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 多党合作与和谐社会论坛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深圳市委 冯永杰
 
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基础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科学、非常英明的决定。面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为民众所关注和困惑的社会焦点问题,这个决定无疑是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因此而深得民心,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关于和谐社会的性质,在《决定》中已经有明确的界定:“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明显区别于中外思想史上描述过的那种游离现实、超脱尘世的“大同社会”和“乌托邦”。而要成功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除了不断积累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物质财富之外,还必须努力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培植可以激励、愉悦和净化社会成员心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和谐文化。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维持和促进不同的社会生存发展的血液。我们要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大厦,就一定要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作为奠基石。可以说,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
 
不容忽视的文化变异现象
  就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而言,文化的枯荣和社会的兴衰应该是保持同步的。盛唐时代的“贞观之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一种古代的和谐社会典范。而伴随着太平盛世崛起的,是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发展高峰。按理说,现在的改革开放时代,也应当带来相应的文化发展高峰,但实际上却出现了我们不想看到的文化衰落乃至变异的现象。所谓变异,就是在各种鱼龙混杂的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出现了危机。由于我们的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蜂拥而入的外来文化缺乏自身甄别能力,一味盲目崇拜仿效,从一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的交流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我们并非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对于全世界优秀的文化我们向来是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把各种有害的文化垃圾当成时尚之物来疯狂追求。对于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应坚决拒之于门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外来文化的渗透渠道更加畅通无阻,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审美原则相悖的各种落后的、颓废的、腐朽思想观念,正在蚕食着一些国民特别是孩子的心灵。我们的年轻一代中有人正在对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史和勤劳朴实的本色丧失兴趣,对崇高理想的树立、人生信念的坚守和意志的磨砺等成长因素丧失兴趣,将许多宝贵的青春年华倾注于各种低俗的人生游戏,结果犯罪者有之,吸毒者有之,成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者有之……有的年轻人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国外传统节庆羡慕不已,顶礼膜拜,而对中华民族沿袭几千年的传统佳节却漠然视之。
  文化的变异现象已经蔓延到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渗透到不同的领域和门类,“连月亮也是美国的圆”这句历史上被作为崇洋媚外典型批判的言论,如今早已被唐而皇之的行为所诠释。文学的边缘化、贵族化;艺术的另类化、低俗化;文化的过分商业化和娱乐化,都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以现在民众平时接触最多的影视文化而言,就存在着畸形发展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充斥于银幕与荧屏是的封建帝王的宫廷秘史、贵族家庭的风流韵事,江湖派系的打打杀杀,连儿童所喜爱的卡通片都让宣传日本民族意识的东西占了绝对的上风。吸毒的泛滥,暗娼的死灰复燃,艾滋病的蔓延,凶杀、诈骗、色情之类的文化载体屡禁不止,天伦的颠倒、道德的崩溃、人性的扭曲,老百姓对社会治安的强烈不满,所有这一切都与文化的严重失衡即不和谐有关。如果我们对种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变异现象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我们的文化基因被剥离和取代,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实现和谐的支撑点。
 
关于发展和谐文化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使我们意识到以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架桥铺路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对此,作为民主党派队伍中的一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加强对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文化艺术批评工作
  建设和谐文化既然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必须从人力和物力上加强对这个专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提供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要让全国人民都明白:什么是和谐文化?如何参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对和谐文化的保护?由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文化艺术的批评出现了误区,很少有人对文化领域的种种不和谐音发表批评意见,造成了不良文化现象泛滥成灾。在任何时候,负有激浊扬清使命的文化批评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批评家应该消除各种顾虑,对社会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进文化,屏弃垃圾文化。全面提高国民对文化产品优劣真伪的辩识能力。崇尚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批评,是不能与文革时代无限上纲的大批判相提并论的。我们的文化艺术批评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负责任的捧场,谨小慎微的跟风,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信口雌黄,使严肃的批评失去了高尚的灵魂。现在是批评家们发扬鲁迅精神的时候了。
  二、纠正教学上的偏食倾向,全面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力
  教育是培植文化的土壤和哺育文化的摇篮。面对各种现代思潮的压力和市场的挑战,我们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过分强调电脑的使用,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过分强调外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母语的掌握,这与世界上正在快速形成的汉语学习热形成了带讽刺意味的对比。针对时下有不少教育单位这种重外语、轻母语的教学偏食现象,建议各教育单位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单位和学前教育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提高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加重教材中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经典选读成分。恢复汉字规范书写课程,提倡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守法、尊重师长的传统道德观念。要重视在学生中开展本民族传统佳节的喜庆活动,特别要在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启蒙教育,开展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专题教育。
  三、大力扶持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和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创作活动,使文化艺术回归民众,恢复对人民作家、人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的评定和奖励
  针对社会上一些现代文化派系公开鼓吹文化艺术要脱离生活、脱离政治、脱离民众的现象,各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各文化宫馆都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把分散在民间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充分调动起来,使文化艺术重新回归人民大众。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先进文化创作力量的培养和支持,包括在创作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级别的待遇,特别是对高雅文化、主旋律文化创作力量的支持,对今后的和谐文化建设会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不能让市场化压倒民族化,让自由化冲淡大众化。对历史上为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民作家、人民艺术家要重新树碑立传,并且大力培养和扶持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步、与人民同步的新一代人民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在不久前刚刚召开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换届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他要求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们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神圣使命,深刻阐述了文艺工作在党和人民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和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是一个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纲领性文件。温家宝总理也在大会上发表了《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讲话,要求文学艺术家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说明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工作已经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的和谐文化创造者就有了住新骨。民进是教育和文化艺术人才相对比较集中的党派,在建设和谐文化上应当有更多的投入和付出。而以多党合作为特征的统一战线,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中坚力量。我相信只要大家协力同心,与执政党的前进步伐保持高度一致,在建设和谐文化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一定会不辱使命,大有作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