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民进在广东 > 四、纪念征文

论以五一口号发表为肇始的多党合作制度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梅州市委 刘秀娟
 
  一、五一口号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
  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了!回顾历史,在全国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五o一”口号:“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等内容。它立刻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5月2日,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的代表,讨论了“五o 一”口号,一致表示拥护。5月6日,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马叙伦、陈其尤、彭泽民、郭沫若等纷纷代表各自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中央“五o一”口号,拥护召开新政协。1948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给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复信,对“诸先生赞成敝党五月一日关于以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一项主张,并热心促其实现,极为钦佩”,并就召集民主党派代表进行协商的时间、地点征求大家意见。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得以真正确立。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苏共掌权后, 曾经的政敌与合作党派全部解散)。尽管毛泽东把民主党派的性质说成“资产阶级政党”, 但针对“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他还是认为,“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有意识留下”的民主党派一直存在至今,多党合作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受到《宪法》保护。这样做顺应了世界民主潮流和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要求。
  大陆改革开放后, 民主党派的性质被确认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虽然“自我教育”仍是要求, 但其主要任务已转变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1989年,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制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把民主党派界定为“参政党”,民主党派自此开始了一段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献力的新征程。多党合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逐步展开。
  2005年与2006年,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中共中央连续制定两个“5号文件”, 推进多党合作、政治协商。随着 “领导党”共产党自身逐步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民主党派也从“被改造党”转变为参政党,逐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为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开辟了道路。
  三、多党合作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有八个参政党,共有70多万党员,他们有各自所代表和联系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为参政议政发挥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担任县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指挥权、处理决定权和人事任免建议权。
  诚然,由于改革开放仅30年,大陆推进市场经济也才十多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完全适应的上层建筑不太现实。在现有的政党制度中, 参政党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比如,参政党对所代表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的整合与表达,目前尚不能说已建立应有机制,与此相适应的政治参与制度也尚在实践与探索中,民主监督也局限于 “提意见、作批评”的“柔性监督”。并且,要使参政党更加成熟,则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还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但毫无疑问,目前的多党合作制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代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前进方向。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以一个党派执政,多党派参政合作的一种全新的政党关系,是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完成的世界政党演进史上的一次制度创新。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实践经验和政治智慧,也疑结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建立适合本国政党制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重温“五一口号”这段历史,就应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合乎国情、顺乎民意,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
  当前,我们要抓住纪念“五一口号”发布六十周年这一契机,号召广大民主党派人士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荣传统,加强合作共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同建设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