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同为广东自主创新献一策

《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另类建议》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广东省委 鲁开垠
 
  一、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纳入我省自主创新体系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创新的全球化,我省自主创新应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主创新,应将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的研发机构纳入到我省自主创新体系中。目前,全球有6.4万家跨国公司,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经费的一半以上,拥有全球91%的知识产权。
  将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的研发机构纳入到我省自主创新体系中,将可为我省带来国际研发要素,如国外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研发项目、前沿研发信息等,并有助于我省本土研发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商务部提供的数字,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共设立研发机构1160家,北京占41%,上海占35%,广东只占9%。虽然我省数量排在全国第三,但与北京和上海差距较大。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中国仍是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62%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 2005-2009年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首选。
  今天我们要抓住新一轮有利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当年引进外资企业的干劲和办法,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大力引进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
  一是重点做好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引进工作。我们要转变引进外资的思路,将招商引资的重点从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向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根据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我国分布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讯、电子、化工、汽车和医药等行业的特点,结合我省的产业优势,制定引进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将我省变为国外著名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二是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纳入我省自主创新体系。目前我们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外包。借鉴国际国内经验,我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可采用:合办研发机构、联合项目开发、委托课题研究、共同参与招标课题、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设立专门的支持研发中心基金、允许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参与政府支持的研发项目、建立联合培训中心等方式,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进行合作交流,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是引进先进研发理念,了解世界研发动向,获取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最有效办法。
  三是创造条件满足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发机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跨国公司总会把更多创新力量放在接近市场的地方、放在工业基础和体系更健全的地方。据美国《侨报》报道,跨国公司在新兴国家从事研发最大的刺激因素是市场潜力,研发本地化能在第一时间开发出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其次是人员素质。第三位是研发成本,由于研发机构人员一般不会很多,所以人员工资、当地有无税收优惠,不是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的首要考虑因素。第四位是当地大学的参与配合。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跨国公司在此方面的需要。
  四是打造适合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发机构的高端平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有向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企业孵化器集聚的趋势。2006年在北京约有350个外资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关村、望京高新区、朝阳中心商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有200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漕河泾、张江高新区、虹桥经济区和金桥外贸出口加工区。我省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鉴于此,我们要努力为跨国公司在粤打造设立研发机构的高端平台。
  二、在专业镇(产业集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专业镇(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广东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省级专业镇增加到159个,实现GDP4658.3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1.5%;人均GDP达到3.43万元,是全省人均水平的1.4倍;一些专业镇的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相当份额。
  围绕专业镇的自主创新战略,2000年省科技厅启动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2005年全省108个专业镇建立了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005年12月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座谈会。近年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专业镇“十一五”期间技术创新目标,突破行业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100项,形成自主创新产品3000个,实现专业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以上。要进一步提高我省专业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省专业镇产业竞争力,需要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技术创新平台的投入机制。现有71个专业镇被省科技厅批准为技术创新试点单位。目前我省专业镇的技术创新中心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运作,投入资金不足,开发的技术成果因缺乏中试和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我们认为,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要立足产业集群的行业特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开始时以政府投入为主,发育成长中逐步引入新的投资主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股份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专业镇真正成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和纽带,为中小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持,辐射和带动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服务。
  二是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培育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以及市场信息机构、技术开发机构、培训机构、出口服务机构、信贷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以便为面广量大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三是技术创新和创建名牌相结合。省有关部门制定出我省发展专业镇的总体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省级专业镇达到300个以上,市级专业镇200个,占全省建制镇40%左右,实现 GDP1.5万亿元以上;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集群品牌5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产品100个。这是一个宏观而理想的发展规划,如何实施这一规划?建议将技术创新和创建名牌相结合,以技术创新来保证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以创建名牌来扩大市场和产业集群的规模。为打造产业集群区域性品牌,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鼓励群内企业创建产品和企业品牌,培育国内乃至国际驰名品牌。二是由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供销社统一注册商标品牌,并规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三是专业镇所在地的区政府可向全国有关行业协会申报“全国性专业镇”称号。四是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和媒体宣传,来提高专业镇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立区域品牌。五是通过政府出面,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法,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产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坚持以人为本,把吸引、留住人才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第一要务。要采取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员工、项目合作等。放宽研究人员创业限制,鼓励研究成果转移与扩散。不断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职业学院(校)培训和专业认证人才如软件测评等高技术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批专业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把军民结合的科技和产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我省要积极与军工沟通协调,把军民结合的科技和产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设施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发民用技术和适销对路产品,把军工优势转化为发展我省民用产业的重要力量。
  一是开展军民结合的高技术开发。我省重点围绕民用核能、高技术船舶等领域,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产品研制。
  二是利用军工技术开发民用产品。国防科技工业在军品研制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设计技术、工艺技术、集成技术等,有些可直接用于民品,有些经过二次开发后也可以民用。我省应鼓励新材料、新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子信息、公共安全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的军品技术向民用转移。
  三是支持军民共建技术开发中心。为完善技术开发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共同投资、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与军方联合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并一定的研发条件上的投资补助。
  四是建立军民信息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军方的联系,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技术及重大项目等信息。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我省要充分利用军方向地方民用单位开放军工拥有的计量、标准、检测、实验和试验设施、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基础服务条件,逐步实现军民科技资源共享。
  四、实行创新需求鼓励政策
  技术创新的活跃,是由创新供给方和创新产品需求方共同作用而激发的。创新供给方,即所谓的创新主体,通常是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产品需求方即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鼓励创新,一个方面是对创新供给进行激励,另一个方面是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进行激励,前者是创新供给促进政策,后者是创新需求鼓励政策。我省现有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过分依赖前者而忽视后者。
  我省应实行创新需求的鼓励政策,这主要是政府通过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价格优惠等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通过强制性标准和倾向性措施引导民众使用创新产品,或者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购买创新产品。国际上的研究表明,政府的需求鼓励政策往往比研发资金拨款等供给促进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创新。通过创新需求鼓励政策,一些国家各自形成了具有创新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美国的国防工业、日韩的微电子工业、德国等欧盟国家的节能和环保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这些需求鼓励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我省应制定重大专项的配套性创新需求鼓励政策,通过强制性标准、政府采购、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创造和扩大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家都知道,仅仅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项目攻关,并不能保证攻关成果顺利转化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更不能保证这些产品真正符合市场需求。
  创新政策的这一转变,需要我们相应改革创新资金的分配体系。与创新供给促进政策相一致,我省创新资金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产业发展系统和科技计划系统进行分配,由这些系统组织的攻关项目是创新资金的主要流向。改革创新资金的分配体系,就是要更多地通过财税系统来分配创新资金,使更多的创新资金从流向项目转向流向产品。
  (作者系经济学教授,博士,广东省政协常委,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