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 >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广东在解放思想中跃上新起点 与传统发展模式决裂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11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
  30年前,广东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30年后,广东以GDP总量超过香港、新加坡后又超过台湾,登上了发展的高峰。然而,广东能否创新发展方式,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广东怎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昔日的先发、前沿之地正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领导干部来广东考察成为一种时尚,而如今,一直被称为“老大哥”的广东,主动放下架子,走出去向兄弟省份学习取经。今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带领全省地级以上市的书记、市长、省直主要部门负责人组团到上海、江苏、浙江考察。这次考察活动使广东的领导干部深受震撼,也受到海内外的强烈关注。
  去年底全面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以来,向苏浙沪学习,只是广东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步骤之一。应对新挑战,寻求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广东21世纪新的奋斗目标。
  广东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起解放思想的风帆,浩荡前行。
  排头兵迎来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创造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奇迹,但是伴随我国区域竞争格局的形成,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已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人均指标明显滞后。近 10年来,广东人均GDP年均增速在沿海省市中排在最后一位,只相当于浙江的88.9%。广东每新增一个劳动力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 88万元和山东的22万元。在教育方面,广东常住人口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比例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2位。
  再如,环境资源压力有增无减。广东常住人口已经逼近1亿大关,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环境污染也在不断累积。在赢得了“世界工厂”称谓的同时,珠三角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
  曾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广东,创造了举世惊叹的“发展奇迹”,而如今发展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传统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缺陷性在不断暴露:
  一是“鸟巢经济”效应逐步显现。从“筑巢(工厂)引凤(外企)”到“引凤筑巢”是珠三角发展外源型经济的基本模式。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生活成本乃至政策税收成本上升,广东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开始疲软,占据决定性地位的外源性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变小。在2006年广东生产总值中,投资和出口贡献的增长率分别比1978年上升8个以上百分点,而消费贡献的增长率却减少了17.8个百分点。这凸显广东经济脆弱的一面:如果出口受阻,投资就会很快收缩,经济难免出现从过热到变冷的强烈振荡;而一旦遭遇国际经济大的变故或风波,也不能排除“鸟去巢空”的危险。
  二是自主创新乏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被“强制”扮演了低端角色。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广东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广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广东的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为人贴牌、“帮人打工”的阶段,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很小,抵御风险能力弱,这使得广东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
  三是“人口红利”效应递减,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缓慢。从上个世纪80年代百万民工下珠江,到今天拥有2000多万外省民工,广东获得了支撑高速发展的巨大“人口红利”。然而,新一代民工对现代工业流水线作业的艰苦岗位和长时间工作的耐受性大大降低,加上工资长期以来变化不大,珠三角招工难已是企业普遍头疼的问题。被国外投诉的 “中国制造”问题产品有相当部分出在广东,反映出珠三角农民工在就业培训、职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是经济全球化中应对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大。广东经济外贸依存度高达160%,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金融市场振荡风险也加大的背景下,缺乏系统应对准备。
  与传统发展模式“决裂”
  针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去年底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提出要居安思危,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当好全国排头兵。
  几个月来,南粤大地形成了一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热潮,全省应对挑战、再扬风帆的氛围和共识日益浓厚;新思维、新观念、新举措脱颖而出:
  ———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要放下长期捧在手上的“总量第一”这块金字招牌,居安思危,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情绪,重振改革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朝气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追求GDP的增长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忘记为什么要做大做强,不能忘记总量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不能忘记要不断改善民生和社会公平。
  ———克服狭隘视野,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发展。广东亟待冲破部分干部群众的本地文化心理障碍和局部狭隘利益,中心城市要敢于跟世界先进城市叫板,全省发展要着眼于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塑造改革开放新的“勇敢、先锋、前沿、排头兵”的形象。现在,广东不仅在经济发展上被追赶或超越,在体制改革上也已不是惟一的“试验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
  在上海、江苏、浙江考察之后,汪洋同志在随后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创广东之新。”
  汪洋指出,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科学发展的紧迫感。破除长期以来经济总量第一的自满思想、破除囿于本地区本部门局部发展的狭隘意识、破除传统发展模式下见物不见人的陈旧观念,继续保持“杀开一条血路”的改革创新勇气。
  现在,广东各级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中逐步形成了对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历史使命的共识,形成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南粤人民谋福祉,为全国发展作贡献的共识。广东各级领导干部正拿出改革创新的果敢气魄,勇于自我革命,坚决扫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利益和体制障碍,努力在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上取得突破。
  风帆再起珠江
  自1985年至今,广东经济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广东的确处于排头兵的位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当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这对广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不能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方法来破解发展难题,是决定科学发展棋局走向的关键一步,这步棋走好了,科学发展就“满盘皆活”。
  从总量到质量,从快到好,从注重发展到注重民生……广东正在以大手笔、大气魄谋划新的大思路,拿出改革创新的思维方法,大胆探索,着力研究破解影响科学发展难题的思路和举措,给排头兵注入新的内涵。
  “极化”珠三角,打造“世界级”的发展中心。广东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全面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借鉴,把粤港澳地区打造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区域。
  启动“双转移”战略。广东还将大力推进产业和人口的“双转移”,珠三角地区计划实行“腾笼换鸟”,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制造环节转向广东的东、西、北部地区,吸引东、西、北部地区技能型农村人口转移到珠三角就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广东将在狠抓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招商引资,以及现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服务业打造成为广东的主导产业,把广东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金融、商贸、物流、研发、设计和信息的区域中心。
  向亚洲先进城市叫板。广东将发挥珠三角在全省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建设珠三角经济共同体,实施各有侧重的产业发展、分工合作的市场建设、联合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各具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实现珠三角“同城”发展。充分发挥广东大中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向首尔、新加坡等亚洲先进城市叫板,推动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珠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东西两翼振兴发展和山区跨越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的“风向标”。建立包括生态主导、人口主导、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分类考核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全新考核体系。广东省委组织部将在考察任用干部时,重点看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与水平、成效与实绩,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懂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
(记者赵东辉 肖文峰)
(原载:半月谈)
作者: