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民进在广东 > 二、时代人物

陈芦荻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2
字体: [大] [中] [小]

  

  陈芦荻,原名陈培迪,系广东省海南市樵学堂乡人,1912年10月25日出生,1994年10月10日在广州病逝,终年83岁。

  陈芦荻先后参加民盟、民进,曾任民盟广东省临时工委委员。1948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民进港九分会理事、秘书长。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副主委。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芦荻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写诗,生前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陈芦荻先生为祖国、为人民、为我国的高教事业、文艺事业以及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学生时代深受爱国人士影响,积极参与抗日救亡

  陈芦荻的父亲是个华侨,长期在南美秘鲁经营小生意,是个爱国爱家的人,母亲及兄弟三人靠侨汇过活。陈芦荻排行第二,其弟是广州市有名的老中医陈培淦。他六岁入乡塾,十岁时曾把《诗经》中的一册全都背诵下来。父亲对他格外喜爱并表示: “在外不管怎么艰苦,都要供给他读书。”陈芦荻十二岁时离乡到广州一家较新型的私塾就读,他得以初涉古典诗赋。1927年他入读广州南海中学,后转知用、广雅中学及中山大学附中就读高中。他开始接受“五四”及大革命时期的新文艺思想及新哲学思想,曾在学校壁报上发表一些小诗和散文,在级际国文比赛中获得第一,而且尤其喜爱新诗。鲁迅、茅盾、叶圣陶的小说,朱自清、周作人的散文,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的诗以及莫泊桑小说的译本等都属于他喜读的范围。他从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在郭沫若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中,第一次获得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知识。高中就读期间,抗日怒潮汹涌澎湃,社会进步思潮激荡。芦荻的同学,有的组织抗日剧社,有的组织读书会,而他本人则参加了读书小组。1930年4月间,中大附中的读书小组曾在广州白云山黄婆洞举行活动,芦荻与曾生、钱兴、榻曼禾等合影。他第一次参加的社会上的文艺活动是由欧阳山主持的作者俱乐部文艺座谈会,此后,他更多地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包括苏联的《高尔基》等。

  1933年夏,陈芦荻高中毕业后升入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当时,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一二•九”运动爆发期间,他所在的班首先开会响应,他积极参加了学生组织的爱国宣传活动。1936年1月13日,广州学生支持抗日救国运动的示威受到反动政府的镇压。但是,学生运动的火焰并没有熄灭。中华民主解放先锋队(民先)左翼文艺活动在地下党领导下蓬勃发展起来。1936年10月,广州文艺青年在举行追悼鲁迅逝世的大会上提议成立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艺协”),陈芦荻是“艺协”的发起人之一。   “艺协”下设诗歌、小说、戏剧、版画、理论等组,他和温流、黄宁婴、陈残云等都参加了诗歌组,投身于抗战诗歌的创作。他们主张诗歌为抗日救亡而战斗、而歌唱,提倡诗歌要通俗易懂,大众化。他们以诗歌为武器,写街头宣传诗,举行诗朗诵会、诗广播会,为抗战募捐,并创办《今日诗歌》。次年组长温流去世,陈芦荻因是副组长而接手他的工作,继续出版第二期和第三期(第三期改名为《中国诗坛》), 《中国诗坛》在广卅[沦陷前坚持出版,并曾于1940年在广西桂林和1946年解放战争中在香港两度复刊。从那时开始,陈芦荻走上了中国的诗坛。

  以诗为武器,投身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运动

  陈芦荻在1937年刚走上文学道路时,写过题为《我是海燕》的诗一首:

  我是海燕!

  我要在暴雨中飞翔。

  放下我的笔杆、书本,

  跑上前方!

  我要在血泊中孕育,

  在炮火中成长。

  诗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广州沦陷后,1938年12月,他流浪到广西,从南宁转到合浦(廉外1)北海,来到广西的部队。他投身保卫北海,在前线各地,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他以诗作号角,作战鼓。在1993年12月16日,反映陈芦荻六十多年奋斗笔耕的轨迹、半个多世纪心血凝成的结晶的《芦荻集》出版志庆活动中,年届81岁高龄的他,还清楚地回忆起当年他在北海,骑马朗诵诗作《我高歌新生的中国》时,敌机从他头上飞过进行轰炸,把他剔胡子的剔刀炸断的经历。在抗日救亡期间,诗人的感情达到沸腾点,先后写下长篇的抒情诗《中华民族解放的史诗》、 《我高歌着新生的中国--寄山西雷石榆》、 《我们要创造世界第一乐园》以及若干首短诗《送友人赴陕北》等,他自己把这些诗作装订成一本24开的诗集--《驰驱集》。

  1939年7月,政治形势逆转,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当地的部队不容他立足,连他的爱国热情也不能抒发歌唱,迫使他离开合浦这抗战的前方。此后,陈芦荻转到桂林《广西日报》任副刊《漓水》编辑,至1944年9月,日寇进逼桂林前夕,他随疏散的人流到了贵阳,并在《南明晚报》任副刊编辑之职。

  日寇投降后,一片归帆载他返回珠江,,回到故乡的怀抱。他曾“留着感激、痛苦和愉快的泪水”,写下《无恙啊,珠江》。但沦陷时期,他的家乡官山成了废墟,祖居又被当地无赖拆毁,蔓草高过人头,片瓦无存。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接收”又变成了劫收,物价飞涨,民主进步人士遭受迫害。当时他哼过一首诗,其中有句云“三秋归客成迁客”,这是他悲愤心情的写照。

  芦荻在广州流离了一个多月,闻《华南报》将要在港复刊,立即赶赴香港。他与陈残云、黄宁婴一起将《中国诗坛》复刊,与胡明树合编《学生文丛》,同时也在香岛中学任教。当时他生活艰难,但人穷志不穷。他爱诗,爱真理。1946年,他参加港九各界追悼李、闻的大会,写下了《》口果暴力能征服世界一一痛悼闻一多先生》的诗。

  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在内地大举迫害民主进步人士,所以香港一时集中了柳亚子等很多文化工作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港澳分会成立时,陈芦荻被选为候补理事。1945年12月至1949年8月,他在港积极参加民主运动,以从事教学为掩护,实际上是从事民主运动和文化工作。1948年6月,他任民盟港九分会宣传委员,12月任民盟广东省委委员。同年8月15日,民进港九分会正式成立。他由司马文森等介绍加入民进。据他的家属介绍,他本来打算申请加入共产党,后接受介绍人的建议加入了民主党派。港九分会成立后,在港的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等参加分会活动,陈芦荻与徐伯听、陈秋安、胡明树、谢家因等也经常参加聚会。陈芦荻在民进港九分会任理事兼负责秘书工作,分会送达总部的函件都是由他亲自拟稿。在此期间,在港的文化界人士,每月都有叙会,有时在宁婴或在芦荻家里举行,邵荃鳞、黄药眠等都去参加。那时他生活虽然艰苦,但对新中国即将诞生充满了希望。1949年4月在解放大军渡江前夕,他写下了一些较长的歌颂解放战争的诗《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一些反蒋的歌词在《大公报》、 《文汇报》上发表,后辑成诗集《旗下高歌》。

  1949年9月,民进港九分会改称华南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渡江战役开始后,各地爱国民主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疯狂的镇压,在这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陈芦荻等分会同志密切与中共联系,配合在港各方面民主进步力量,开展反蒋爱国斗争。他们在配合华南解放运动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港的各民主党派人士不少北上参加了新政协会议,还有一些不顾香港政府严密监视继续从事地下活动。而陈芦荻在1949年 9月,由林林介绍与梁纯夫、谢加因、胡明树等转入广东东江解放区,参加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准备广州解放时协助接管城市的工作。

  广州于10月14日解放,他们从惠阳兼程随军入城,陈芦荻在广州军管会文艺处任群众文艺编导组组长,当时该处的处长是欧阳山。同年底,他又先后担任广州华南文联筹备会委员、文学部副部长,主编《文艺快报》。1950年初,民进华南分会迁至广州。4月间,民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陈秋安等四位同志代表分会出席了大会,陈芦荻当选民进第三届中央候补理事。6月间,根据会议关于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在大城市适当发展的决议精神,经民进中央同意,华南分会改为广州市分会,并于同年8月17日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民进广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陈秋安任主任委员,陈芦荻担任筹委会委员。他们积极搞好组织建设,学习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发动会员积极参加镇反、土改,支援抗美援朝,带领广大会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热爱祖国,为高教和统战工作做出贡献

  建国初期至90年代这四十多年间,诗人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自1953年6月起连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理事至1990年。60年代初暨南大学成立和1978年暨南大学复校时,他均在中文系任教,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现代诗歌等课程。1978年编写的《中国历代诗歌名篇选》 (唐五代部分),先后由暨南大学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芦荻还先后当选为广州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广州对外文协理事。他于1977年任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常委,后任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省政协联谊会理事。

  1957年“反右”时,他讲了几句话受到批判,后来由于陶铸同志在报上说“陈芦荻同志是个革命诗人”,所以才没有被划成右派,但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一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改正。在《芦荻诗选》自序中,诗人含混地写了这样一段:“当大地沉默的时候,我亦沉默了,大约有二十年,我这一支小小的芦笛,没有吹出清晰嘹亮的笛声;……如前人所说,‘国家不幸,诗家不幸’,从民族的灾劫、国家的灾难中,我和许多人一样,学会思考…”.“。粉碎”四人帮“以后,芦荻终于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在具有一定深度的诗《崖海吟》中写道:

  ……

  海,在思想,

  思想深不见底,

  海,在思想,

  思想广阔无际。

  我们观海,

  意溢于海;

  我们观海,

  思想的闸门廓然打开。

  黎明,从海面奔来,

  思想,从浪里涌来;

  海+大喊,大叫,

  生命啊,醒来,醒来!

  这是他从枷锁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自我觉醒,是埋了二十多年才吐出的真话。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得到恢复和贯彻,民进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明确了民进的性质,确定了新时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1980年,陈芦荻任民进广州市委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委,并于次年5月积极参加民进省委筹备工作,任筹委会副主任。1982年12月16日,民进广东省委第一届委员会成立,陈芦荻当选为副主任委员。1983年11月中旬,民进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芦荻与广东的26位同志一道赴京出席了会议,参与修改会章、确定全面开创民进工作新局面的方针和任务。会上,他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此后,陈芦荻积极参与开创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作。 1984年8月30日,为祝贺中国体育健儿在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由陈芦荻配诗的民进书画家十五幅书画作品送给获得金牌的健儿;1986年初,陈芦荻担任省民进主办的东方诗书画研究会会长;1986年1月初,他应邀参加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的澳门文学座谈会,并作了”澳门的新诗“专题讲座。

  作为省政协委员,陈芦荻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在重大问题上建言献策。在1983年,他向省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提交了《请重视、珍惜和爱护中年知识分子,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力量》等提案。在五届一次会议上,他又与郭翘然等提交了《关于请求广州市人民政府划拨地皮,给省级民主党派建办公大楼》的提案。他还提交了《请抓紧和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的提案。这充分表达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真情和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决策的赤子之心。

  晚年,陈芦荻旅居澳洲布里斯本,但对”故国、故园、故人“仍充满深情厚意,写下了不少具有浓郁乡情、友情的诗篇和信札。广州诗社及民进的书画界不少人士,还与陈芦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就诗画以及个人工作问题向他讨教。他在万里之遥的澳洲,时时鸿雁往来,寄托相思之情。他在《澳洲致陈永锵》的信函中有这样一段话:”画院的画家,还有到北园去饮早茶吗?想来,不会似前那般热闹了,筱孙大概搬新居了,阿康也搬新居了……“,纯朴情思,感人至深。

  1992年7月17日,省民进”三大“召开前夕,陈芦荻在澳洲来函: ”国炎同志并请转金培暨省委诸同志:藉悉我会中央决定省级民主党派提前召开代表大会进行换届,欣喜无 限!……未能成行与诸公聚首一堂,畅聆教益,为憾为歉!我会在当前改革新形势下召开大会,团结广大会员,为促进会务适应开放改革事业之发展,进行换届,谨翘祝大会顺利、圆满成功……"。函件充分表达了一个从1948年起就参加民进,有44年会龄的老会员对组织的关心和寄予的希望。

  1993年12月16日,在著名诗人满81岁高龄的日子里, 《芦荻集》出版志庆活动在广州举行。广州市委副书记邬梦兆、市人大主任黄伟宁、老同志欧初,以及文学艺术界著名人士赖少其、陈残云、韦丘、楼栖、姚锡娟等近200人参加了活动。席间,不少诗书画友和与会领导纷纷赞扬他在诗词方面的艺术造诣、文学成就和爱国、爱乡的情怀,民进省委林国炎副主委、民进广州市委卢有光副主委等出席致贺。

  让我们用暨南大学陈郎教授在悼念诗人陈芦荻的文章中的一段话作文章的结束语--今天,祖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驰聘,诗人却永远不能为它吹起笛子。但是,当我们的儿孙辈们相聚纪念芦荻百岁诞辰时,相信,中国已经是21世纪的强大国家之一,中国已经是屹立于世界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此文根据陈芦获《自传》、 《芦荻诗选》等材料整理,由省民进林达威执笔。)

作者: 林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