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 多党合作与和谐社会论坛

公民的人文素质是构建和谐东莞的基础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东莞市委 卢 红
 
  提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新目标并作出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重要问题决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是全社会也是东莞目前的重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构建和谐东莞的坚实基础。从东莞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来看,离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和提升公民的人文素质,为构建和谐东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人文素质 东莞 公民 构建途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新概念,并把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对于正视和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决定)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城市,在新世纪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应对新矛盾、新问题,真正把东莞建设为和谐社会,是摆在政府以及每一个公民面前的重大任务。在建立起促使 “社会和谐”运行的社会机制的过程中,公民的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构建和谐东莞的坚实基础。
  一、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什么叫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社会一词的定义是“一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也叫人类社会的形态。二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的人群。” [1] 可见抽掉了人,社会就是一个空壳。而人的素质又体现社会的文明状态。原始人茹毛饮血,谈不上什么人文素质,那样的社会只能叫做野蛮落后的社会。随着历史的推进,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的素质不断地提高,而其中社会成员的人文素质质量如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学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2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
  公民人文素质的质量既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一个社会的人文素质质量是一个社会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它是人类文明成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珍惜生命,富有爱心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公民人文素质及其日常行为的体现。
  (二)人文素质及其质量是决定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指的是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如何使一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其部分紧密联系、协同发展;如何使社会各民族、各阶级或各阶层(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平民、赤贫者)之间缩小利益差距、减少利益冲突;如何在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多种手段去协调上述各种关系及其矛盾,去整合社会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从而达到社会协调发展之目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要迫切完成的战略性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公民人文素质的质量。
  首先,在一个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代替人民行使权力参与决策的公民的人文素质如何,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执政党领袖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否影响极大。文革十年动乱就是一个明证。
  其次,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必须具有凝聚力。而这 个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设计和倡导者,应该是具有高度人文素质的公民,其设计和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社会的潮流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如邓小平倡导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等就是这样的理念。
  再次,在和谐社会里,社会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和各种规范都能为绝大多数公民所自觉遵循,并且他们对社会的规划和前景深切地关注。而这样的公民,必定是具备高度人文素质或达到一定程度人文素质的个体。
  如此看来,公民的人文素质及其质量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和谐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
  在现代文明国度里和谐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该懂得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这是人文精神的起点。在人的尊严之意义上,康德指出:“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3 ]周国平认为这里的“人是目的”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4 ]。即既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的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同时又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的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要追求最大而永久的幸福,必须考虑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的结合,这是人的理性本质要求。” 5
  (二)应该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这是公民为国奉献的内在动力,只有具备这种素质才能够担负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一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之一。
  (三)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它是指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履行法定义务,特别应该具备依法治国和政治权利平等的观念。一个和谐社会,必定是法制社会。
  (四)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主要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等。社会公德意识及其行为表现是代表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具体形象。
  (五)应具有高度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一诺千金”等等,都是在说诚信的极端重要性。社会有了诚信和合作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诚实守信的前提是个体的自尊。
  此外,和谐社会公民的人文素质还应该具备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等。
  当然要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实现良好的人文环境,必须要有强大物质基础,要有健全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做后盾。
  三、培养和提升公民的人文素质,建立一个和谐东莞
  随着东莞经济的长足发展,政府在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围绕创新发展能力,我市组织实施“四大工程”,“三大城市”文化品牌。逐步建立了一个市、镇、村三级比较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这些建设举措对提升公民的人文素质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从现状来看,东莞公民人文素质即软实力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一)东莞的人口结构及人文素质现状
  首先,从人口及其文化水平来看。根据2005年《东莞统计年鉴》的统计,2004年全市户籍人口总数161.9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486.95万人万人 总人口648.92万人。 6 东莞并不缺人,缺的只是人才和高质量人文素质的公民。东莞的人口素质与人才结构的确令人不太乐观:在东莞600多万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 13.84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00.42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383.00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112.77万人,文盲人口8.47万人。每10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者仅为2147人。 7 绝大多数劳动力都是内地的农民,而在内地农村的许多地区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未普及。也就是说东莞的工人很大一部分连初中都未毕业。正如刘志庚市长指出: “人的整体素质滞后于经济发展。” [ 8]
  公民的总体文化程度制约着人文素质的质量。正是因为如此,当人们一提到外来工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对东莞的劳动贡献,而强调他们缺乏社会公德和法制意识;当人们一提及那些有钱而没有文化的居民时,往往会忽略他们经商的才干及其贡献,而强调他们不懂得尊重人格、缺乏爱心。
  其次,从东莞人口特殊的二元结构来看。有户口的市民组成一个社会,没有户口的外来人口组成一个社会,两者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以及子的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而政府对公共福利事业的投入根据国家政策往往又只能按前者的数量来考虑(如对警力的投入、社会保险等)。后者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关心的是眼前的利益即工资待遇,最多只关注本单位现状。由于自卑感和缺乏归属感,他们往往是学到一门手艺和积攒到一笔钱后就走人。在无户籍人口中有少数白领,其中包括高素质人才,由于他们不太满意东莞的人文环境,也把这里仅仅作为一个操练人生的驿站。这些暂住人口似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自然无法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东莞的发展很少关注或缺乏深层次的关注。
  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仅靠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数据是不可能堆积起来的,它应是全体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共同的梦想。“生态之都”巴西库里奇巴市的市长杰米.雷勒认为:“对于城市的梦想首先存在于市民的头脑中,市长的责任是要将人们对梦想产生的力量集中起来。[9]”假如我们大多数市民的梦想都与东莞无关,那么我们社会的音符就不可能和谐,因而也就不能奏出现代化城市的最强音来。
  再次,从人口素养的两极分化来看。东莞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84万人口,集中在国家机关、教育文化医疗单位以及企业的管理队伍,而市民的另一端还存在8.47万文盲。
  文化水平是公民具备人文素质的前提。大面积的低文化人口和无文化人口的存在以及人口素养的两极分化,使得东莞的城市形象受到很大影响。笔者在某长途汽车站遇到一个深圳女青年打听交通路线。她说:“东莞怎么是这样的?问了司机、保安好几个人都不理,非常冷漠。深圳完全不是这样……”;再如,我市治安队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令市民和过客不满。还有少数腰包很鼓胀,但缺乏人文素质的人,以钱压人、以强凌弱等。倘若这些现象不改变,和谐东莞就无从实现。
  当然也不排除有高文化低素质的现象。如有个别文化人缺乏公德,人文素质极差。
  总之,无论是低文化低素质还是高文化低素质,我市公民的人文素质还存在严重的缺失,这就给和谐东莞的建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面对现实,勇敢地迎接挑战,努力寻找最佳对策并实践之,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培养和提升公民的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把培养公民意识当作可持续的任务来抓
  首先这种公民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整个过程。现代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意味着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为社会培养能够理性地担当起社会责任的实践主体,而不是培养出只会应试的书生。培养公民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同时,也要给成人充电。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公民意识教育活动。此外,政府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一系列的活动。把大型活动和街头文化结合起来,把各种层次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如深圳举办的以“鉴赏和品位”为主题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等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目前我市图书馆每周末开设的公益性讲座是一个好的范例。
  再次,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公民意识。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宣传市民守则、举办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的专题报道、市民参与讨论评述,树立典型,扬褒抑贬。同时要增加公益广告,利用十字路口的显要处和公汽的车身和车里的视频,不失时机打出简明扼要、深刻生动的人性化的广告。如:“您的一言一行,就是东莞的形象”等等。
  总之,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深入持久,与其耗资百万千万请大腕明星来热闹一番,还不如把钱用在刀刃上,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文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处理好包装文化和打造文化的关系,并且把后者作为行为的落足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普及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之目的。
  2.对国家公务员以及文化技术人才严格要求,使其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国家公务员是公民人文素质的领头羊,应以“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为行动指南,自觉接受广大公民的监督和评判。特别是在关键部门的政府官员,应当增强和老百姓交流的透明度(薄熙来在做大连市市长期间经常与市民直接对话),在其中了解人民的意愿,接受人民的监督,抵制腐败的侵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集思广益,提出有利于东莞发展和全市各阶层利益的、具有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理念和规划来。政府应当进一步有计划地组织和选送公务员去相关的地方学习进修,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各单位在要求文化技术人才不断更新业务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考核。对公务员和其他文化技术人才,在招聘和试用期间要注重其人文素质及其行为表现,不能一概地只看学历。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双高精英人才。
  3.尽可能为培养和提高广大民工的人文素质创造条件
  在解决好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和协调劳资矛盾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升民工的人文素质。胡锦涛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指出:“和谐社会就是要关注弱势群体。”我市领导也不止一次说过:“不能因为治安问题就排斥外来人口,东莞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外来人口。”
  东莞民工这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弱势群体,其法制意识和公德意识都比较薄弱,有的甚至连交通规则都一无所知。为了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但真正落实却有难度。一位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向笔者透露,劳动部门发给外来工必读的小册子(包括劳动法和交通规则等内容),本来已到工人手中,但老板和厂长知道后大发雷霆,马上叫收回来。由此看来,某些企业主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用愚昧政策控制工人的生长和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抽查各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落实情况。另外,要树立重视职工人文素质培训的企业为模范,积极倡导他们的作法。此外,市镇区可以成立民工俱乐部和民工补习学校,利用周末和假节日开展文娱活动,补习文化、法律、社会公德等知识。使他们从“家园归属心理”、“单位归属心理”向“社会归属心理”转变。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可以给东莞带来长治久安,同时又可以缓解“民工荒”的矛盾。假如占东莞人口五分之四的公民(主要的劳动力)的人文素质都提高了,都关注东莞的命运了,那么和谐东莞也就差不多实现了。如果东莞舍得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那将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4.引导富裕公民树立“三次分配”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为了解决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政府应当在建立起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富裕者树立‘三次分配’的观念,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医疗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成思危语)抽肥补瘦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做法,这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东莞今天的经济繁荣和企业主的发达是建立在百万民工血汗劳动基础上的,有的民工家庭为此付出了几代人的代价。如果富裕者能够在经济上对其有所支持和帮助,那么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东莞大有裨益。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暴发户和赤贫者同时出现的时候,社会难以长治久安。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地、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富裕者树立起“三次分配”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且有所作为,如果那样将会取得可喜的社会效益。
  东莞的企业主中已有了这方面的模范,和谐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企业主。
  5.积极开展扫盲活动
  东莞的8万多文盲,除民工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本土乡镇的村民。这些公民对家乡有朴素的甚至深厚的情感,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为零,因而无法升华为公民意识,很难养成基本的人文素质。所以政府应该考虑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扫盲运动。从识字和学说普通话起步,然后再层层深入,力争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让文盲在东莞的土地上消失。
  综上所述,社会与人文素质密不可分,和谐社会的公民应该具备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东莞的基础,也是东莞是否能够实现现代制造业城市的关键。如果东莞缺失人文精神,公民缺失人文素质,那么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那也是异化的发展,没有前途的发展,那样的发展只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因此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东莞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改变目前东莞人文素质严重缺失的状况,努力培养和提升全体公民的人文素质,才能为构建和谐东莞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
  [2][3] [4]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N] 文汇报,2002-12-1
  [5]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2000,239
  [6] 东莞年鉴社,2005年东莞统计年鉴 2005,103
  [7] 王国付,杨忠东,从惠州、东莞两市人口增长及相关情况对比浅析可持续发展,惠州统计信息网,惠州人口分析2003-03-21(43)
  [8] 刘志庚:东莞市13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
  Humanism Diathesis of the Citizens is a Strong Found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Dongguan city
  Abstrac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brought forward a new target of building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the whole society‘s significant task to strive for the goal. Dongguan is not an exception, too. During the process the citizens’ favorable humanism diathesi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for it is a strong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Dongguan.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Dongguan to achieve it, judging from its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citizens‘ humanism diathesis. Thus we should tak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fact to explore an approach and method to chan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during our practi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citizens’ humanism diathesis, and at last to build up a strong foundation of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Dongguan.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humanism diathesis, Dongguan, citizens, approach
  作者简介:卢红:重庆人,中学高级教师, 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注:此文已在〈〈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发表,2006 第13卷 第6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