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 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致力于破解和谐社会系列难题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年10月09日 08:23:37  来源:新华网
 
  我国致力于破解和谐社会难题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 熊争艳 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近两年,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国外的做法与启示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社会矛盾的运动变化,在执政理念上进行适时而必要的调整和革新,防止出现社会矛盾激化而引起社会发展的大起大落。
  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培育共同遵循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黏合剂和精神纽带。
  在社会矛盾冲突高发的转型期,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使创造活力得到鼓励、社会正义得到张扬、困难群体得到保护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改革的风险分担,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是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
  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而必须发挥政府作用,政治决心、政策导向并辅以财政上的支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首要条件。
  保持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现代文明发展的基本诉求是发展与平等,有的国家正是在相对解决了这对矛盾的过程中走向强盛。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只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
  “六个必须”构成和谐社会通盘方案
  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并决定六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提出了“六个必须”,依次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从百姓身边“五件事”看构建和谐社会
  群众利益无小事。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要从百姓身边事做起,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做好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五件事情。
  扩大就业: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社会保障: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理顺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信访在和谐中回稳
  近年来,我国信访形势出现了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下降、初信初访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等四大积极变化。
  信访总量下降。据国家信访局介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与上年相比下降6.5%。
  集体上访下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与2004年基本持平、人次下降14%。
  初信初访下降。2005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初信初访量下降9.1%,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2%。
  信访秩序好转。各地大部分信访群众能够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到指定地点反映问题,并遵守接待场所的秩序。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重点已转到制度建设层面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在10月3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文指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文章表示,胡锦涛、温家宝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