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庆祝新中国及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 > 热列庆祝新中国及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

永远的记忆——见证新中国诞生的青春岁月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04
字体: [大] [中] [小]

  949年,谭嗣英(前)在天安门广场表演

  1949年—2014年,整整六十五年,时光流逝,风雨沧桑。一转眼,在革命文艺的队伍中,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在人生的道路上,也已进入了垂暮之年。然而六十五年前的情景,桩桩件件的往事,犹如昨日一样的清晰,永远、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迎接北平的解放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叶,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后,国民党的统治日趋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反饥饿”、“反内战”的呼声,在全国此起彼伏,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在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下,北平的学生运动成为全国学生运动的源头——北平学生有什么活动,南京、上海马上就群起响应。当时,许多大学都有进步学生组织,其中的各种辅导班如“大家唱歌班”、“跳民间舞蹈班”、“诗歌朗诵班”、“画画写字班”等业余活动的免费班,吸引了北平各校的同学。这就是共产党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组织的团结广大学生的联络班。我当时是北平市立四中的学生(即现在的北京四中),也和几个平时要好的同学参加了北平政治大学的“诗歌朗诵班”,在那里接触到了进步诗刊及揭露社会的黑暗、为人间的不平而呐喊的油印宣传品,接受着进步思想的熏陶。

  1948 年北平的冬季特别寒冷,北风怒号,天寒地冻。解放军把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的国民党大兵到处找食物、抢财物、搞破坏,妄图毁掉北平,给共产党留下一座空城。这时,北平的各大中学校都先后建立起护校队。我作为四中护校队的一员,住在学校。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煤,无法取暖。寒夜中两三个同学把被子摞在一起,挤在一个被窝里相互取暖;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来到学校,教唱进步歌曲,教扭秧歌、打霸王鞭。在蓬勃开展的学生运动中,同学们都说: “咱们校园中过的是小解放区式的生活!”

  解放军为了保护北平这座名城,围而不打。经过艰苦的交锋,终于在1949年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与傅作义将军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1949年1月31日正式宣告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这一天正是大年初六,万里晴空,艳阳高照,全市张灯结彩,群众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各校高举校旗,打着欢迎的横幅,手持彩旗,高唱革命歌曲,欢呼口号。我作为四中的校旗手之一,在欢迎的人群中欢呼跳跃,喊哑了嗓子,用力挥动校旗,汗水湿透了棉衣!

  革命文艺教育的熏陶和训练

  北平解放后,三月份,各校都恢复正常,准备开学。这时,《北平解放报》登出了华北大学(现人民大学)三部(文艺学院)的招生通告,我考入华北大学三部戏剧科。我们的教员大多是从革命根据地延安来的艺术家,如:光未然、胡沙、马可、贺敬之等。这些老师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深受同学们爱戴。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国会街,是旧时的民国国会会场(俗称“国会礼堂”)。 1949年2月4日,即解放军入城式的第二天,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组织与入城的北平党组织就在这里举行会师大会。从此,这座礼堂变成了新中国培养文艺干部、进行革命教育的大课堂,使我们这批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初步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艺术观,树立起伴随一生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决心做一名革命文艺工作者。

  在三部,学生们都换了装束:灰色粗土布军装、列宁帽、布鞋布袜。同学之间互称“同志”,开始过上严格的军事化集体生活。住的是30多人一间的大宿舍,排着队睡稻草地铺。吃大灶,高粱米、小米,都是多年的战备粮。大家用马扎围坐一圈,吃着值日生用铁桶打来的饭菜,不觉得苦,反觉分外香甜!说起“马扎”,那可是学生们的“多功能用品”,大家称它为“革命沙发”。上课时,它是座椅;坐在地铺上学习时,它就是课桌。坐在这马扎上,我们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理论文章,树立了为民族、国家、人类奉献终生的思想理念。我的马扎一直保存到1980年,人民大学三十年校庆之际,被学校收为校藏文物。

  清晨,起床号吹响,学生们以极快的速度跑向操场集合。然而在这里听不到稍息、立正的口令,扑面而来的是一片锣鼓齐鸣,老师在带头扭秧歌!一班班、一队队的秧歌队伍,变化多样。一条条蜿蜒前进的长龙,交织在操场上,似一幅群龙翻腾图。这每天早上的功课,就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舞蹈基本功,秧歌天天扭,感受日日新。为了培养我们,学校请来名师,又为我们培训传统的戏曲基本功、几十种基本秧歌扭法,锻炼了从未接触过艺术的学生们,改变了身体不协调的僵硬。要做到腰为轴、四肢平衡,潇洒、自如,才算合格,才能扭出校园,上街宣传,配合全国解放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1949 年5月,学校请来了芭蕾舞蹈家、爱国华侨戴爱莲先生。戴先生到华大以后,组织了一支舞蹈队。被选入的同学都是将近20岁的大小伙子。为了练好这欧洲的正宗芭蕾,着实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1949年6月初,光未然主任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要求华北大学三部在即将召开的“中华全国首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演出。这台节目命名为《边疆民间舞蹈介绍大会》,演出场地是当时北平最好的影剧场——大华电影院。演出得到全国首届文代会代表及观众们的认可,反响非常好,使我们这些刚刚学习三个月的学生们认识到舞蹈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也让我下定决心把它作为终生为之奋斗、献身的事业。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怀仁堂拥抱毛主席

  为了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同时为了庆祝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由华北大学文艺部主任、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担任主创,上演了新中国第一台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来自延安、东北老解放区的艺术家和华北新解放区艺术家近30人,精诚合作,组成了创作组,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贯彻文艺为人民大众、为新民主主义这一目标,创作出了这台高质量的具有史诗性的大型歌舞。整台晚会歌颂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繁荣。这部作品受到与会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爱国人士等代表们的欢迎和赞赏。毛主席、朱总司令以及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都不止一次观看演出,毛主席就看了两场。尤其使我难忘的是毛主席在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决议后,满面春光、兴高采烈地步入怀仁堂观看大歌舞。毛主席兴致勃勃对每个节目都指指点点地与身边的朱总司令、宋庆龄说个不停,并带头鼓掌,台上的演员更是激情澎湃。

  在第九个节目中,我们身着解放军军装,头戴钢盔,足蹬皮靴,高举红旗,甩着特别用力的正步,以分列式队形,四人一排整齐并肩前进,从舞台上场门出场,头向右看,注视着毛主席和全场各界代表们,心里想的是我们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就接受毛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是多么幸福啊!晚会最后主题曲奏响时,全体演员高唱:“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我们胜利地向前进!向前进!……”在这样的歌声中,亿万得解放的人民结成队伍,这是无穷无尽的队伍,这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这是生产建设的大军,这是保卫和平的大军,这是充满智慧、创造文化与人类幸福的大军。作为中华儿女、华北大学学生,我们感到这是无比激动和自豪的时刻。

  雄壮的歌声、宏伟的画面,虽然是六十五年前的经历,但如今在落笔时,好像就在昨天。此时此刻我心跳在加速,写字的手在发抖,这是因为演出当晚的另一幕难忘的情景又涌上心头:演出结束后,因后台很小,全体演员要在怀仁堂西院集合去后院换服装回校。西院的西墙是个月亮门,有个小院是领导休息厅。当舞蹈演员队伍刚整队完毕,西院月亮门里走出来两位同志举手示意队伍等一等,这时毛主席走了出来,看着我们还没卸妆的演员队伍,面带笑容走了过来,边挥手边用很重的湖南口音说:“你们演得好!演得好咧!”这时演员队伍虽然没有下令解散,但一下子全拥向了慈祥、可亲可敬的毛主席,紧紧地围了上去。我是队伍排头,离毛主席最近。我像孩子一样扑向毛主席,抱住了那结实、温暖的左胳膊,高兴得双脚不停地跳,一下子竟语塞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强烈的心跳感到无比的幸福,激动得淌着眼泪。这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毛主席竟连一句问候的话都没说,真是终生憾事。虽然在那以后的岁月中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合影,但印象最深最难忘的仍是这次无言的见面。

  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唯一通过金水桥的队伍

  1949 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三十万人集会,举行世界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我们穿着自己精心洗得干干净净的、头天晚上压在枕头下面而显得平整的粗布灰军装,以班为单位整队出发。集合地点就是南池子东侧、中山公园西墙外。领导同志简短地宣布了纪律:服从命令听指挥。还有“上厕所一律要靠天安门西墙走到南墙的临时厕所(原天安门广场有东、西、南三面墙),不得穿越广场中任何队伍,自己的队伍也不许别人进入”、“如果有空袭警报以班为单位迅速撤向集合地点待命”等细微规定。我们的队伍从南池子南口整齐地通过天安门西三座门(现已拆,地点是现在人民大会堂北门(宴会厅大门)对面的长安街马路中央处),一路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进天安门广场到指定区域列队。我们被安排在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正南方四米的地区,也就是靠天安门检阅台最近、最中央的地方。我们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声音。此刻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晚上华北大学几千人的队伍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这火把是蘸上煤油点燃的)从广场中心直接走向天安门检阅台。这是一片火的方队,照亮了天安门,把开国大典盛会推向了高潮。这是一列充满革命朝气具备专业知识的灰色军装方队,是紧跟黄色军装的解放军方队,巩固新中国政权的年轻干部队伍。当时,彭真同志向毛主席报告“这是华北大学的学生,是为解放事业培养政治、教育、文艺专业年轻干部的队伍”。毛主席示意:让他们通过金水桥走近一点。顿时广播中反复传出了“请华北大学通过金水桥前进!”的声音。全校师生沸腾了,齐声欢呼呐喊起来。我想起紧抱毛主席左臂时都没说出一句话的遗憾,今天可要多喊几遍“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最后连嗓子都喊哑了。毛主席以关怀而又深情的语调回应大家的祝福:“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这洪亮的声音一直回荡在天安门上空。多么激动的时刻啊,全身血液沸腾了。这时,整个队伍的步伐却慢下来了,大家都想多看一眼毛主席,多看一眼那亲切、有力挥动的手臂。

  六十五年的艺龄,这个吉祥的数字记录了我对新中国艺术事业奋斗的一片真诚,岁月在额头上犁出了深沟,满头银丝记录了我对祖国、对民族永不衰竭的爱心。纪念建国六十五年之际,忆起我们华北大学这个战斗的、光荣的集体为新中国的成立,忍辱负重,走出了一条艺术春风之路,青云之路,腾飞之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让我们的青年文艺家们踩着这条春风得意之路,直上云霄,攀登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巅峰,到达理想的、完美的、光辉灿烂的境界!

  (此文来源自《广东民进》,作者谭嗣英系深圳民进会员、国家一级演出监督、国家主任舞台技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