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 共议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点滴体会
 
金 依 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之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作为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改革开放的前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教育生态,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专家认为,所谓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这一环境系统包括三个方面:(1)以教育为中心,由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2)以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由整个教育系统构成的环境;(3)以个体发展为主线,由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外部环境组成的系统。笔者试从基础教育社会环境的角度,谈谈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环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和理解。
  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从政治层面上讲,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工程,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工程。目前,深圳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居全国第一,人口也从改革开放前的几万超常规增长到数百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圳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使得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比如,户籍人口与非常住人口严重的倒挂所带来的教育、交通、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就成了深圳市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难题。依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 3000美元跨越的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个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已成当务之急。
  据统计,深圳常住人口 570万,其中户籍人口150万,而实际的时间人口数却高达1200万。暂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近八成。深圳的在读中小学学生中,50%以上是非常住人口子女,这种户籍人口子女与非常住人口子女就读数的倒挂比例之大,远远超过北京、上海(北京、上海非常住人口子女就读数不到学生总数的4%),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即使流动人口密集的广州市,非常住人口子女就读比例也只有28%。深圳的这种状况,构成了深圳特殊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个学童牵动一个家庭,影响祖孙三代,让众多亲戚牵肠挂肚。中国百姓素有望子成龙、崇尚教育的传统情结,为孩子读书上学,他们可以“孟母三迁”,也可能铤而走险。从这个角度讲,基础教育问题是一个牵动整个社会神经末梢的敏感问题,一个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巨大的潜在因素。试想,一旦非常住人口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会出现怎样的社会震荡?
  历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深圳非常住人口子女读书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插花地”的教育缺失可以说是深圳教育生态环境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所谓“插花地”指的是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无政府状态的边缘地带,位于龙岗区和罗湖区之间就有这么一带“插花地”。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这个两不管地区的人口发展、城市规划一直处于无法无天、杂乱无序的状态。据初步调查,到2004年正式划归罗湖区时,“插花地”已有人口约14万,其中90%以上属于非户籍人口。按常规,14万人口的地方需要配套建设2所初中和6所小学,但到目前为止,这里没有一所公办学校。辖区内绝大多数的学龄儿童就散落在几所私人举办的简易学校或非法学校读书。这些学校大多设施简陋,师资贫弱,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有些甚至直接租用民房当教室,采光差,空气不对流,几十个学生挤在20多平方的房间里,天气一热,汗气熏天。这种情形曾经让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的区政协委员们非常震惊:在繁荣昌盛的特区里,还有这么多孩子在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学习。而且不难想像,无论清理“三无人员”,还是拆除违章建筑, 如果不能妥善安排学生就读,就可能触发群体的上访、投诉,甚至更大的社会矛盾。如果说,再有孩子因此辍学、失学,成为新一代文盲,甚至走向犯罪并进而摧残一个圆满的家庭,这种负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将会是怎样的社会灾难?换句话说,教育环境的恶化将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非户籍人口或暂住人口,占深圳人口的大多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他们来深圳,或为事业发展,或为衣食生计。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了这个城市的富裕一族,但大多数来自偏远穷困地区的农民工,却成了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而且,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他们生活条件较差,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不打算再离开深圳回到原住地的,而是希望永久地在深圳滞留下来。按照深圳目前的政策,他们几乎没有希望转为深圳户籍,这注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沦为这个新兴移民城市的“边缘人”。这也正是历次“三无人员”清理过后又卷土重来、窝棚搭建屡拆不尽的重要原因。从深层上看来,特区“边缘人”的出现及其子女要求享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深圳特区弱势群体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诉求,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各社会阶层和所有社会成员要求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愿望。它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政府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于社会主义特区大家庭中。因此,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我们无法想像,一个有大量儿童辍学、失学的地方,会有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景象。因此,深圳市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创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以促进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重要基础。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而高度发达的教育和以教育为核心的学习性社会,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重要内涵和标志。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根本要靠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深圳市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优势明显,成了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为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精神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但由于多年来教育预留地不足、教育规划的滞后以及配套措施不利,深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问题不但始终未能圆满解决,而且还有日趋严重的势头。光是前面提到的罗湖“插花地”,就有一千多失学儿童。类似 “插花地”的地方,深圳还有多少?这不能不使人产生深深的忧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过程中难道还要长久地拖着一条教育生态失衡的尾巴?
  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从本质上说,就是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的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国家要为每一位学龄儿童和少年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义务教育的根本特征就是公平和均衡。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是其核心价值取向。政府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提升教育的公平程度。深圳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要特别关心弱势群众的教育需求,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深圳目前的具体情况来说,首要问题是均衡发展,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均衡发展应该成为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即追求一种理想、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状态。二是政府为义务教育提供尽可能均衡发展的办学条件,即政府要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以及宏观调控等具体行为中落实均衡发展的任务。
  当然,均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而是更应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现阶段是要着力打破基础教育过分不均衡的现象,缩小校际间过大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少搞一些“锦上添花”的噱头,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在扶助薄弱学校发展的同时,不抑制优质学校的发展。因为,在办学条件差距的背后,是师资质量的差距和教学质量的差距,进而是人与人之间发展条件和空间的差距!当太多的等级学校的电脑一次又一次更新换代的时候,我们的政府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给民办学校以实际的扶持政策?给亟待上学的深圳农民工子女提供经济型标准学校?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的是短板,而非长板。因此,衡量深圳教育生态环境的应该是包括民办教育教育在内的各种指标,而非最好的等级学校。只有当各级各类学校都实现了现代化,深圳才能底气十足地宣布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诚然,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深圳要以广博的胸怀兼容所有来深就业定居的人们,让他们的子女享有和谐的教育生态。但深圳毕竟只是深圳,深圳的自然资源、空间容量十分有限,因此,深圳又必须从长计议,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合理筹划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规模问题,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两个控制”的思路:一是控制非户籍常住人口就业人员子女在深就读数量,二是在数量上控制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这是非常务实而又必要的。深圳确实需要在规范调整提高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同时,按有关政策界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就业人员子女在深就读的条件。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旧城改造和“插花地”的清理,加强学校的布局规划,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学校的建设问题,从根本上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最基础、最根本、影响最深远的奠基工程,它是公平的、均衡的,人性化的,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过程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解决,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熟练的操作技巧,但是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了理想的引领,脚下就会有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