏: 

  米埔位于珠江东岸,在深圳河的河口位置,香港西北部,这里有一个国际重要湿地,米埔自然保护区就在中央湿地当中。米埔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水鸟方面,每年超过5万到6万的水鸟会在这里过冬。除鸟类外,昆虫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

  我们工作主要是做生境介入和缺失的管理,目标是生物多样性,希望可以有生境可以为候鸟提供栖息地,提供生境给原始物种。我们把整个保护区位分为开阔水域、芦苇生境、传统的运作基围等区域,作为主动管理,我们要确定实施要保育的是什么物种,哪些是特别优先保育的物种。每年我们也会做一些生境复修的过程,包括基围河道清淤,还有恢复开阔的水域。为了吸引不同的鸟,我们在每年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水位管理,以其中一个基围来讲,冬天会把水放高,越冬鸭子会来米埔度冬,它们喜欢高水位。春天和秋天会把水位放低。除了做生境工作以外,我们还有一些常规的监测,在不同的月份,我们会做不同的调查。

  米埔自然保护区有各种教育项目,包括访客中心、教育中心、观鸟屋等等,教育方向也有不同的项目,包括中小学户外学习,也有公民科学项目和培训,另外还有一些体验式活动,为家庭或者儿童特别设计的。我们也会有一些公众观赏团在不同季节或者时间会举办。我们希望把米埔自然区域打造成为湿地区域保护中心。


图片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业务助理、正高级工程师 陈清华:

  我们受政府部门委托,于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对广东省重点海域作综合的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现在报告的珠江口及毗邻海域,是指从大亚湾到江门镇海湾的这片海域,岸线类型非常多,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结果是: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9个主要红树林分布区域真红树12种,伴红树9种,伴生植物70种,鉴定到底栖动物67种,共记录到鸟类269种,占广东省有记录总数的49%。关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到72种造礁石珊瑚,总平均覆盖度15%,大亚湾群落出现部分病害情况,礁栖鱼类总平均值是0.54。关于海草生态系统,调查三个区的海草,只有两个区域存在,海草共有两种,为贝克喜盐草和日本鳗草,海草床站点生物覆盖度以及生物量以及密度差异性非常大,调查到53种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最多。

  三个生态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本土红树林植物优势不明显,部分区域底栖生态不佳,鸟类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减少;珊瑚礁覆盖度偏低,悬浮物浓度和硬珊瑚补充量之间明显负相关,对造礁石珊瑚生态影响明显;海草床面积、密度和生物量都在减少,唐家湾海草床承受比较大的污染压力和人为破坏压力,上川岛海草床受围填海工影响,已经消失。

  珠江口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建议遵循生态保护修复基本原则,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努力消除和减少人为干扰,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同时还应遵循“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思路,确保最佳生态修复效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