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 共议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珠海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杨大平
 
  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强党、治市、理政、创业、为民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珠海的历史使命,也是珠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特别是“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难点和结症: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作用和效应没有充分释放,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人均收入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珠海。
  一、制约珠海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珠海农业伴随着特区建设和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经营农业向市场化开发农业转变,由农产品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但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解决,已成为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实现转移。 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2。85万,从业劳动力9.8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7.12万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55.4%,农村剩余劳动力3.03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23.6%。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大。2003年全市农(渔)民人均纯收入为5517元,比1998年增长45%,五年年均增长 7.8%,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没有明显缩小,依然为3倍。农民收入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较单一,据调查,全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77。2%来自第一产业,来自于二、三产业的仅占22.7%。三是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据调查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仅2。?万人, 占从业劳动力的27.5%,占当地从事二三产业总人数5。9万的45。76%,其中在当地企业务工的1.38万人,仅占当地企业工人总人数7。15万人的 19.3%。此外,体制、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诸多限制,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数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农民的隐形负担重。同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层次较低,全市参加社会保险农民8937人,享受低保农民3554人,分别占农业人口的3.51%和1.39%。
  二、实现珠海城乡协调发展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关键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一)创新就业机制和方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珠海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是工业化急需的熟练产业工人“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招工难‘’ 和”就业难“同时出现,说明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矛盾是当前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健全机制、培训技能、开发岗位等方面着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转移到非农产业,鼓励农民”进厂“”进城“,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市、区劳动保障管理部门把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延伸到镇、村,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为征地农民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职业能力测试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免费就业服务和”一三一‘’(即一年内为征地农民提供一次性职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一次减免转岗培训)专门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建立农村居民就业培训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失业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镇为主体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发挥各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作用,充分依托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力量,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谋生技能,适应城镇社会的生产、生活。各区对辖区16-35岁、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原则上组织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三次免费职业介绍和一次免费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鉴定,切实提高就业技能和转换职业的能力。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可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同类培训价格标准,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培训补贴经费由区、镇(街道)按比例承担。
  开发适销对路的就业岗位。一是开拓“家庭弹性务工方式”,适量引进适合集中配料、统一销售、分散生产的企业,使那些不能适应大工厂高强度流水作业的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上岗劳动。二是实施“户户有物业”工程,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用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物业抵偿征地补偿,使失地农民“失地不断生计”,由农民变为小业主。三是发展为工业园区配套的服务业,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产品销售、运输、生活物资配送服务等为工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工作。四是实施“户户有工人”工程。鼓励企业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凡农民能做的工种,优先给农民,确保每户有一个“2030”人员实现非农就业,保证他们有固定的工资收入。
  (二)加快工业西进步伐,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珠海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改造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的生活方式,使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以城镇带动农村,从城镇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渠道,从市场拓展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从城镇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门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一是加快工业西进步伐。西部地区是珠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03年斗门、金湾两区的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62%,工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优势突出。各区、各镇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特色经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大力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发展特色经济。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配套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把工业园区作为对外经 .济技术合作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实现经济与社会、工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一是提高工业园区的综合开发水平。按照市管规划、区抓协调、镇为责任主体、利益留在镇村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去生活配套小区的建设,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园区开发与城镇相协调,发挥园区开发更大的带动作用。二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以产业为支撑,做到园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使工业向园区集聚,以园区为“推动力”拓展城镇,带动相关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加快珠海西部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三是打造西部新城。全力构筑“双城结构、带状布局,组团发展” 的城市发展框架,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西城,实现东西双城的协调发展。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中心镇集中,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城,提高城市集聚和规模效应,为“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创造条件。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鼓励工业企业支持和服务农业,大力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培育名优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据资源、区位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型尤其是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按“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农业进基地”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搭建平台。二是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把发展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质量档次、加工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构筑珠海农业产业新优势。加快实施“一条鱼,一棵菜、一杯奶”农业“三个一‘’工程,集中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发展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和奶牛畜牧业,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导产业。
  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支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扶持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研究和掌握国内外市场情况、各国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将政策信息和市场需要的产品及其品种、数量、质量、标准提供给农民,组织农户进行生产和销售,提供农产品技术研发与服务,代表农民与有关方面谈判,维护农户权益。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兴建大型农产品(水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农产品流通运输业。让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成为农民扩就业、农产品实现增值的重要渠道。
  (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给予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多的关注,像发展城市、发展农业一样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各区中,尤其要重点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珠海长期来农村公共财政缺位,区一级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近几年这种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解决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问题,关键要建立和完善根据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基本需求向农村确定转移支付的制度。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增加一部分市财政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尽快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区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充分利用WT0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
  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并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各级财政补贴配套资金,逐步提高财政补贴的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鼓励、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适合农村特点的贷款方式,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焕发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增强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支持。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巩固现有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