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庆祝新中国及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 > 热列庆祝新中国及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

富强中国屹立东方:新中国成立65年成就非凡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04
字体: [大] [中] [小]

  开栏的话:

  金秋时节,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华诞。

  65年不平凡。新中国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起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前进。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正在日益接近。

  为迎接国庆65周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共和国辉煌65年”专栏,刊登系列报道,全面介绍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1949年到2014年,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崛起成为最大、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屹立东方。

  这是从小到大的65年:中国经济总量由“微不足道”到世界第二,2013年的经济增量已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

  这是从弱到强的65年: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经济陷于停滞的农业和手工业国家,稳坐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头把交椅,并实现了“蛟龙深潜”“嫦娥探月”……

  这是从穷到富的65年: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75岁……

  走过65年,中国已经崛起,还将继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经济总量由小到大

  金秋9月,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发布,“千亿俱乐部”企业数量增加到了134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首次达到100家。

  回首1952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还不如一家外国企业的年销售额。而如今,中国内地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比法、德、英三国总和还要多6家,堪称世界大企业最重要的培育摇篮。

  企业的大小,是经济总量大小的缩影;企业的强盛,是国家经济强盛的写照。

  看纵向坐标,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65年来,中国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连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增长速度和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均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看横向坐标,当今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有目共睹。2013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12.3%,不仅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也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多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向新常态过渡。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提出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思路,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2013年,我国GDP达56.8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3年增长了122倍。尽管GDP增速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当于 1994年全年GDP总量。

  从单一失衡到百业兴旺,发展质量逐步提高

  还是金秋9月,来自“世界工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阿里巴巴不仅成就了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也一举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能够打破原有的全球互联网竞争格局,它的上市让人们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有了新的认知。”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董事长迈克尔·莫瑞茨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高科技市场未来还将创造更多价值。”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仅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诸多亮点之一。从单一失衡到百业兴旺,再到提质增效,65年来,中国经济不仅从小变大,也正在由弱变强。

  65年来,我国制造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工业品都不能制造,但此后“中国制造”挺起脊梁,钢铁、水泥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逐步跃居世界第一,劳动生产率、能源利用率也得到稳步提高。特别是201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中国制造” 正实现门类由单一到齐全、水平由低端向中高端、产品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

  65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严重短缺。而现在,我国形成了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壮大。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6.1%,首次跑赢第二产业。中国正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成长为制造大国,并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

  65年来,我国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正趋向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而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 53.7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进程已经启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新的地区战略正在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发展你追我赶,方兴未艾。

  从一贫如洗迈向全面小康,百姓生活更加安康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5年,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6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6年。

  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设施跨越发展。经过65年建设,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海陆空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移动电话用户近12.3亿户。2013年末,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6.18亿人,成为网民人数第一大国。

  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生活变化翻天覆地。看就业,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1952年末增长2.7倍;看收入,201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47602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2124倍,年均增长24.5%。

  从相对落后到全面繁荣,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至 2013年的9.5‰。我国不仅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也成为举世公认的科技大国。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847 亿元,比1995年增长33倍,参与研究与试验的从业人员位居世界第一。

  65年的光辉历程彪炳史册,成长壮大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更多更新的机遇。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中国将迎来又一个灿烂的甲子。

  (此文来源于《人民日报》(2014年09月24日04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