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民进广东省委举行繁荣广东文艺创作座谈会

挖掘保护、继承发展广东音乐 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而努力(田春生)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3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肇庆市委会 田春生
 
  张德江书记在一次调研中曾经指出,广东的文化事业与广东的经济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并强调要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广东加快发展的新战略目标,通过建没文化大省来提高广东的竞争力,推动广东社会的全面发展、广东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强化。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1、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是为广东跨越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智力支持,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经认为,就书画等艺术领域而言, “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100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当年“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领域,今天己经发展为非常庞大的文化产业。目前全世界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30亿美元,并且正以百分之五的速度递增,超过汽车、航空产业等制造产业,己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而在我国文化市场领域里仅书刊一项,据国家版权局统计,2004年和欧美的逆差是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40000:24。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差距在逐年扩大。电影、卡通、流行音乐等就更不用说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经济腾飞了,经济发展翻天覆地。而最赚钱的文化产品却不是我们自已的,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竞争力;说明我们的荷包鼓了,民族文化不但没有振兴,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退化,文化产业己经到了需要“救亡”的关键时刻。 2、通过文化的建设大力提升推动广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己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世界文化市场四分天下:美国占市场总额的42、6/。欧洲占33、9/。亚太国家占19/。其他国家占4、5/。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每年约10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出口产品。英国的文化产业正以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两倍的速度,年产值600多亿英镑,超过本国汽车工业的总产值。而日本的文化产业更是达到了超级产业的规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先进的信息手段、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形成了对世界文化的垄断,不仅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而且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比如美国大片、日本卡通、南韩电视剧等,充斥着我们的市场,这不仅影响到多元民族文化的生存,而且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我们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一个载体和基础,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价值观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在刚结束的广东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了“打造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培养文化名家”的战略性目标。在南粤大地,文化事业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政府以此为战略目标、纷纷提出“建没文化强市”、“文化大县”的工作目标。如何抓住当前这一良好机遇,挖掘、整合、创新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则是营造社会良好人文环境,繁荣广东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设文化大省首先要充分利用岭南文化的精髓。“岭南文化”指五岭以南的文化,由本根文化与百越族文化融合,进而与汉文化融合,并与西方文化交流而成。在这种历史的环境下产生的岭南特色艺术己成为南粤文艺的一枝奇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加了亮丽的光彩。
  岭南的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有着众多不同文化、不同民风民俗的古村落、民俗音乐、民俗舞蹈等文化遗产,不仅风格古朴,特色鲜明,而且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代表性。例如广东音乐、渔歌、咸水歌、潮州锣鼓、客家山歌、粤曲等。它积淀了本民族最精练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广东人民的生存智慧,它是本土文明得以延续和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就本人工作所在地肇庆的民俗民间艺术而言,目前仍然较为活跃的民间艺术有30多种,如封开县的“麒麟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德庆县的 “雄鸡舞”、“蝴蝶舞”和怀集县的“贵儿戏”、“采茶舞”等,都是源于生活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怀集的“贵儿戏”非常古老,其内容、服饰、表演音乐都有独特之处,被列入我国稀有剧种。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及外来文化的步步逼近,使这些非物质化形态的文化遗产渐渐面临被吞噬的危险。每失去一件文化遗存,就熄灭了一盏明灯;每砍倒一棵树,就失去一片绿荫。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座戏台、一座牌楼,而是不可重复的、丰富而深厚的历史记忆。出于对这份遗产真心的热爱和热诚的保护,我们不是把这种文化封存起来,而是以独创性、经典性、实验性的原则,在文化舞台上建立起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这就是挖掘岭南特色音乐文化的宗旨所在。因此如何用音乐文化作为契机来推动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带动经济的大发展。本人认为:
  一、首先要解决各地方领导者的文化观念和意识,要树立音乐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破除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文化光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观念,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的观念,看到音乐文化不仅赚钱,而且能赚大钱的观念。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广东音乐文化遗产,不能盲目的去开发。而是要进一步挖掘整合丰富而宝贵的岭南音乐文化资源,使之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要对民间音乐、民歌戏曲舞剧等非物资文化资源作全面详细的调查统计,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全面掌握情况。
  二、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地音乐资源,科学地开发人民生活中存在着的“艺术原料的矿藏”。 挖掘是为了继承,继承的关键就是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文化,它虽然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即使是精华也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还不是现成的文艺产品,不经过创新就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也难以让市场买账。这就要在此基础上,深入传统,认真学习其风格、神韵,寻找民族传统的深厚内涵所在,运用现代进步的音乐技术理论去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从民族的“根”中吸取养料,继承创新,大力发展本省的原创音乐文化,逐渐形成本地的音乐特点和个性,才能增强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传统的音乐文化以新的形态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文学家、艺术家都可以从岭南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中获得一切题材、形式和内容的原料,充实自己的心智,从中汲取激情和灵感, 发挥大胆创新的精神,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艺术团体也要依据自身的条件,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特点,规划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采风和音乐创作的工作。如肇庆德庆县的传统“龙母诞”庙会,人们以竞彩龙、逐龙舟、演戏酬神等方式怀念龙母的仁恩和龙子的孝德,并祈求龙母保佑四季平安,显示了一千多年前“龙”在南越族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仅阐明人与龙的关系,而且富有母系社会崇拜的色彩。它虽是西江流域土生土长的文化,但它的影响遍布整个珠江流域、港澳臺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地区,蕴含着极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本人通过挖掘传统“龙母诞”庙会原生态的丰富而纯真的内涵,编创、作曲了大型舞蹈《母仪天下》并荣获首届广东省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舞一等奖,使龙母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颂。肇庆的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是中国砚文化的代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宣传端砚文化,本人也深入砚村及砚石产地,实地考察,采访制砚人家,挖掘砚工劳作时所唱的歌谣,及砚工对雕砚艺术的追求和奉献精神,作曲并创编成大型舞蹈《砚魂》,获得2005年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蹈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并被评为肇庆市政府的文艺精品。2007年编创作曲的端砚系列作品《砚韵》,又荣获了广东省首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为打造肇庆本地的文化品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三、要有一个长期的文化战略思想,将广东音乐纳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中去,文化培养从儿童抓起。
  我们现在有不少学院的学生,他们不太了解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缺乏深厚的乡土文化的教育,还有受流行音乐影响不喜欢我们的民歌和戏曲,想唱的学生在教材中也找不到民歌和粤曲的唱段。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流行,其后果可想而知,他们本应肩负着传播、弘扬和发展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重任,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什么“传统、弘扬和发展”都将成为空谈。建议中小学教材也要引入广东音乐进行教学。为了让教材更具岭南特色,要系统地编入广东音乐、渔歌、咸水歌、潮州锣鼓、客家山歌、粤曲等内容,还应编入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演唱的广东曲艺《荔枝颂》和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余其伟演奏的《步步高》等,以培养学生爱家乡之情。还可以将广东民歌编入教材,让学生去听、去唱、去琢磨,把学生带入一个探索民族音乐的境界中,开创岭南特色音乐教育和研究的新局面。
  四、加大对岭南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汉语普通话的推广、流行文化的冲击,加上音乐保护基础的薄弱与缺乏经验,使一些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的民歌、戏剧、曲艺正逐渐消失,而老一辈原住民的相继老去,不少优美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往往就意味着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因此,对它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迫在眉睫!建议政府对此类人才进行追踪调查,建立人才档案,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在高校增设相关专业,鼓励民间艺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并在地方建立多渠道的民间音乐文化展示平台,通过比赛、演唱会等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现阶段岭南音乐创作和研究人才少,研究深度不够。许多问题的研究局限于技术层面,缺乏理论提升。应借助学院派和研究团体的力量,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哲学、美学、民族学、文化学等诸多视野展开整合性研究,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觉意识,不至于在当代强势音乐文化面前失去自己的固有身份及地位。因此,挖掘保护、继承创新广东音乐文化迫在眉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广东文艺创作将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