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同为广东自主创新献一策

《我省如何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广州市委 冯志星 李肖玲
  一、引言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被各级政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在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发扬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决心,也显示出了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
  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没有改变,虽然通过加大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使能源直接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形成的节能量被结构重型化所抵消。从工作层面看,还存在着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点工程建设滞后、政策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从这些来看,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还需要大力推进,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任何一个问题的忽视或一个环节的缺损,都有可能导致减排目标成为泡影。生态环境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如果不从现在抓起,如果不兢兢业业做好一点一滴的工作,难免也只是镜花水月。
  二、我省形势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时代的吹响的号角,面对如此形势,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广东受人瞩目并寄予厚望,理应在此方面做出表率,进一步推动并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大潮,而不是固步自封,遭遇瓶颈之困,反受到落伍于时代的桎梏和束缚。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理论创新的热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许多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首次在广东提出的……当前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地,要完成中央的重托,更应该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以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杀开一条血路’的气魄,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广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耀眼的光环之下,如何再创新高?百尺竿头,有待更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当前,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逐步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我省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是时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时候承担文明都市职责了,这不仅仅是履行职责和任务,而是实实在在关系到我省的长远发展大计。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要的增长是绿色经济的增长,是保护生态和可持续的增长。良好的环境也是一种辅助生产力,假如狭隘地陶醉在目前取得的成就里沾沾自喜,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抛弃,更何从谈什么蓝图与远景?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摆到我们眼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去抓。惟有如此,才能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形成资源、环境、经济的良好互动的大本营,让我省成为各个企业百花齐放的大观园,成为万舟竞发的经济长河,成为一方唱罢一方登场的盛世大舞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环保、洁净、有着优良生态环境的宜居宜商宜创业大省必然是其经济发力的坚强后盾,将不断推动发展的步伐隆隆而前。涸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是我们所摒弃的。广东改革发展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当然不能落于人后,而应该身体力行,做出成绩,做出示范,做出影响,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可参考的模式,继续做好新一轮经济建设的急先锋。
  三、当前状况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工作多,经验少,尽管近年来我省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清醒看到,在我省总体上仍需加快重化工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上大压小,以优汰劣,扭转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局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仍存在不少困难,当前我省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而从污染减排来看,巩固良性走势、实现污染减排的目标很难。由于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防止关闭企业死灰复燃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何况进一步落实污染减排任务。尽管前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效果,但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如果不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情况就可能反弹,减排目标将化为泡影,生态环境建设也就无从说起。
  我省污染减排的任务是,到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5%,这是绝对量的减少,而且“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物新增量必须自行消化。这显示我省污染减排压力巨大。
  当前,我省污染减排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方面是意识不足。污染减排工作在一些地方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认为是一阵风,刮过了检查过就算了,甚至有人片面地认为污染减排阻碍地方经济发展,为了发展一味要求省里多分配些总量,而对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减排任务考虑不多;一些地方对污染减排存在等待观望思想,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污染减排工作力度不大。一方面是大部分地方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增污染排放量和现有污染源可削减量等情况心中没底,拿不出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污染减排工作缺乏针对性。这些导致节能减排任务不落实和能力建设滞后。
  四、途径与方法
  如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行呢?如何让我省去掉重负轻装上阵,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再次赢得经济建设的光荣成绩呢?对于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政府、企业、个人都扮演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它不是政府的登高一呼,也不是企业的独自经营,更不是个人的无声呐喊,它更多的体现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齐心拧成一股绳,协力完成这一时代的要求和使命。它体现在政府在政策上的宏观引导和掌控,体现在企业在市场上的配合和支撑,体现民众的亲自实践和遵守。
  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之所以日益严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环境使用制度有待完善,还没有真正把环境当作一种公共资源,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将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纳入成本,大部分资源开采企业和其他污染环境企业是以不完全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为此,必须按照“污染者付费”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原则,推行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将环境要素成本化,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
  同时,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节能减排等同于关闭企业,赶走污染不等于赶走企业,而是要千方百计促进这些污染企业转产、转型,而不是随着企业的转移,污染也转移了。就财政支持而言,一方面对其达标排放给予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一方面对其技术改造实施财政贴息、贷款担保以及支持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吸纳银信资金、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支持其有利于清洁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哲学上来说是政府、企业、个人有机辨证的统一,如何推动这一命题的进行,放到具体工作当中,它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形势,统筹规划。
  1、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摒弃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经济、环境两手抓,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政府负责人心中的“天平”上,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和 GDP孰轻孰重?这是当前政府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领导干部认识要有高度,深刻体会、揣摩、学习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指示和精神,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深刻领会到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从宏观上掌控政府工作的开展、中心任务和政策倾斜等,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领导干部要对当前的经济、能源、环境等国际大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对本地的产业布局、地域状况、首要任务等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考察。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形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污染减排不是在2005年排污量基础上的静减排,而是在化解随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扩大而增长的污染物基础上的动态减排,对减排工作目标任务认识清楚,对减排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问题认识清醒、对减排思路及相应对策措施认识清晰。二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部署要到位,明确以强化环境准入机制为契机,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明确以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脱硫两项工程为重点,大力削减污染物存量,实现工程减排;明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结构减排;明确加快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将污染源监管到位,实现管理减排。三是各项措施落实要到位,根据编制完成全省 “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各市的控制目标和减排任务,明确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和时间表,明确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方案,明确能力建设工作计划和资金安排。
  3、领导干部要有大局观,逐步实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对不同地区节能减排的要求要区别对待,发达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对传统产业结构合理调整,重新规划产业结构更新换代,走新型清洁工业之路;欠发达地区在科学发展上有后发优势,不能重走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正确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减排的关系,要及时分析各地区减排进展情况,对于减排确实有困难的地区,要及时报告政府,在确保全省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的前提下请示调整,同时,应该建立欠发达地区减排的生态补偿机制及专项基金,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减排后出现的经济困难问题。
  (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有关约束和激励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
  只有市场机制、可持续的政策机制和监管机制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1、建立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建设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政绩考核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仿佛一根指挥棒,对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和利益追求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建立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建设政绩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在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的同时,无疑是对地方政府发展观念和投资观念上的一次“头脑风暴”,地方政府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必将随之转向。
  建立严格的、操作性强和符合实际的污染减排成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将污染减排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根据《广东省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对各地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层层落实减排责任。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年度考核和五年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项指标内容进行认真考核,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各市的总量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参照省的做法,制定本级污染减排考核办法。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政府议题的重点,各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可采用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形式,加强对各市开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区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强化辖区有关节能减排工作。
  2、建立各项科学管理体系。
  (1)完善环境统计制度,建立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分析、数据核定、信息传输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反映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照国家《“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的要求,借助新一轮全国污染普查机遇,抓紧做好环境统计、数据核定等基础工作,尽快建立污染减排指标体系,要加强部门沟通和衔接,建立污染减排台帐,提高污染减排统计信息化水平。
  (2)加强污染减排监控能力建设,建设准确的污染减排监测体系。
  建设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重点是要建立健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相结合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跟踪各地区和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一是要积极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二是要强化重点污染源日常监督性监测。各级环保部门要强化污染源日常监测,对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企业,要增加监督性监测频次,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准确掌握污染源排放情况。三是要强化污染源日常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各地要重点加大对县级环保部门监测、监察能力建设的投入,科学配置污染源现场采样和监测仪器装备,提高污染源现场采样监测专用仪器设备装备水平,提高污染源日常监督性监测能力。
  3、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考核。
  1、强化企业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算好帐,明确措施,分清责任。减排是由具体项目组成,凡是有减排任务的,在辖区内,不管是中央企业、合资企业还是戴着各种光环的企业,都应督办到位。列入名单的治污工程没有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按期关闭,企业自然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2、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点工程建设。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促进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进度,尽快形成节能能力。积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企业节能行动,推动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公布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启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
  (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特点,是经济学上的外部性,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财政加大投入以弥补市场失效。
  1、建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机制。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尤其是专项环保整治工作,客观上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关闭直接导致失业,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压力;二是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三是大量的失业人员使地方政府背上了巨大的养老保险支出和失业保险支出包袱。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既会影响整治成果,导致污染反弹,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宜建立节能减排的保障机制。
  关闭企业不是目的,通过整治促进企业改善环保条件、整合资源、扩大生产才是根本。因此,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等有效手段,帮助重点企业、龙头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突破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要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对被关停企业参加了失业保险的从业人员,按有关规定及时发放失业金。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造纸企业失业人员,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失业的农民工,优先安排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就业引导,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其再就业。
  2、建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优惠和激励机制。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财政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有力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系统的财税支持政策。一是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和纠正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税费优惠政策。二是落实好消费税、所得税减免和规费减免等相关税费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引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三是运用政府采购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研究制定财政性资金采购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激励机制,给予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优先待遇。四是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资源环境补偿办法,以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3、加大财政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的投入。
  财政可以安排一定数额的节能减排和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和建立环保监测体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应用,改善条件,提高监测、控制水平。同时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全省各污染企业整治规划,及时启动珠江流域的污染企业整治行动,有效防止珠江流域整治过程中污染转移现象;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确保企业污染整治不反弹。
  实施财政适度补助政策,保障正常运转。考虑到一些工业大县在企业整治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财政减收,建议省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解决相关县市因工业企业关停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再是安排专项财源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对工业企业关停后,企业养老金和失业金当期发放有困难的县市,由省财政厅动用省级调剂金予以支持。在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城乡低保资金时,对关停工业企业较多的县市予以倾斜。
  (四)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结构减排。
  新的形势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第三产业的类型和特点,可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严格环保准入和环保审批,有效控制新增污染物,否定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的环评审批,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或试生产,结合当地实际,对相关行业实施区域限批。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优化工业结构,对那些废气、废水排放较大的企业加强管理。以集中供电、供热、供水,集中治污为突破口,以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同时,整合一批工业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尽量避免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逐步对乡镇企业发展进行布局调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加快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纺织印染和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的生态化转型。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强化技术创新。
  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五)寻找突破口,以专项行动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
  1、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以整治促减排。
  采取多形式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一批环境违法案件,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难点、热点问题。一是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区执行环保法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查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行为。二是全面开展工业污染源整治,取缔设备简陋、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三是清除各种威胁饮用水源水质、生态环境安全的隐患。四是严查违法收集、贮存、运输、转移、处理、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反射性废物等行为,在全市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五是解决一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纠纷案件,六是加强整治干预、阻挠环境执法的行为,清理阻碍环保现场执法、擅自改变排污费征收主体、降低排污收费标准、降低环保准入条件的政策、行为,有力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对于专项行动的实施,可以采取以下手段:一是开展明查暗访,全面查清污染现状。对未办理环保报批手续、未配套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直接排放以及虽有污染治理设施但擅自闲置和不正常使用等环境违法情况进行现场拍照、录像,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曝光违法行为,引起各级政府与全社会的重视。对该关停的坚决关停,并对一些典型违法行为,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三是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四是实行多部门联动,合力治污。由环保局牵头,与监察、工商、发改、安监等有关部门建立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制度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制度,对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共同出击,联合行动。
  2、以专项行动推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以创模、保模,创卫、保卫工作的开展推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我省自广州创模、创卫以来,其他各市也陆续开始了创模、创卫工作的开展。在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整改工作过程中,各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创模整改达标工作,制订实施全市创模整改达标工作方案,并通过签订《责任书》,建立定期汇报、督查督办和年度考核等三项制度,保证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督促全市各创模责任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采取BOT、BT、银行贷款、财政投入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利用创模工作的推进,发现难点、缺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排污总量控制和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认真落实创模达标硬件工程,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治理设施,增强污染处理能力。
  以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创建 “绿色社区”活动,从“绿色学校”到“绿色社区”“安静居住小区”再到“绿色家庭”,把绿色创建领域不断拓展,甚至向机关、乡村、医院、酒店、工地等各行各业延伸,形成一批批“绿色酒店”、“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绿色机关”,使绿色环保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带动社区以外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随着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深化,通过舆论宣传,科学讲解,公众参与等方式形成倡导绿色生活的社会主义环境伦理新风尚。另一方面,利用创建绿色社区的客观需求加强对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变,采取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节水、节能、废物再利用等环保产业的开展,以创建绿色社区为契机,做强生态产业,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更进一步促进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营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
  以“退二进三”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退二进三”工作,将不符合环保标准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化学品从业经营单位,分批有序地搬迁,并科学安排和利用搬迁企业所腾出的土地与厂房,合理调整环境功能区区划,及时引进符合环保标准、科技含量高、经济增长快的高新产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推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加大生态建设的工作指导和资金投入力度,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在农村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引导,加快实现农村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以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推广生态农业为重要手段,引进无污染和低污染的现代农业,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发挥和利用当地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其经济良性发展铺开道路,通过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法扶植生态农业。
  此外,还可就河涌整治、废气整治、油烟整治等政府专项行动树立思想,制定规划,详细部署,一一落实,从而推进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法制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1、会同有关部门,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采取财政补贴方式面向大宗用户和城乡居民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用好差别电价收入,加快实施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制定和修订一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
  2、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节能法和环保有关法律,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强化依法监管,加大督查力度,更好地发挥法律法规手段在推进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3、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应让普通劳动者拥有适当的技能水平,以及不断提高这种水平的机会。这是实现经济“好字优先”发展的基石,也是作用最为广泛的节能减排措施。其次,应最大限度地鼓励、扶持和普及科技研发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动,整体提高国民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事实上,节能减排目标的真正实现,国家的能源安全,最终都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这一综合措施的实施,本质上意味着以人力资本替代包括能源和环境在内的自然资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取代过去那种剥夺自然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基本理念。
  4、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开花、结果。响应国家的无车日号召,并通过电视、报刊、杂志、街道宣传栏等形式对群众进行深入浅出的舆论宣传,让节能减排蔚然成风,让生态环境建设深入人心,形成一道道巨大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将带动清新环境、绿色经济、生态文明的树立和茂盛。它不仅关系到广东当前的发展,也将对广东的长远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广东原有的基础和优势上,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并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们相信将会开创出一个有广东特色的灿烂的生态文明,一个个清新美丽、活力四射的城市将成为南粤大地一幅幅亮丽的风景画,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二十年来,我省在改革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了高度的赞誉,也留下了可供人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在时代要求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迎头赶上,我们应当继续以先锋的姿态创造我省的辉煌,开创一个令人瞩目的广东模式,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有力的榜样!
  作者:冯志星 民进广州市委委员 参工委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
  广东森洋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肖玲 民进广东省委委员 芳村小学校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