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同为广东自主创新献一策

《建设广东技工教育强省的建议和措施》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广东省委 王秋梅
 
  总的思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广东技工教育”作为发展的指针,协调四大关系,突破三个瓶颈,强化二种理念,抓好一项工程。
  一、协调四大关系
  1、协调广东技工教育的发展与广东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广东技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经济发展的要求,缺口达150万人;培养技能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广东产业升级的需要,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2、协调广东技工教育区域内均衡与不均衡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接受技工教育的机会,协调技工教育区域内均衡与不均衡发展的关系等等,促进广东技工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珠三角洲地区与粤东、粤西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二是区域内由于条块分割,管辖权多层级而造成的不平衡,比如,厅直属技校与不是厅直属技校在资源分配时的差距太大。
  3、协调广东技工教育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处理好这个关系方面,既要立足于广东技工教育的实际,从当前急迫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整体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又要着眼于广东技工教育的长远发展,做好中长期规划。
  4、协调技工教育数量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关系。目前,广东技工学校培养的高级工、技师,总体来说,数量不多,质量不是太高。分析广东技工教育的效益时,不仅要看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还要看培养的质量如何。而学生的质量主要从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衡量,其就业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就业的收入、就业的稳定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破三个瓶颈--体制、经费、师资
  (一)体制问题
  1、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问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政策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体系。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既从属于教育体系又从属于劳动与就业系统的特征,推动技工学校发展的法规政策不多,还须进一步加强发展技工学校的立法,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如把技工学校及技师学院的招生纳入高职院校统一招生的范畴,以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技师学院应独立建制,并定位于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从法规政策上制度上明确广东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同等享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待遇,明确高级技工学校高技工毕业文凭等同于大专毕业证书,中技生毕业文凭等同于高中毕业文凭,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双证书”问题;加大力度落实对技能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待遇问题,切实从上至下重视高技术技能人才。
  2、管理体制问题。建议加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全省技校的统筹、规划、管理,整合全省技工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相近、学校相邻的技校进行合并。目前,各技工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太多,仅模具专业就有110所技校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设备投入非常大,各校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太大。
  3、办学体制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安排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统筹考虑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合理布局和专业结构,并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专业重复设置,建议每个地级市建立一所优质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建立一个实训中心,达到资源共享。各县只需设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其职能: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对口的技校或高职院校建立联系,为该县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支持,起到招生与就业网点的作用。
  二是要求企业必须支持职业教育,明确企业应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的任务,否则,企业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
  三是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民办技工教育的发展。试行国有民办技校转制探索,建立“国有教育资产管理公司”。开拓技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联合办学的新机制。
  四是加快建立与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职教与普教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使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道路更畅通。
  (二)经费问题
  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规范教育投入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技工教育经费的投入。技工教育的投入应由政府、企业、受教育者及家庭分别承担。建议:
  1、继续发挥政府资助的主导作用,改革财政性技工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逐步按照技工学校学生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拨款。
  2、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除了每年的“扶贫生”有支持外,对没有纳入政府扶贫范围的贫困生,建立助学贷款制度,给予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特困学生“免息助学贷款”,给予贫困残疾学生免费学习。
  3、实行“政府贴息、银行贷款、学校还本”政策,解决学校扩招后急需的基建投入和设备投入问题。
  4、改革技工学校的收费政策,按照优质优价和不同投资主体采取不同收费标准的原则,适当拉开收费差距。
  5、开放技工教育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其做法可以是:政府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学校租赁办学;或实行股份制合作办学之路。
  (三)师资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为核心,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引导专业课教师向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方向发展。与企业合作,校企资源共享,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训制度。学校人事部门要规划师资人才培养,促进教师的上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有机衔接。给每个教师进行专业方向的定位,以校本培训为主,国外培训、校际培训和学历进修、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建立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师的机制,提高“一体化”教师的待遇。实现带教制度,使年轻教师成长快;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培养拔尖人才;设立“名师”计划,使教师达到理想境界,激励学科带头人、教学拔尖人才成为技工教育名家,成为更高层次的教学教研型人才。
  三、强化两种理念
  (一)强化内部质量管理理念
  技工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短期内大幅度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教师资源短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潜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完善管理制度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规范学校各项管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使人人发挥潜能。
  1、全面推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其好处有四:
  一是有利于广东技工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ISO9001:2000是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实用性、操作性和通用性都很强的国际认证标准,它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和认可。
  二是有利于提高技工教育的管理质量。虽然各校的教育管理和质量的评价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标准和要求,但在具体内容、手段、形式或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有些学校流行“一任校长一套管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技校管理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大的问题。ISO9001:2000一旦确立了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并切实实施且有专人负责,加强内审和外审,就能避免上述问题,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广东技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是有利于增强技校的竞争力。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入世大门的打开,贯标和认证已成为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关键,进行教育质量认证是建立高质量的技工教育管理体系进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发展技工教育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四是有利于提高质量服务意识。顾客是上帝,顾客是组织的生命线,组织依赖于顾客而生存。组织应尽最大的努力生产出满足顾客并超越顾客期望同时还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教育服务不仅依赖教学质量,还依赖于学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教育服务(产品)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教育过程同样需要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控制和检验,因此,ISO9001:2000的应用,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质量保证意识。
  2、制定“人文特性”的管理制度
  所谓“人文特性”管理,是相对于“硬管理”的一种“软管理”。前者体现在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技术方法等方面,后者体现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等方面。其本质在于,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传统制度中仅有的“规范性”,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其具体做法主要有:
  (1)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如中层干部竞岗,在选修课中实行任课教师挂牌制,学生自主选择任课老师等。
  (2)建立激励型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根据部分技工学校教师追求上课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现状,重视量化考核,在内部奖金分配上,用“绩效津贴”逐步取代“职称补贴”或“课时补贴”。设立科研成果奖等奖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鼓励教师不断努力去实现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重视对人才质量的培养。
  (3)建立民主参与型的学校领导制度。建立教职工代表会、校务委员会,制定“重要事务决策程序”,做好校务公开,设立公开栏、校园网公布栏等。
  (4)建立效率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尽量避免三级、四级管理,以二级制为主,减少层级、减少内耗,提高管理效率。
  (二)强化创新教育理念
  1、实施“广东省高级技校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整合资源,教师可以跨校任教。这样既可以统筹规划、节约教育资源,避免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使学生的培养有计划、成规模、高质量,并且有利于整体推进学生的就业工程;又可以迅速提升办学实力,优势互补,形成强势规模,在全国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并在职业教育市场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2、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的形成需要充足时间的养成,企业是技能养成的主体和沃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校的培训课程与企业、与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才能“零磨合”,才能跟得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资源,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只有这样,人才素质才能提高,学校才能真正发展并创出品牌。当然,合作的模式可以不断创新,合作的项目可以不断增多,“校企一家”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中外合作办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较多,而合作办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的较少(上海等地有部分中专及职业高中有)。虽然广东有部分技校与德国企业以双元制模式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也组织技工学校的教师到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深造,但直接与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在国内合作办技工教育的还没有。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外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引进广东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学科、专业,推动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促进技工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提高技工学校的办学水平。
  合作方式有多种,如股份制,师资引进、交换等。
  4、创新培训教育的理念。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是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其职业培训不仅面向在校生,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作为技工学校培训教育的发展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面向新型工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建成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面向就业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服务,建成就业培训基地;面向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服务,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面向全社会,为全社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建成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的培训基地。尤其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面向职业技术教育,为专业技术教师提供服务,建成职业教师掌握技能、提高技能的培训基地;面向国际劳务市场,建成国际劳动力生产的培训基地;面向大专院校,为高校学生提供服务,建成高校学生提高技能的培训基地;面向中学生,为中学生第二课堂提供服务,建成中学生生产劳动技能的训练基地;面向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建成行业培训和鉴定基地。
  5、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为使技校毕业学生就业通畅,落实“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统一规划,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建立毕业生 “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级技工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抓好一项工程-- “三名”工程
  “三名” (名师、名专业、名校)工程的实质就是:树立品牌,打造独特性。
  1、抓好学校品牌的构建
  一是抓好学校教育质量的经营。技工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是支撑学校品牌的基础。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是学校的品牌。这个质量表现在学生就业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质量高(收入较高,就业的稳定性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因此,学校要注重市场调研,时刻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并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学校办学优势,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为使学生顺利就业,学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永远的就业援助,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二是打造学校的独特性:独特性是指别人不易模仿的,持久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东西。如学科、专业方面的独特性;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面的独特性;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形成的独特性;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方面形成独特性;在为社会服务方面形成独特性;在管理方面形成独特性;在师资方面形成独特性等。学校要用自己创造出来的 “独特性”去进行竞争,去求生存和发展。
  三是提高“高级工”、“技师”教育项目的研发能力,开发系列化、精品化培训项目。要充分依托目前已具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科学分析、合理规划,挖掘品牌的核心内涵,研发高级工、技师的培养教育项目和系列化、精品化的培训项目,用少数精品项目带出一批项目来,形成规模效应。
  2、抓好学校品牌的塑造
  一是名师的塑造。人才(名师)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学校物色优秀人才是要花费高成本的,当然学校缺乏人才的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招聘人才,而学校有人才存在的情况下,则如何留住人才是关键。建议设立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给他们岗位津贴,并设立考核标准。用薪酬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情感留人(集体的归宿感),用制度留人,用公平竞争机制留人,给他们个人发展机会,将学校战略目标与个人发展远景结合起来,以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
  二是名专业的塑造。创造品牌专业,用品牌专业带动品牌学校。
  品牌专业需要这个专业至少有一个品牌教师,而品牌教师必须有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写、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能力;有专业教材的建设能力;能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服务教学的能力;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在本专业教学上处于领先地位,专业教学内容能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能为学生从入校的专业教育、专业课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培训考证到专业就业一条龙服务。
  三是名校的塑造。从评选条件来看,要评为名校,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名师,然后有一定数量的名专业,才会有名校。因而,及早策划,发挥优势,创造条件,抢占制高点是品牌学校塑造的关键。
  作者:王秋梅,民进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主任,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师学院副校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