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同为广东自主创新献一策

《我省如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潮州市委 吴树浩
 
  一、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念
  城乡经济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它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三大产业和城乡经济调控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形成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城乡经济局面。在城乡资源配置上,城市的资本要素积极进入乡村,科技资源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运用城市较为发达的资讯手段,推进农村信息化。同时创造条件,更新制度,大力吸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样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中不断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在城乡产业结构上合理分工布局,变城乡单一结构为复合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实行梯度转移,促进城乡三大产业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协作,在产业结构上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即错位又互补,融为一体的新格局,从而促进城乡经济活动有序发展。
  二、广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1、广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极大地域差距。目前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位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惠州8市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27%,户籍人口数占全省数的29%。而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地域广,人口多。虽然我省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早和快,但是现代化覆盖范围和人口太小。
  2、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多层次不平衡的问题。例如,珠三角相对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市区、县级和乡镇级经济,它的一体化是一个多层次、相对性的过程。我省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需要着力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二是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并且出现了由珠三角向其他地区转移、由城市向乡村扩散的态势;三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广大农民缺乏法制上的保障,对他们还带有政策性的歧视。
  三、建设广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思路
  (一)建设广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首先要考虑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大经济一体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速度在近年来有突飞猛进的势头,其产值也占全省越来越高的比例。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由于地域差别,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要实现省域经济的一体化,就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二次投资、产业转移、下游加工、整合资源等方式,让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的二线城市在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下进行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水平,增加地方收入,扩大就业,推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农民工业化,城市化。只有东西两翼和粤北的城市发展了,才能根本上带动其所属农村的发展。
  (二)在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应有制度性门坎和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护和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子女入学制度、医疗制度等。这些制度是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大障碍。
  1、为了顾及人口、就业等矛盾的突然激化,消除上述制度性障碍,应本着从小到大(即从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逐步放开的原则,以减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及大城市病,使人口流动由低到高逐渐递减,要素流动由高到低逐渐递增。 逐步取消对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制度的同时,还应改革农地物权制度,给农民以土地转让、交易的权利;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以扩大产权流动和重组的办法推进城乡资本经营一体化。
  2、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可以全力推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凡在中心镇有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凡划入中心镇区的原农村户口,且大部分土地已被征用的,可参照“城中村”改造的做法,成建制地转为城镇居民,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原集体用地转为国有土地。对新入户的居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三)加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农村的城市化和产业融合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教育、信息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心。我省虽然是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但是我省的农村面积和人口在全省仍占很大比例。应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长期单纯搞农业, 城市单纯搞工商业的局面。必然要求在省域范围内将城市工商业和乡村农业合理布局,加速发展乡村工商业和其他非常规经济的发展。
  (四)适时对行政区域进行行政调整或规划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许其行政级别或性质已经不能起到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由于行政上的缘由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阻碍时,要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规划。对于城市相邻的农村,由于地理的便利发展比较快,要适时加快其城市化进程,或将其纳入到城市地区的空间开发战略中,以实现更有效的土地综合利用。
  (五)加强中型城市的建设
  将初具规模的城镇建设成适合居住和发展的人居的中型城市。中型城市具备大城市的产业特征和文化特征,由于接近农村,也具备环境优势,在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就业发展等方面比大型城市方便舒适,所以,中型城市是很好的发展模式,必须从面上确定全省城镇发展成中型城市的对象和目标。
  (六)大力推进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
  有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中心镇可按照卫星城市的理念,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从实际出发,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中,要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础,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今后,工业项目原则上统一在园区内选址建设,不再零星安排工业项目用地,工业用地实行连片审批、分批使用的新机制。中心村除划拨居住用地及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外,不再划拨村经济用地。
  (七)建立城乡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
  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让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经营和管理农业,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市场信息应该主要是通过农业部门市场信息系统来提供。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应由各个层级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来完成。要加快城乡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进度,要本着突出应用、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有序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数字城乡”建设,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
  (八)建立各种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向乡镇延伸,形成系统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城乡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其次,建立科学的资金保障机制。为夯实城乡统筹就业的经济基础,可以从三个途径拓宽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预算安排;二是从土地流转收益和村镇集体经济分红中筹措资金;三是调整农村扶贫资金等的使用方向,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组织输出。
  (九)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
  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城市的过度扩张对于生活质量、环境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应防止大城市的过度膨胀,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总体规划,计划部门要把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加大城乡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城乡生态系统的有效利用。在我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有太阳能、风能、水力、潮汐能、生物能,甚至来自城镇和城市附近市区的废弃物的能源(如产生沼气)。
  (十)培植城乡经济融合的主体
  要打开城乡有关经济主体各自为阵的局面,消除其独立性与分割性,使之以利益和分工为纽带,形成城乡经济融合体。它们可以是:①垂直一体化的融合体。基本模式是公司加农户,以优势农产品为龙头,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科、贸、工、农组织。②单项资源整合的水平结合体。主要有各类中介组织,信息、资本、技术、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专项合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技术、销售方面的合作,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出产品后怎样销售等根本问题。③行业协会。实行跨越城乡的协调管理,促进城乡经济的聚合与扩散。
  (十一)农业走“规模”“深层”“开拓”的发展路线
  我省农业人均土地面积少,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例比较高。要逐步通过整合集中农业资源,走规模化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深加工产业,提高发展农业产品附加值,开拓农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另外,大力发展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农为商,走立足于农业的服务业路线。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我省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各市均适合此发展路线。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工商业吸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整合和集中农村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工业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和农村休闲旅游,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消费,也能增加农民就业、收入和城市化,作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契合点。
  参考资料:
  [1] 查金祥,曾令香.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缺陷和矫正思路[J].小城镇建设,2000,(3).
  [2] 何 谐.户籍制度改革应与城市化“兼容”[N].中国经济导报,2002-03-02.
  [3] 胡鞍钢.我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N].发展导报,2002-08-13.
  [4]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2).
  [5] 孙家驹.城市发展的动力、作用和趋势[J].新华文摘, 2002,(6).
  [6] 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7] 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8] 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树浩,潮州金山中学教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